一会儿念完真言以后,大家在被真言带来的那种气氛当中,稍微安坐一下,不要着急想从那个状态中出来。因为我们首先准备接受,是完全在那种气氛当中安抚一下,让自己完全在平静和祥和的状况,才有可能把这个教法灌进去,不然的话,我们一下子就跟平常一样了,也是一种习惯性的锻炼。
“桥梁”和众生都要做接受的准备。我们在念这种真言的时候,我们完全沐浴在文殊菩萨给我们启发的智慧的沐浴和阳光当中。我们念诵这种真言或进入这种真言的时候呢,想象文殊菩萨的每个庄严,然后念诵真言的时候,我们感觉它的这种价值和能量倾泄而下,在我们的整个体内容满、贯彻,使我们在那样的一种气氛当中。最后念诵真言完了以后,我们就安坐在那样的状况给予我们的这种气氛当中。这就叫相应。
我们必须要学会相应,不然的话,我们不知道那种气氛是什么样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会以理论的方式去下定义。我们就会知道“哦!我知道,是那个”,就认为我们就要住在那种状况里,因此我们不断地创造、创造、创造,创造接着创造,就变成了那个永无止境的创造,然后创造里面无法真正得到解脱,只能相对的状况里面,我们能改善自己,相对的状况里面,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的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可是在长时期的咱们的讲法当中呢,原来有可能讲过很多: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找上师;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具格的弟子;怎样做一个具格的上师;我们应该怎样一步一步修九加行;然后怎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思考这些问题,再比如我们融合的智慧和分辨的智慧和认识…… 然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今天这一段时间讲授的就是脱离这些状况、脱离理论的状况、脱离我们的定义状况。因为我们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脱离理论、脱离定义。,不然的话我们永远在轮回的世界里,有时候相对以善的方式轮回,有时候相对以恶的方式轮回。然后不断地创造,在这种创造当中,相对于善的一面、正确的一面,稍许地给我们带来吃糖一样的那种感受,觉得稍微地平衡一些,稍微地快乐一些,稍微的平静一些,可是这种组合慢慢散去,这种元素慢慢不再新鲜的时候,有可能又进入了另外一个痛苦状况,又要我们试图去解决这种痛苦的状况。
因此,我们就不断地在脏水里面洗一个脏手,然后怎么洗?看起来是干净的,可是还是脏的,因为你这个水是脏的。这种状况听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就比较难以去接受。就觉得,哎,讲着讲着讲着佛法,怎么突然又变成另外的一种方式了?所以说佛法的不同层面,告诉我们相对的解脱相对的净化,让我们不断地改善自己,往前走。可是他们不是让我们不断地在这样的一个道路上转悠,他不是不断地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循环的一种环路里面转。它只是让我们更接近于“本善”的状况,更接近于本,本来解脱的方式。因此让我们引导到那个最近的地方。好让我们稍微地能体会到那种状况。不然的话,我们永远是在走一个迷宫里。然后在迷宫里,我们锻炼怎么走出迷宫,可是我们上瘾了,在这个迷宫里,老想去锻炼,老想去锻炼,最后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而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这种好奇和暂时性,和自己熟练的这种心态。因此,我们就上瘾了,然后我们不断地想去迷宫里去走一走。然后不断地想琢磨出一些事情来,不断地享受在这个里面所得到的成就,为这个而自豪,感到高兴。
可是在佛法的解脱道路上,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仅仅我们在这样的状况里面转悠,有可能不能得到真正的作用。不能得到真正的作用!还是在寻找当中,还是不能达到终极的目标。因此,这次我决定让大家都去体会一下,大家都去了解一下。不然的话,在这种迷盲的状况里面,我们自称为佛法的修行者,可是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东西,而在表面的工夫上不断地在下工夫。
这样的状况里面,佛法也慢慢慢慢形成了跟其他的知识和理论和道理形式,就变得没有什么任何差别了。有可能有时候让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显得更是一个和平的市民,有时候让这一切有可能显得为了某一个时代,让这个国泰民安的某一种元素,让大家有一种统一的状况和统一的心情,统一的看点和看法。使这一切,成为了仅仅这样的很多东西。
可是,在佛的意愿里面,我们不能完全停留在这样的状态。因为,并不是去否定这些,因为我们完全是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可是终究的、完全的、毫无条件的那种状况做不到的话,那还是达不到佛的那种要求,还是达不到每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自我解放的状况。我们仅仅是为了一些短暂的状况。换句话说某一种角度去看的话,我们仅仅是为了短暂的社会和平、短暂的他人得到利益而再做一些我们的表面工夫。因此佛法不能停留在表面工夫上,佛法不能停留在表面工程上。不然的话,现在社会各方面都喜欢制造表面工程。在佛法很多时候不否定这些,可是他不会让一步一步地在坚持长时间地修行的虔诚的弟子,不会让他完全在这样的循环里陷入那种循环,不会让他成为那种循环的某一个分子。
之所以佛法必须的提供真正的核心点,真正的核心点的描述方式有很多的不同。有时候是从果位描述,有时候是从它的道路上描述到它的终点,有的时候从果位里面直接描述,就看我们怎样才能去理解、去接受。
因此,佛法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阐述方式。而这种阐述方式,并不是要显得他有多深奥的方方面面的这种理解,不是,只是针对众生为了理解他而用不同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去描述他。可是我们永远要了解不要忘记,这仅仅就是为了描述终极的本来状况。
上次咱们讲过了,我们每一个众生自我定义,然后我们陷入在这种定义里面,因此我们要维护我们的定义和身份。然后,不断地在做维护的牧羊犬一般的行为,以免我们的身份和这些遭受到攻击和损失和失去,好让自己建立起自己的身份。
因此我们永远要记住,我们的心受到了挫折、攻击、干扰的时候,我们永远要记住这个话。有时候,教法有可能来自几句话,这几句话有可能成为我们一生当中的本尊。让我们真正明白,这种教法永远在滋养着我们,永远在鼓励着我们。不然的话,现在很多时候,弄得很多上师都很头疼,“哎呀,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本尊呢,”,“那我的本尊是什么?”那我绞尽脑汁,“你的本尊是文殊菩萨。”,“那我的本尊是谁啊?”,“那你的本尊是那个度母,你是观世音菩萨,然后他是什么什么……”,最后那个佛陀又完了,才绞尽脑汁想出来。
就因此呢,让很多上师很头疼,通过这些上师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看法和态度。所以我们有时候说我们要揭秘,揭秘。不好意思啊,。,因为我们老是沉浸在这样的状况中,不行啊,不能老这样下去。偶尔让你们过一把瘾也没关系。感觉到又得到了什么,好像我的本尊是谁,谁谁告诉我们的,什么什么就这样,过一把瘾,也没关系的。可是我们不能继续这么下去。本尊是什么呢?真正不断地滋养我们的某一种东西,都可以成为本尊。为什么我曾经提到过,很多的上师一生当中就念皈依经和发心经,而且这种皈依和发心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一句一句地去做,一句一句地去对证自己,终究他就成为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因此很多时候不是说我明白了多少理论。我听了多少教法,不在于你在山洞里呆了多少年,我们多么习惯于一种形象方式去描述这些东西,来确定这些东西。因此我们很容易迷盲。社会现象也是如此,我们的心理态度也是如此。
因此,佛法毫不客气的就要讲授真相。有时候,不能讲授真相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不能伤害众生的感情啊,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他也会失去信心,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不能跟孩子说,这火车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说这小飞机有啥用呢?因此,你必须到什么时候就要去讲授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提高我们的真正的思维观点和境界,这叫境界。因为我们永远认为境界好像就是高深莫测的,无法测量的,很高深的,就好像觉得在某一个我们所触及不到的地方,它很神秘。在某一个地方,突然这个境界到我身上,我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超能量的一个人,或者非常高明的一种,从天上往下看的这种状况,所以我们永远认为在某一个地方突然会被怎么样,其实不是的。境界是从我们一点点提升起来的,而一点点扩展出去的,佛法永远不赞同有一个突然的东西给你降临,因为他的基础是因果的轮回,任何东西都是从很多的元素,一点点产生,一点点产生,乃至我们的教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法也必须符合这种状况,才有可能我们能理解这些。可是它并不是要迎合这些。它是想用这样的一种十分惯性的这种状况,类似的、相似的这种状况,让我们达到这一切的发展源和终极,最后让我们发现发展源和终极是一个地方。是一个地方,是一个地点。而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我们是有真正的追求。可是这种真正的追求点,我们发现的时候,必须让我们知道,这些真正的追求点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类似的一种状况和心境,可是并不在于我们这个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地方,可是,我们在于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当中,比如说用一个框框,在这种道路当中,我们让自己的境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提高。只是让我们更接近于那个目标而已。可是我们有时候必须要品尝到那种目标的状况,这种“目标的状况”经常被受干扰,被受包裹、被受遮蔽,然后这一切我们原来认为被受包围、或者是什么什么,有可能认为另外一个很不好的东西在干扰我们。我们必须去除它才有可能展现我们所希望的那个理念的本来状况。
然后在这里面,就提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口号,是什么呢?并不是我们现在要去除什么。掩盖我们的真相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真相在什么地方呢?在一个无衡量的地方,没有相比较的地方。不依赖于其他的一个地方。那我们怎么去感受它呢?就是上次我们教过的,我们的心平常被很多起心动念包裹、干扰,被它们充满着,我们些许地丝毫无察觉的那种本来状况,这样的时候呢,我们利用“哄”“嗡”的这两种声音,精华和能量,我们平常一定要记住去练,不是练一次两次的,不是一个星期,我们长时间地要练。这时候,我们要怎样摆这个态度呢?我们要去练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去抓住什么东西?“哄”和“嗡”这样的,我们仅仅要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有可能我们把佛法说的那么简单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接受,应该觉得很复杂,像电脑升级的程序一样,越来越复杂。毫无用处的那些复杂的东西,我们才显得这多与众不同。其实佛法本来对众生并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乃至不需要抓住什么,我们仅仅要听着、感受着,听着,虽然他没有声音,“哄……”。虽然他没有声音,可是我们能体会到它。
我们在无声的在念诵它,这时候不用做什么,我们仅仅就是这么做就可以了,不需要说,哦,我明白了,那是空性,是吗?不是。,那个是本性,是吗?不是,什么都不是。你不用做判断,不要做对它的描述,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这种念诵的体会。然后这种体会当中,我们不用做刻意地融合或者不融合。我们就做那种简单的呼与息之间,念诵“哄”和“嗡”,然后不紧不松的状况里面去体会,刚开始有可能我们会很注意的去练,这是第一步,“哄…”。甚至有可能会觉得,不发出一点声音就不甘心,甚至“是不是要发出一些声音,”自我唠叨。我们不甘愿这样,就觉得毫无意义,象有一些特殊的东西。然后慢慢的我们这种较劲的紧张的这种状况慢慢会放松下来,有如很多泡沫被突然一点点被消失一样,一个一个突然的报失一样的那种感受。那时候你才发现你的身心在慢慢,好比像我的每一个很紧张的泡沫形式的那种身体的状况,在慢慢慢慢地很细微的甚至有点轻微地振动的那种状况,在放松……。
然后这样的状况里面,我们再继续去练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这“哄”和“嗡”变得很自然,跟呼吸很协调。甚至没有什么可做的,让它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状况,没有被干扰和干扰着。因此,我们才会慢慢地体会到,没有干扰和被干扰着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维持那种状态,稍许地安住,然后安住的这种状态,刚开始不要时间很长。哪怕是几秒钟,都可能。
然后,你做的次数要多一些,这不限于时间、空间和任何一个地方,你在任何有时间的时候,哪怕你坐着,哪怕你聚在别人一起,在聊天的时候,你试着让自己稍微地平静下来,不要急着去说什么,生怕冷场,而不说点儿什么,不接点儿什么话,好像就觉得不行的那种感觉,不要把我们的气都冲在头上去。这样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慢慢在宽松,宽在松中,松在宽中,为什么叫宽松呢?这样的时候,我们才会真的体会到宽松,不然的话,我们平常说我宽松一些吧,有可能松一点可是还没没宽。因此我们平常的那种表面形式的很多的概念性的东西,我们现在真的能体会它。
不然的话,原来我们经常说,哎呀,空洞一些了,我现在有一些变化,忍耐一些了,现在我能理解一些了,现在我能完全放下一些了,现在我能宽容一些了,可是这些东西都是理论性的,我们永远原来的理解是理论性的,感受是理论性的,片面性的,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它。
因此,这一切,都无法从内心里面去感受和体会。因此,它就容易变化,你今天的宽容一些,有可能明天就变成了仇恨了。你上午再稍微宽松一点点,下午就变成紧张的状况了。你上午理解一点,下午就变成不理解了。因此我们一生的反应和工作,注定要变成一种幼稚和儿戏的状况。
刚开始这个被人打了,哭了,一会儿说,你看什么啦?,吃什么了?我得尝尝,又高兴了,一会儿不高兴了,说你吃两个糖,我吃一个不行,就这样我们就永远像类似这样的状况当中交往复始。虽然,每一个人都在成长,经历的不同。社会的理解方式不同,处理的方式和很多的看法有可能在成长,成为了更有聪明一些,可是我们幼稚的这种状况还仍然存在,控制着我们,表现的地方不同,有可能原来是几块糖,几个小朋友。现在真的是我们的情绪不断地解放又不断地枷锁,不断地解放又枷锁枷锁,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处在相对有限,依赖于其他的比较的状况。因为我们把这种地基建立在非常不稳定的沙石地上。
因此我们倍受恐惧和不安。永远都要做一些加固和看守。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因此希望大家对“哄”和“嗡”的这种教法方式,平常锻炼下去,我们现在也开始稍微练一下。
(师父带大家做“哄”和“嗡”的练习)
稍微地把这两个手臂稍微翘开一点,然后再放松,不要太硬着翘,翘开一些以后就放松,然后我们肩膀放松,然后我们不要去试着去希望什么,不要试着去达到什么,不要试着去想安住在什么样的一种空性、还是本性,还是没有任何还是有一些东西什么这样的一些态度,不要有这样的准备工作,我们仅仅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感受,泡沫在一点点被散开的感受,然后这种感受又不要去制造出来,然后仅仅在做呼吸“哄”“嗡”的这种状况当中,一点点去体会,然后去感受“哄”“嗡”的这种状态。我们就在去做这个,我们就在去看这个,感受这个“哄”、“嗡”的状态的时候,慢慢你才会感受到是接二连三地感受,而不是我们认为,好像我要做那样的状况,我会要感受,我怎么做才会感受呢?都不是,你不用做什么,你只要播下种子让它自然发芽,不要你去干扰让这颗种子怎样发芽,让它怎么长,都不是在我们的范畴里。
先深呼吸三次,开始做“哄”、“嗡”,可是不要有声音。呼吸要自然,平常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不要想着技术性的呼吸,应该肚子呼吸,还是肺呼吸什么,不要去管这些。
好,可以了。不要时间很长,只要做一点点,然后好的,稍微感觉好的时候,就结束。然后,不要老是在感觉不好的时候结束,因为感觉不好的时候结束,那就意味着下一个对你产生障碍的,感觉好的时候去结束,这样的时候,会对你产生鼓励。然后我们不要以习惯性的,认为,哎,我不能动,不能嘴动或者是手动,或者是什么什么动,不能去调整自己的姿势,什么什么好像这样就不对。谁谁那个在山洞里就不动呆了多少年,谁谁就一打坐一点儿都没有声音了……我们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打坐并不是为了这些,打坐是真正地体会自己。稍微动一下,让你感觉舒服。你也可以调整一下,你觉得脚不舒服被压着,你就稍微松一下,不要为了这样的一种概念让自己感觉就一直心里面疼痛着、忍受着不舒服的感受,去干扰自己,那反而变得毫无意义,你的打坐十分钟变得毫无疑义,你只是在练一种不动,你只是在练一种自己的呼吸,你只是在练一种你自己肺部呼吸还是肚子呼吸,你在毫无疑义当中就浪费了时间。
因此,我们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看待,也不要随时随地的打坐,突然间大家都呆着呢你就开始打坐了。不用这样,也不用这样。因为打坐不限于你的一种这样,虽然这五种姿势对我们的打坐倾斜,不被昏沉、掉举干扰很有帮助,可是在有的时候,在自己家里没有干扰的状况当中,可以这么去做。在这边我看我们很多弟子,差不多都有佛堂,在自己的佛堂里可以这么做,在外面你稍微让自己的身体直一下就可以了,然后你只是做那个呼吸。
因此你看,没有任何条件,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去做。
这样的时候呢,我们才能体会到,一切念头,它们本来的这种状况,我们才慢慢慢慢意识到什么叫不依赖于其他。不依赖于其他。不像原来似的跟自己定义似的,不要对自己的这种修炼的目标去定义它。不要给它阐述一种身份。因此这种不可思议的教法,把它说成什么呢?说成无依赖于其他的,无依无持的心,我们就保持那种就可以了。又把它称之为叫什么呢?叫自然智,自然智里面就透露着很多这些,它尽可能地剥开了我们对他的太多的描述性的东西,对它的很多的身份性的东西。
因此,终极要把我们达到这样的状态,他说无依无持的,不依赖于其他的这种心理。依赖决定了组合,依赖决定了改变,依赖决定了某一天,你就会不是这样了。依赖决定了你不可能呆到长时期,依赖决定了你不可能在中阴里能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变化里说的,说中阴说死亡都产生了对你的变化和打击。中阴里面的这种变化和这种速度更强大。对我们敏感性也更为复杂。依赖性的这种状况,肯定就不可能达到这种真正的作用。
就因此我们要保持在那种无依赖、无依无持的这种状况。
还好,是什么呢?我们能稍许地能明白什么叫无依赖,因为我们的社会当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类似的观点和概念,也有这样的很多愿望。我们想抽出来,一个孩子想从家庭里抽出来,独自生活,一个企业想自己独立,不依赖于其他生产。因此他就感受到自己比较稳定,我的某一个东西不依赖于别人来提供,因此,他供不供货都没关系,我自己有,不依赖其他东西,而不用害怕哪天他不给我供货,那我怎么办呢?所以他避免了让自己倍受恐惧和倍受威胁和倍受这样的很多东西。因此他使劲地让自己成为不依赖的这种状况。然后经济上也是如此,大家都说我不依赖什么什么,我必须要独立,甚至我要自己给自己有一个小金库,是不是?就这样我们在社会里面,就开始有类似的这样的,虽然是一个非常私底下,虽然是一个很不明显的,可是我们几乎好像是在觉得依赖是一种问题。
因此,虽然我们不说在社会的相对层面上这是好或者是不好,都不是!我们有幸的是这种状况更容易能理解我们不依赖性的重要性。所以这种文化提供了我们一种帮助,因此我经常觉得佛法不可思议,他就以这种文化和容器,真的让我们承载了这样的一种精神。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他。在这样的一种状况里面,如果我们不揭开这种终极的状态的话,那我们每天都觉得,哎呀,我是信佛的,你看我这是珠子什么什么样,然后我又是怎么怎么样,最后我们又是在轮回和儿戏当中维持下去,然后我是什么什么派的,然后谁谁谁在说什么,谁谁谁在怎么怎么样,现在社会就变成这样了,好像说什么什么派是最厉害的,什么什么这样的,甚至我们觉得怎么那个,本教又被人说了。就是这样。
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个派别,如果不能达到真正的这些作用的话,任何都是不能对众生产生真正作用的,而是换一种方式让他们轮回,加固他们的烦恼思维,就形成了很多复杂的状况。有时候我们的一些弟子,说网站上有一些专门针对本教的言语,我说没关系,我说什么了,我说了几句,好像也不是太管用,我说没关系,我们不用说什么,我们都不是说出来的,我们最起码说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和平是最为重要的,不在于你好我坏。你说这么一句就可以了。
众生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精神更需要和平为基础。因此,在这个时代,这种教法极其重要,至关重要。才明白,这一切教法里面,我们平常的理论性的东西,就在活生生地、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通常都能听到,“放下”。可是我们觉得似乎放下是很有意义的,很有道理的,可是我们不理解,由于没有品尝到这种“放下”的状况,因此我们很恐惧这种状况,害怕失去什么,因为我们永远把“放下”和“失去”联系在一起。
可是,恰恰相反,我们体会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发现“得”就在“放”中。“有”就在“无”中,“物”就在“空”中。“水”就在“碗”中。因为存在的物体,必须需要依靠这个空间,没有这个空间,它不允许存在的,为什么叫“物”在“空”中。如果要存在一个水的话,他必须要一个碗的这个空间,没有这个空间的话,它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个实心的,多少水都倒不进去的。
因此,显得这种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它的当下一切都存在,而并不是失去什么,不然的话很多人问,那这样的话,不思考不判断然后不去琢磨,那说行吗?我这样变成傻子了,并不是的,你变成了最高的智慧。
你成为的不刻意而存在的状况,不琢磨而体现的状况。不造作而展现了不可思议的自然美。因此这种教法,展现了它的伟大之处,而他的伟大之处,并不是从外面求来的,并不是上师灌入你脑袋里的。只是对你作了一个自我介绍而已,这种自我介绍看起来很简单,可是我们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它。在无时无刻地一点点驯服它,这种教法里面,你要去掌握一句或者两句的本尊,在任何时候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在鼓励你,成为你的终极伴侣,才有可能解脱。
不然的话,我们不断地去听授教法,希望某一天能听到一个深藏不露的东西,某一天突然这个深藏不露的这个一露出来,我们就接到了。没有,不在于外面给你露出来,突然能吃进去的东西,而在于我们,在这里面掌握恰好适当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某一种教法,让自己一点点去感受。
然后下一次咱们再讲授“心”与“本”的分离。
因为我们又讲了很多以后,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心和本的关系,这个里面有点儿模糊,因此下一次再给大家讲一下心与本的分离。然后,今天就讲授这些观点是在心与本的这种教法之前是很重要的这种状态。可是,在我们继续去在这个阶段修炼这种呼吸“嗡”“哄”的状况,在这个不造作的状况当中体会身心的泡沫组织在分解。而这种体会不要去造作,不要去推理,不要去说“哦,是这样的”;不要去这样的自我定义,给他确定身份。这种东西是长时期要做,而不是一个星期、不是两个星期,经常要去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这个所谓的很信而却非常陌生的这种心,才会产生一点点的熟悉和认识。不然的话我们更多的时候都会变成云里雾里,好像似乎很信,可是我们对他的状态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我们习惯于要抓住什么东西,突然让我们讲授无依无持状况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可抓的,这样的时候,我们有点儿不习惯,甚至会觉得好像不太行吧。好像要抓着什么,说个话,我要拿着什么东西,我要做的时候,要捏着一些什么东西,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感受,因为我们去追寻这种真实和体会的这种状况,相对的会在这个轮回世界里面,概念性的这种东西沉浸在我们的身上已经长时间了,因此我们虽然有些不抓住什么东西好像有点不习惯,可是始终以来,很多佛和菩萨成就者,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毫无疑问!因此,我们还是要试着去做比较好一点,才能真的明白一些。
好,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