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授“心”与“本”的分别。
我们前面讲授了很多关于情绪,还有关于情绪的展现,怎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让它成为了我们毫不预防的没有任何预防的情况下,这种情绪永远在对我们搞突击战,不断地给我们突然来一下,攻击我们一下。
每一次攻击,我们全盘接受,毫无怨言地接受。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做出很多的接受的态度,可是对我们来说,这种最强大的攻击,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能做到毫无怨言的接受的。好比像在孩子玩耍的过程当中,说好的,我一说,咔碴你得倒下啊,你不倒我得跟你急,你怎么不倒呢?我已经开枪开出去了,那种感受我们的这种攻击一瞄准我们,一对准我们,一说咔碴,我们就得倒下去,因此我们对这种情绪一直以来特别的合作。太合作了。
因此,我们在前面的整个阶段,就揭开了这种情绪的揭秘,我们把它称之为叫揭秘。可是在揭秘的过程当中,今天又不得不讲情绪、思维、启动,然后我们倍受干扰,掉进这种漩涡,成为了陷井。被卡住。可是我们还不知道谁被卡住了?
我们很难真正地思考到:“谁被卡住了?”我们还是漂浮在理论的知识层面,我们还是希望从理论里面得到一点点的抚慰,把它看成是一种抚慰剂,就觉得让自我少许地轻松一些,一些理论让我们感到稍许地舒缓一些,因此今天讲到的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上。是一种舒缓,是一种安抚心理,如果这样下去,有可能这一切都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白,谁被卡住了?就是我们的“心”。
那我们所谓的被卡住的这个“心”是谁呢?当然了,不是我们的心脏,也不是我们的大脑。这必须要思考。不然的话我们老以为是我们的“心脏”或者是我们的“大脑”。可是一说到了除了这以外的“心”的时候呢,我们对它非常的陌生。虽然他每天都在跟随着我们,不断地在漂浮在我们的身心的里外。可是,我们对他丝毫不了解,因为他似乎跟我们平常所想象的和所五官范围里面的这种对境毫不相干。一点都不一样。
因此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他”?怎么去认识“他”?一说到心,我们就开始瘫痪了。我们平常在讲授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心”的这种动作,“心”的很多他的一种活动方式。他的动态,就是我们一直把他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性的、不稳定性的,我们把他的一种工作,他的一种行动。把他看成是一种“心”。因此,我们一说到心的时候,我们理解的大部分的都是它的行动和这些东西。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是心,可是他是心的行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通常习惯性的要给你介绍某一个物体,甚至某一个朋友某一个人的话,我们必须要从他的某一个行动,他的某一个特征来给你介绍,我们才会认为:噢,我了解,我知道那个人。除了这种办法以外,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一种物质。因此,我们习惯性的这种思维,障碍着我们不能看到它的背景。那我们说,你认识某一个人吗?我们必须要提供他的具体特征和具体他的一些工作。不然的话,我们说不认识,你干吗这么问我,我还跟你急呢!那人是干什么的,是长什么样的,在什么区域活动,是哪个圈里的,就必须问一下,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就障碍着我们不能直接认识,介绍者和被介绍的人,都不甘心这样去认识他。
直接看起来就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和介绍,其实,这背后又掺杂着很多跟多“心”的动态,那我必须知道这人是干什么的,然后这里面微妙地认为这个人的一切介绍跟我联系在一起,跟我有什么关系?就不知不觉地一系列的行动就上去了。因此,跟我有些关系的话,我们会产生执著,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话,我们漠不关心。如果发现跟我们相仿的话,我们会觉得有点避讳。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活动方式,永远就是在自我的习惯性的方式里活动。
可是谁在活动呢?就这一系列我们讲的,就是“他”就是“心”在活动着。
谁在做这个工作?
因此今天要讲授“心”与他的“本相”的一种区分开。
当我们习惯了这么长时间,有可能不是这一世,生生世世以来有可能慢慢习惯了。因此我们把这个“心”启动的方式,原来也讲过一次。然后启动的过程当中,产生着解脱和净化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心的“本相”就是他的背景。那我们在它的活动的状况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本相”,他的本相一展现,我们就要去安住在那个状态当中,当然了不可能说是让你得到某一个糖,你就可以含着,含着,一直到这个糖的味道消失为止,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需要坚持,让自己坚持很长时间,一点点的,哪怕一天几秒钟,一分钟。或者十次的几秒钟。这样去训练自己。
不被习惯性的这一系列干扰,这样的时候呢,我们做许多许多的锻炼。然后这里面讲授,为什么要锻炼?不然的话会产生很多的怀疑,觉得不就是这样挺好嘛,为什么还要锻炼他呢?锻炼他多麻烦啊,这样的时候呢,他的锻炼成为了极其的重要。因为现在我们不是针对是某一个问题,某一件事而且是携带问题的这个兄弟,我们说的是携带问题的这个兄弟,而不是说具体的你这个事儿做错了,你这个事儿怎么怎么样,他永远会做第二次错事、第三次错事的,就好比像前一天,我们一个弟子一样。
他曾经突然地骑着脚踏车,突然地出现在孜珠山上,一个小伙子,很感慨,说“哎呀,我走遍了全西藏,骑着脚踏车,就想找一个上师,看来今天就是你了”我说是吗?那就谢谢你了。就你了,我得要皈依你。我被选了。行,那就皈依吧。就开始做皈依了,然后简单地给他讲讲,很高兴。可是这人呆不住几天,然后突然又走了,要往东北走,要在西藏的北线什么什么线,青藏线都已经走过了,川藏线没走过,就得走一趟,我说行,你走走吧。所以就骑着走。
然后一个人的习气就是这样的,虽然不能说他永远走动并不好,可是他这个里面,走动的过程当中,一切成为他的收获的话,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可是他走啊走啊,在任何一个地方,呆不住多少天。因此我最后跟他说,你不是在单纯的走动,你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世界,理想的世界。然后我跟他开玩笑说,你不要试图在外面寻找理想的世界。寻找理想的世界,到了极乐天国也感到不理想,感到烦闷,就觉得每天重复的这种跳舞唱歌,大家没有任何无忧无虑的这种生活,感到非常的急躁,觉得没意思,真没意思,还想做一些其他的嬉皮士的那种活动,才感觉最有意思,就因此呢他的理想的这种状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因此这并不是在外面找,而是在自心里缺乏,并不是说外面不存在,而是在你的主观的意识,内在里面就缺乏了。内在里面缺乏表现出来的就是你的指甲不好,表现出来你的头发枯燥、干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并不是说你的本身某一个东西是有问题的,而是你内在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展现出来外在的。
行!行!,我知道了。师父,我知道了。可是他只知道了自己的理解,而没有知道我的话,就因此呢还继续漂泊,然后飘飘飘,然后回家了,山东的一个小伙子,家里呆不住了,我觉得这个世俗生活没意思,师父,我要去北京看你。我说行吧。这个小伙子,满头大汗的那个,来北京,来北京,然后我要回去了,突然不小心又去了一个郊区的一个寺庙里,他给我打电话说,师父这儿特别好啊,就特别的高兴。可是还不到一个月,被人赶出来了。然后很郁闷!然后给我发了一个短信,师父,我觉得这个世界到哪儿都缺乏温暖。
你看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别人缺乏很多东西,自己找不到理想的状况。就跟这一模一样的,我们训练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面对的是:哎,你很好地能把某一件事情处理,并不是的。你这个人被训练了以后,你去哪儿都可以,去的地方不缺少,不缺乏的,主要是你老这兄要去的话,那就比较麻烦了,地方不缺,可是你这里身语意带着这样的一些不健全的东西,去哪儿都感觉到不健全。感觉到哪儿都是匮乏、缺失、不安全、仇恨、对立。然后你就又跟这一切反面的信息,创造出很多的机会让它足以成为你的障碍。然后他很烦恼,说:哎呀,我去哪儿?不知道下一步去哪儿。我说下一步最好锻炼锻炼你自己——去的这个人,你不要去寻找什么,你最好还是先锻炼锻炼你这个人,这位仁兄不锻炼,那去哪儿都不行的。
跟这一模一样,我们现在讲授的一切,都是训练我们的“心”,这个“心”不受到训练的话,永远无穷无尽,水的涟漪一般,外在的世界,永远都会产生特别多的冲突、问题、障碍、困难。问题、障碍、困难对我们毫不手软。只要我们提供一点点平台,他就可以唱歌跳舞,为所欲为,我们解决了今天的一个问题,不能确定明天不会出现一个问题。经常说:“哎呀,上师给我加持一下吧,把什么什么去掉!”,可是今天去掉咱们不显,明天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就没有根治。本身的这个机器有问题,所以说这个心和性的这种分离,就是让我们真正去改善一个机器。
而不是在树枝上,不是在树枝上洒水,而是要把水浇到树根上去,树枝上的洒水,永远不会让这个树恢复回来。可是我们很盲目地就觉得,我的方法不是很对啊?不是说要水吗?这是干的地方看起来好像就是树枝啊树叶啊在干瘪,然后这个在干,要浇水的话,那不就是往这个上面浇吗?所以我们不断地往树枝上擦水,可是还是越来越干。我们没有浇到点子上的话,就会成为这样的无穷无尽,轮回继续仍然还在欢迎着我们,还在迎接着我们。
因此,这个心被我们提供了很多条件,让他成为了足够的造作,然后我们所造作的一切,又反馈过来,又成为了我们自身的细菌,又对我们产生着危害,因此这种心的造作,成为了我们自己、自身滋生起来的一个细菌一般。在危害着我们。因此前面讲述过了八意识的启动,八意识的前面是六种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我今天要做一个比喻,现在的这个摄像机非常好,然后摄像机被一个专业人士拿在手里。一打开镜头,就是我们的六识,就是一下子就展现出来的,这一开关打开镜头就出来了,相也有了,声音也非常的清晰,然后有声音、有相。这就是我们的六意识,六种意识。
然后这六种意识,有一个连接。就犹如开关一样,这叫及时瞬间意识,就是突然某一种念头出来了,突然就一下子,我看到某一件事情,我突然有一个意识出来了,一般都是这样的。突然认为:哎,这个蜡烛很好啊。突然我看到某一个东西就觉得:哎,这个东西真的不怎么样啊什么……就是这样的,这种一下子,你面对对境的时候,那个及时瞬间展现的,启动性的这种意识,叫“及时瞬间意识”,就犹如开关一样的。
你打开了机器,镜头展现的一切相,完了以后,及时瞬间意识就目标锁定了,锁定在某一个地方,而不是每天泛泛地看,而必须要锁定一个目标,锁定完了这个目标,就等于是这个录像就开始了,一按纽就开始录了。这好比像后面的这个专业人士一样,他就已经决定了。这时候,第六意识就产生了,第六意识和及时瞬间意识是不一样的,及时瞬间意识是一个连接。
而第六意识产生的时候,这六意识会做什么样的一个行动呢?它会做一个简单的喜,比如说表现赞同、或者喜爱、快乐那样的一种态度。然后,这种态度还有另外的一种态度是什么呢?拒绝、愤恨,针对对境他会产生这样的。然后是什么呢?其他的毫不相干的事情,有可能会产生愚痴态度,漠不关心的根本就不在你的思维范围里面,最起码可以说暂时没在你的思维范围里面,暂时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暂时没有在你的认知和理解范围里面。也可以说暂时他对你没有产生利弊,因此我就产生了一种态度叫什么呢?叫愚痴,因此他面对这种对象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三种情绪,三种思维。这种情绪是比较简单的,不带有很多复杂的东西。
这就是第六意识的直接的我们所称之为的第一个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好比像专业人士锁定了目标以后,就开始……。为什么锁定目标呢?因为他觉得这好,他产生了好感,产生了一种合适感。就类似这样的一种感受,产生第六意识。然后,第七是什么呢?烦恼意识。它其实是一个一个程序上去的,可是我们习惯了以后呢,就变成了一个线。然后第七个意识是烦恼意识,烦恼意识是一个取舍,它要做选择,不仅仅停留在那样的一个状况,他要做选择,他觉得喜爱的,接受的,可以的,肯定的这些东西,他要去执著,我要去保存这些。
想尽可能地把它毫无损失地想保留下来,比如说我们今天真的是心里的某一个态度,哪怕是我们认为是某一个境界,哪怕认为是丝毫地静安地一种感觉,比较舒畅的一种感受,我们要把它储存起来,我们害怕把这种状况溜走。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它锁起来。因此,我们一下子就已经哪怕是打坐的状况当中,又产生了第七——烦恼意识。我们又上当了。所谓的打坐又变成了八种意识的循环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很多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我在打坐的状况当中,都是在做改头换面一样性质的另外一个工作而已。换了一个包装。现在称之为叫“打坐”。换了一个打坐的包装而已。
然后它要做取舍,然后另外一个念头出来了,那我就马上觉得很反感,我怎样让他下去呢?这个情景真讨厌,老干扰我,然后不仅仅是一种意念感受,甚至有可能会加在人身上,就是我要打坐为什么这个人老干扰我。然后我们有可能又把它放在事情上。今天没发生这个事情你看多好啊?这两天我都打坐挺好的,就这个事情把我弄的打坐打不好,真是越打越郁闷、越打越烦恼,越打越那种愤愤心就出来了,我们要不然把他放在人身上,事身上,一种情绪身上。因此打坐也可以成为陷井,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些的话。
或者某一个意念,不断的蹦出来了,哪怕是最细微的,不断地蹦出来,没有其他任何的威胁性的,比如说“谁在说话呢?”“有没有把那个门关好啊”“那水开了没有啊”什么什么这类的,就是意念一下子启动的时候,我们会去愤恨它,拒绝它,通常习惯性的方式,就是“哎呀,我又做错了,不能尝试了”我们就一直以来坐在那儿,喋喋不休的自我闲说,不行,不能这么说。就开始又加了一个“不行,不能这么说”刚开始就什么什么一大堆,我们认为回过来了,回过来说,我们还是不愿意做一个范畴的状况,还有自然的状况,还要加一个东西“不行”,我们必须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来。你一定要说他是错误的,你一定要去拒绝他,从态度上和形式上。
你一定要定义它,这样的时候呢,我们自认为不造作的状况当中,又造作了。就因此,这叫取舍。
第八烦恼意识做了很多这样的取舍和那种取舍型、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然后这种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这就是又很有意义了。我今天要解释一下这个,不然的话,我们平常对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平等的这种状况,就好比让大家知道,“哦,我知道!”在讲解里面,也没有太多地去讲授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大家也认为,这个好像好理解,这样去看了以后,疏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
“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是一种我们的“无知”。
还没有进入我们的利弊对象。就好比像一个人跟自己没什么利益关系的时候类似。可是有一天,你跟他接触了以后,慢慢发现你不知不觉就会产生了很多复杂的关系以后,你就又启动的前两个情绪了——取舍!然后这里面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我们的一个状况。说明着,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灰色地带,没有开发性的,没有感知到的,没有认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好比像我们经常说,别人的另外一种意识,我们就马上否定别人,说不可能!不会!怎么可能呢?世界上还有这么想的人!我们很愤恨,很气愤,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因此来自于不理解的一切状态,都来自于愚痴的这个灰色地带,因为我们认为,这里面就足够了,我们的这个认识范围就已经很宽广了,我们完全认为我们前面的这个状态里的一切认识,差不多我们觉得一切都够了。没有顾忌不到的地方。可是恰恰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不理解与不能接受。
突然这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我们毫不预警的状况下,给我们头上重捶一下,突然缓过来了,哦!是这样的!我们又多了一个知识,又多了一个认识。因此,这就开始了你的整个世界观和认识态度,又开始转变了。这就是变化。因此,这叫烦恼意识在做这样的三种工作。因此这个专业的摄像师和这个摄像头就配合的特别好,我们就这么一个世界,然后我们就把这一切都储存下去,储存像什么呢?叫袋子也好,现在叫什么芯片上也好,就储存下去了,而且现在储存的技艺更厉害。
给我们的取舍就储存下来了,如果再过五十年,我们的储存,这些东西再一看。其实是我们原来的一种选择和选的场景,选的目标、选的某一个喜好和我自己认为的是适合的,可是这个摄象头里面,如果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咱们回过头来再一看,就觉得当时的这个镜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选了这么的一个镜头啊?怎么选了这么一个场景啊?就是这样的!就会展现出一种无常的表现。这种储藏就是阿赖耶识。从我们的这种意识里面储藏到摄像机里面一样,就储藏进去了,然后这种储藏的状况,至少会影响我们一段时间。
为什么是一段时间呢?因为你具备强有力的条件,恰恰这个一段时间是最好的调节时期,因此他的作用就最大的时候,可是这个过了以后,说明他不存在吗?不是!他消失了吗?也不是!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心”与“性”的分离。“心”与“性”的分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刚才所谓的,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必须要去体会他,闭着眼睛去体会他,或者睁着眼睛都没关系,动作都没关系,我们要去体会他。当然了我们在这个系列修行的过程当中,我强调很多的弟子一定要先修止,这个修止的这个作用,这个时候就会体现,你才真的有一种真的去感受。不然的话,我们还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因此很多的时候,我们少许地修一点止,少许的前面我所讲的那种呼吸——哄嗡… …的这种状况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过程当中,你才会了解到这“心”的很多行踪。甚至不仅仅是行踪,我们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心的这种状况。这行踪是他的动态和静态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体会到,我们所谓的是一种……。这是有相的有色的物体以外的某一种东西的行动,和他的行动方式,和他的状况,我们就会能体会到,不然的话,我们仍然还是一种逻辑状况。
我们所谓的无相或者空性什么这样之类的,有可能我们还会给自己关注一个空性,像天空一样,像房子里的空间一样的,我们去想象那样的一个空间,我们就在闭着眼睛都呆在那样的一种状况当中。因此,伟大的先驱禅修大师们,就经常会指点我们,说这就是“心的无人岛”,是一种误区。他说这种就是叫“心”的空性创造的空性。因此要避免这些。我们要去花一点点时间,不多,一天有几个几秒钟就可以了,如果过了一年,你这么坚持下去了以后,绝对会有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变化。
绝对会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承载。足够让世界展现一切。顺逆一切你都可以去承载他。你不需要说碰一个钉子,然后碰一个小事儿说麻烦,就觉得“哎呀、都已经受不了了,然后没头绪了。”然后不知所措,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承载能量少,你要面对的东西多,我这承载的能力没那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把这种需要希望自己有大承载能力的话,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点点地去做。哪怕一天做几秒钟都可以。
不然的话,那我们在看选择的时候大家都是很高兴,说我要背那个,那个大,那个估计东西多,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个骡或者是马,然后最后背了一个大件的东西,咔嚓一下腰折了。
因此,不在于说这个本身对境是什么样的,只要我们锻炼出内在的这种承载力以后,这种承载力并不是我们寻找的,在某一种层面不是锻炼出来的,而是我们让他展现出来的。这里面具备了很多承载、智慧、慈悲,你不想要,他也在那儿。
这就是“心”的性质和本相的伟大之处。
伟大之处是什么呢?你不做他就在那儿了,你不想要他也在那儿,你不去追他就在那儿。
因为为什么呢?他不是一个物体,我们必须以一种行动的方式去伸手拿出来的东西,物体必须伸手或者起步然后去拿的,可是这种状况并不是物体,因此你不能用物体的取拿方式去针对他。
因此,想取到这个东西,唯一要做的就是什么呢?就是不动。而不是要去拿。不是要去追,不是要去思考。而是不动,是心念不动。一定要记住,他不是物体,你要去创造,可拿或者去取。
对他来说,我们所谓的这些行动,对他一点儿都不管用,拿不到,就好比像水不能在我们的手掌里呆着一样。我们把水这么手掌一拿出来一看,水没了。就因此手不能取水,动不能取心。然后这种状况的契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烦恼意识启动的时候,第六意识启动的时候,比如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第六意识产生的时候,他就有一个什么呢?就有原始的一种状况,是什么呢?比如说高兴,或者不高兴,或者漠不关心的这种状况,这是原始状况,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禅定怎么会高兴呢?禅定着怎么会高兴呢?你不是说禅定很好吗?你为什么笑呢?我们就会产生很多非常荒谬的那种理论,你说你不是禅定着嘛,你为什么不高兴呢?就因此,我们非得要把禅定着和一种像木头一样的石佛联系起来,然后必须要把它想象成是一个石头的或者是那样的,就是每天没有任何的表情和那种情绪呆着。然后我们就永远拜的是石佛,或者金佛,或者最好有可能是贴了很多的金子佛什么这样之类的。因此我们永远习惯于跟他联系了。因此,第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意并不会产生那种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它不会积累业。你不再让他再继续制作的话,它不会积累业。眼、耳、鼻、舌、身、意的这几个状态展现的时候,你眼睛看到相也没关系,你为什么非得让自己不看到相呢?你耳朵听到声音没关系!
因为我们原来这禅定就是啥都听不清,啥都看不见,那说明禅定了,而且我们永远都用外相的方式去觉得,哎呀,一个人七天不动,不是身体不动,是心不动。你七天,从小时候到长大,游完世界,你天天那么呆着那多好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七天游完世界,因此我们慢慢就会走入这种极端的迷信方式。然后第六意识产生的时候,我们就在单纯的,原始的喜悦当中,不动。不要引起第七烦恼意识,不要引起对他的喜悦,快乐的状况,不要引起第七烦恼意识的执著。争取和执著的心,你不要让他启动。
然后,你不高兴了,你就住在不高兴的这种上面不动。不要动,你一动,那个后面排着队的那第七位老兄就上来了,要做什么呢?要排斥,他的行动就是要排斥,不高兴我要排斥你,我要避免你,我要拒绝你,这就是后面排着队,马上你一动,它就一下子钻进去了。然后,你的无意识当中你就不动的状况当中,警觉着不动中,警觉是什么呢?就是细微地、微微地对自己的这种状态的维护,这叫警觉,他就是细微的,而不是创造性的,不是动念性的,只是关注着他而已。我前面说过,就好比像一个母亲,关注着一个孩子,就眼角上稍微看了看而已,而不是很关心,每天都盯着他。那不叫关心,这孩子肯定憋死了,因此这母亲在自己做什么做什么……可是微微地她在不断地注意着,你如果忘了这个孩子,那你这个母亲就不称职了,那这个孩子不是烧了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的,这是绝对的。可是你永远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那,不断就观察,警觉,就类似那种的,可是你不是刻意地去观察的,想抓着他,或者是向怎么怎么样,不是的。因此我们以警觉的维护的状况下,微微地让自己的这种不动维持下去。这个会避免新的无人岛,朦胧的状况,然后像睡着了似的那种状态,这些都会避免。
因此说这个时候,我们要去明白,在第六意识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不动。这是第一个关口。
还有一个关口,实在不行,动了怎么办呢?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又加一个,“哎哟!我动了,又不行了,我失败了!”你这么一想,你又上当了,还有第二个关口,是什么呢?哪怕你做了取舍,你哪怕做了决定,哪怕你想争取,哪怕你想排斥,第二个机会是什么呢?关口是什么呢?我们还有办法,就是在你的取舍上面就不动。你刚刚做好决定的这个取上面不动,你刚刚做好决定的这个排斥的情绪意念上不动。而这种不动是没有任何对它的判断;没有任何对它的定量;没有任何对它的的尺寸。千万不要设计出一种尺寸来,是不是这样,长乘宽,哎呀,正好。那个叫什么呢?就叫造作的呼吸。师傅说了,一乘二,长是一,宽是二公分,好,咔碴,好像是这样,那叫造作的空性,因此,这还没做到真正的你不动。因此,我们很容易上当,一层一层的上当,那我们最好希望大家把这种不动,理解成就是单纯的不动,不要把它理解成我们很多复杂形式的不动。不用,就做不动就可以了。不要我们就是显得很就非常有才华,就非得把这六个细解成很多,然后又给自己很多尺寸,显得我理解多深奥。我们被深奥又给受骗了。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单独的、单纯地理解,直接地理解、单纯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个,这种能量和认识,真正地倾泄而下到他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它复杂的理解,然后包装性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非常繁琐的这种状况,认为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越繁琐越好,那我们仍然还是轮回的朋友、烦恼的搭档,还是要跟它们手牵着手继续下去。还是要……虽然这个搭档看起来很忠实,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他都会跟你解释很多的问题,最后我们就会觉得稍许的还好,哎呀,这个朋友不错,可是这个朋友是真正把你拉下那个真正轮回和腐蚀你的。
我们完全暂时的一种利益,而失去了长久的希望。
还有一个解脱机会。给大家很多希望啊,不然的话大家可能经常会觉得,我不行,我跟解脱太远了,我听听可以,然后我就觉得,稍微得到一点点心灵放松就可以了,解脱跟我太远了,有可能等到下辈子再说吧。咱们可不能这样。
还有一个机会是什么呢?就是启动的意念,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一产生启动的任何意念。比如说,取舍也好,喜好意识也好,凡是这个意识一动念的时候,这种动的状态里面,你就不动。因此,我们不是有叫一个什么来着?在我们整个汉族地区的文化里面,不就有一种方法,叫什么不动制动,就是咱们用在这上的,以不动制动,以不便应万变,以静制动。其实我们会把很多东西,我们会放在很多上面,其实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用在现在的这些非常关键的这些教法上面。不然的话我们习惯于原来把这些教法都我用在世俗上面。以静制动,那就是人际关系,或者是以静制动是什么呢?生意关系、人迹关系、或者什么什么什么,我们会把这些用在小聪明上,其实今天我们应该以大聪明的方式,用在这个大智慧上。
不然的话,这种小聪明是什么呢?是盐水,你一辈子有可能要喝,这种是什么呢?是毒品,你不能断了它,这种小聪明是什么呢?他就是我们的上瘾,酒瘾或者是什么瘾,你要维持他,你要喂养他,就永远有可能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根本就不做任何对他的好坏评断,可是他的性质就是这样的。
他不在大承载范围内,他不在自然慈悲范围内,他不在自然智慧的范围里。他给予我们的是短暂,我们要付出我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生意场上说这个太不值了。给我们的是短暂的,我们要付出的是一生的,那我们不就赔了吗?要维护他一辈子,这个瘾一上来,我们就要维护他一辈子,要维持它一辈子,要喂养他一辈子。
这就是我们的付出,给予的是什么呢?暂时的,短暂的。所以因此,我们在这种教法里,我们并不会对他做任何的,一定要记住,我们并不是说他不好,只是说他的现状,他的状态。他的整个的运作过程、性质,就好比像我们说,夏天热、冬天冷一样,我们并不是在说,在这种教法里面,一定要明白,我们并不是说夏天热,哎呀,说是太不好了,夏天太怎么怎么样了,并不是,并不是说冬天冷,太好了,或者是太不好,都不是,只是说自然的这种状况,行动的状况。
因为我们要能保持这种态度,是维护我们的这种教法,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升起,升起的一种维护、护栏。然后这三种解脱方式,净化的机会是永远存在的,就看我们要不要实现,去做。不要等着说等我有时间,我再做。因为我们并没有要求很多时间,就要求几秒钟。等我啥时候退休了再做,也别,你啥时候退休还不知道,在退休之前,你跟这个兄弟就已经熟的不行了。你想自己做,这个兄弟也不干啊!
因此,烦恼意识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之前做。烦恼意识成为我们的朋友之前做。而且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做,而且我们需要做,任何时候我们一天当中的情绪起伏有多少次,这些情绪的任何起伏,都给我们展现着很多机会。可是,我们永远没有把握好这种机会,而随着这种情绪的起伏,就走掉了。继续下去了。
我们认为有一个条件在等着我们,那个时候才可以做,不是的,安静的那个不是它的真正的条件,那个山洞也不是他真正的条件,远离人世的状况也不是真正的条件。条件就在我们眼前,无处不在,随时都存在。他不依赖于环境,不依赖于境造,他不依赖与任何,上次不是说了吗?因为他本身就是不依赖于任何。因为上次我们不是说了吗?他的状态是什么?不依赖于任何的本然自在的状态。
这样的时候呢,我们才真的去了解到了,比如说启动,第六意识的启动,也实行,第七意识的分别取舍也实行,第八意识的储存意识,也实行。分类储存。分类储存在做,这一类事情对我是威胁的,这一类事情对我是拥护的,这一类事情什么什么对我是很恨的,这一类事情是可爱的,什么什么就一系列的,其实这种第八意识里面,这些组合的,分类的这些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观,这是一面镜子,展现着我们的一切语言、举止、行为。
这镜子里的东西是谁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反映出去的。这镜子里面的笑嘻嘻的脸是哪儿来的,就是我们而来的。这个镜子里面的愁眉苦脸的脸是谁的脸,就是我的脸。
然后再讲述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在第六意识产生的时候不动呢?为什么在第七意识的时候不动呢?为什么在阿赖耶识里产生的这种心的启动的时候,我们就做不动呢?不动难道可以真的去感悟真性吗?新的性质和本相吗?要揭开这个问题,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还是莫名其妙,还是没听懂。
是!不动就可以揭开他,可是呢不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去接触到他。不然的话,我们根本就是一系列的这些东西,都是对我们来说是南辕北辙的,还是理论。就好比像你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可是听一个朋友说了一大堆西藏的情况,你的概念当中有一些西藏的情况,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真的去体会这些。就好比像一个人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样,西藏人山上吃什么呀?烧什么呀?那我必须一一地来解答,然后我就说山上开始需要牛粪,哦!吃牛粪!他的意念是一个阶段的,可是我想给系列的解释一下,我们说我们在山上牛粪,开始他就反映过来,一下子就反应很快,哦!吃牛粪啊,一下子不对了,牛粪好像是烧的。就因此,我们连接的这个思维反应太快了。说到牛粪,就想到这一定要跟他接起来,牛粪是吃的。我们要说一系列,这有点执著,我一定要说一二三四。
然后,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是什么呢?不动在这种启动的这种意念状态下面,首先我们必须要去碰触过它,感受过这个意念。如果你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个意念,根本就感受不到意念的话,犹如西藏没有去过的一个西藏人,听别人说了一大堆西藏的概念当中一样。还是仍然没有感受到牛粪贴在墙上的感觉,还是没有闻到过牛粪的那种味道,不是吃的味道,是闻出来的这种味道。
因为我们还有很多误区,认为牛粪,虽然我没有细问,就觉得很琐碎,就觉得一说牛粪,就觉得很臭。就因此我们会有很多这样的误区和定义,就是对它来说,我们讲每一个细节,讲一辈子也讲不通,还是会有他自己想象的很多其他定义,因此永远这么下去,就是为什么说,我说一定要先修炼这个止,接触意识,不然的话,有可能就不会产生真正的作用了。
然后,我们才发现到我们在这种启动的意念上不动的时候,不动的这个行动犹如太阳,启动的这个意念,犹如像雪花。因为为什么呢?因为雪花本来也是水,他由于很多原因,就成为了一个雪花。这启动的意念,它的背景,再强烈的情绪,他的背景和他的顶端,还是本性,就是它的本性。就是它的佛性,就是它的本性,就是他的空性。只有你做这个不动的动作的时候,这个雪才会融化,才会展现他的水本来的面貌。你不做,你做不动的状况,这种状态的时候,这个意识——启动的意识、取舍的意识也好,喜怒的意识也好,它就会显现它的心性,它的性质,他的原始状况。
因为他跟他原始的状况,并不是分别的是一致的,跟雪和水一样,并不是二元分别。可是,我们仅仅说它并不是二元分别的是不够的,那么我们必须要体会他的一致性,那需要做什么呢?需要太阳去融化他,并不是太阳要融化它,只是太阳一展现,它就自然会融化的,因此我们要做像太阳般的不动的行动,它才会展现他的顶端,他的背景,它的原始状况。那里会有极乐世界,那里有自然的自在,那里有大慈悲,那里就展现着无畏无惧的智慧,那里面经常的精神修行者和伟大的上师们所谓的究竟菩提心。他具备着一切的智慧。可是它并没有去排斥任何,由于他的这样的一种伟大创造就具备了他无限的容器,无限的一种承载,犹如蔚蓝的天空。
因此我们要一生的时间,一点点去这样的修炼。那我们才可以承载一切,我们不能试图着仅仅为了某一件事情,某一件事情,还会仍然继续等着一连串的事情。因此前面的这个故事和那位兄弟一样,我比喻的,就是首先要去治理这位源泉,本身这个人,这个人的心,才有可能你去任何地方。何况世俗的事业,你已经达到了超世俗的事业,那你还需要区区世俗的事业以及琐碎的这一切关系还需要你担忧吗?当然不会。
因此,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