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一味

上一课咱们讲到了,“心”与“本性”的分离,大家知道,心又是另外一种他的程序和平常他的工作方式。然后这里面讲述了分离,这样的时候呢,有可能我们又会进入另外一种概念里面,因此我们不断地要讲,这个概念里面不被这种概念干扰,因此又要讲很多概念。因此这个一定要明白。不的话,这一说我们又进入另外一种概念,那你一说我们又进入另一种概念,为什么我们就不断地在讲授,不断地在讲授呢?就怕这些字眼被我们被执著被吸取,然后我们又当成了另外一个壳,然后我们又在试着去保护这个壳,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因此在这种深奥的概念当中,教法的这种讲授是非常困难的。

就不断地要讲,不断地要讲,必须从各个不同的壳里面剥出来,一层一层地剥,不然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还是停留在某一种状况里面。因此,上次讲到了分离,一说分离那我们很容易把这个心与本性的状态,我们会把他分成两个不同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讲到分离了,有可能这是另外一个东西,然后这是另外一个东西,本性是非常神圣的一种东西,然后我们心的这个整个程序的过程当中,就是干扰本性的一种外来物,因此这种本性我们让他产生免疫系统,让他去排斥这个外来物就不让他干扰到我们,不让他侵犯到我们。我们很容易把他当成是外来物,然后我们让自己又包裹起来,让自己产生免疫系统,好让这种东西,不要来干扰我们。成为一种遮蔽。

是吧?大家都会这么认为。

因此咱们要剥开这个壳,不然的话,我们又在这个壳里面,好像是这样的,又看到一个剥开以后,第二遍壳我们还是仍然前面有个壳。

因此,今天讲授,我们并不是要去远离他,可是我们要知道他的状况,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愚痴和混淆,然后这种混淆的状态,我们就完全在很多的教法里面,也会存在这种概念,可是今天咱们针对的教法并不是要讲授那种概念,一定要明白,咱们并不是说原来讲过的某一些概念和这种状态是错误的,并不是,我们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我们要讲解和开发的这种主体是不同的。

因此,要明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必须明白我们指向的目标是什么?不然的话,我们的一生当中,永远治标不治本,永远我们除了一个烦恼解决了,还仍然有烦恼,除了一个困难解决了,还仍然存在其他的很多困难和障碍。

除非我们去就原来那种见马克思去了,那就没办法,不然的话,我们存在就会产生这些问题。然后我们试图解决这些都成了徒劳无功,最后我们会很丧气,甚至怀疑很多自己的信仰,怀疑很多我们所做的一切。就觉得,哎呀,我修了十年,怎么还仍然这么多烦恼呢?这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仍然是有这么多情绪反应的。可是如果我们想一想,没有前面这么多年的修行和一点点的闻思修的教法的话,我们今天根本就不能理解到这种状况,无法想象。对我们来说,根本就闻不到这种味道,虽然他无处不在,可是我们几乎碰触不到他。连一个对他的一种概念都不会存在。

我们仍然会艰辛万苦的试着对自己的保障加以稳固,建立起很多的堡垒,好让这一切来保证自己平安,很稳定很安全。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外来物会侵害我们。就好比像从小被给我们灌输的一种思维一样,就是哪一天就会出来一个非常可怕的一种现状。很可怕的一种动物来侵害我们,因此我们就开始要作准备,因此我们一生当中开始做准备准备准备准备,为了准备而准备,有可能下一代还在准备。

然后我们经常认为,噢,是这个吧,原来说的那个?经常不断地说,好像不是。下一次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说是这个吗?就这样,我们不断地在做这些事情。因此,大圆满的教法里面,普贤王如来要给我们揭示的就是,我们不要认为有一个外来的一种东西会侵犯我们。我们不是一直以来,各种各样的教法,方法,方式不是说了吗?你认为的所侵犯的对象,不就是我们组合起来的吗?不就是被我们招来的吗?不就是被我们引导出来的吗?不就是我们抚养出来的吗?

不就是我们给他足够的条件让他滋生吗?然后这种外来的条件,我们已经讲得已经很多了。我们原来给了多少多少条件,然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状况,现在讲授的是内在的条件。内在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把他当成是另外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发现我们自己本身是共犯。我们一直认为别人在犯法,可是我们没有知道自己在犯法。因此,今天讲授的是什么呢?这种我们讲授了分离的状况以后,分离出来的这些的,被分离的这种状态并没有差别,只是外相上不同,看起来不同而已,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分别、对立、烦恼产生的这一切意念,然后分离出来以后,才发现他的背景是,非主体。他的性质是一个非主体离客体。自然、原始的无造作的状态,这就是被分离出来的精华。然后这种精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本身的我们所有起心动念——对立、分别、意识里面提取出来的,而并不是在别的地方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要不动地住在他上面呢?住在他上面的这种行动就是分离他的最好的工具,最好的方法。为什么我上次说我们要住在他上面呢?住在愤怒上面,住在怀疑上面,住在贪婪上面?

住在任何一种——第六意识和第七烦恼意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启动出来的,当下我们就住在他上面,要怎么做呢?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动,去品尝他,而不纵容、不造作。

这样的时候呢,他的精华和他的渣儿就开始有可能会滴出来、流出来,让我们真的会品尝到“哦!这就是他的渣儿”可是这时候我们要明白,你产生“哦!这就是他的渣儿!”的时候呢,你必须还要住,为什么呢?因为你又变成了主体了,你发现了客体的精华,因此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又不是真正的本相,而是又成为了被及时瞬间意识的上当,又上了他的当,及时瞬间意识一出来,让你“哦,是这样的!”那你马上又上当了。因为这样的这种认识概念其实就是瞬间意识在造作,要让我们引到第六意识和分别第七意识,分别烦恼意识里面,然后去诱惑我们,因此千万不要上当。

这个时候,你还要做的是什么呢?还要做的是不动、品尝。有可能这就是最佳的选择,最好的选择。这个我们必须要习惯,最大的障碍是习气,我们必须要去抓住什么,希望什么,又产生什么特别的奇迹,会不会出现光,或者突然我变成像经书里面描述的那个佛一样,就变成金光闪闪的?

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突然变成这样了,或者希望我在这个境界当中,又突然出现某一个佛进入我的体内。我们又是对第七烦恼意识,分别烦恼意识的诱惑、引导。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把我们的本来的这种状况——跟佛是无二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相信他是跟佛是无二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认为,这是一切的根本的菩提心。我们没有勇气认为这是一切如来的本相,是合二为一的,相对应的。

我们还是认为外来的一个佛,做好了,我们会得到奖赏,然后他很满意地让我们突然就通过观的梯步一步一步地让我们迎接大美好的一个世界里面了。我们还是不明白这一切描述的指向,我们还是看在手指上,没有看到月亮。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手指上,没有知道真正他要指给我们的是什么?因此道法当中,又成为了迷惑。迷惑的法、迷惑的道、迷惑的土。我们必须要知道,要确定为这是对的,那肯定其他的讲法是错的,不是黑的,那肯定是白的,我们一定要确定一个不是白就是黑的那两个极端,有边和无边,佛法把他称之为叫有边无边,就进入了那样的一种状态。

就因此,我们必须要记警惕,一定要记住离客,非主体离客。本性自然无造作,你要保持这种状况。他在什么地方呢?经常问,他就在你的起心动念里面,他就在起心动念的背后,他就在你的任何起心动念的底端。

为什么平常很多的佛法里提到一味,一个味道,一味禅,其实是内容来说是一味,我们为了把他做得更好一点,就把他说成是一味,一味禅。一味禅在大圆满里面对他的概念有可能不一样,名字可以是一样的,可是对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一种名字就是一种固定的东西。都不是。

比如说空性的理解就可以有好几种,同样说的是空性,可是对他的理解方式就有不同,为什么要去一系列的去讲述呢?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修行,断章取义的修行只能形成一种,就品尝了一块儿小东西一样。然后我们很容易确定:噢,这就是这样的味道啊。

因此,他一定要提到什么叫一味?而不是两味,是一味。“一味”犹如像什么呢?犹如像糖和糖的味道。你要想尝到糖的味道的话,你必须要含着它,你需要有耐心去含着它而不是咔碴咔碴吃了,然后也不能说咔碴咔碴吃着,边说话边那个,到时候说怎么样,好吃吗?好吃好吃!这不行。因为你还没有品尝到,你只是说好吃好吃。为了面子,为了不尴尬,为了大家觉得,哎呀,是,挺好的。不像我说话似的,随时都说挺好的,好。

就因此会说,哎呀,师父说挺好的,肯定不好!理解成不同一样的。然后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这是习惯性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个没有办法,轮回当中我们习惯于被人这么骗了,我们还很心甘情愿。就是我们确定认为这下面肯定是那个意思,就好比像我跟西藏人说,哎呀,北京桥真多,他们一下子第二个反应就是说“哦!肯定有很多水!”。就麻烦很多,倒不如说北京的水很少,他肯定很生气,什么呀,你这个人说话颠三倒四的。咱们活佛去北京是不是晕了?脑袋都不正常了,一会儿说桥有很多,一会儿说没水,因此就很容易出现误解。然后我们很气愤,可是我们没有知道这个习惯性的思维,惯性思维对我们的这种判断是局限性的,我们没有发觉我们没有揭发自己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仍然对这种惯性的思维被受控制。乃至弄得你哭笑不得,也同时弄得别人也哭笑不得。应该说自己很气愤,同时把别人弄得哭笑不得。

因此,我们要讲到“一味”是很重要的。一味比如说你含着这个糖的时候,你直接看起来这个糖,你没有含到嘴里的时候,它没有味道,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品尝到,你根本就说不出来它是什么味道,不然的话就直接跟大家习惯性的说,这个糖有味道吧,“肯定是”“当然有味道了!”可是我跟你说糖是什么味道的?他也说不出来,他认为肯定有味道,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品尝过,因此他根本就说不出来。可是在某一种讲法里面,你说不出来是对的。

可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你没有品尝还说不出来,那就是一个愚痴的一种说不出来,可是你品尝了,说不出来,那就是一种智慧的感受。因此,无言其实无言语,其实有两种差别,千万别误解,无言语那就很高境界了,有可能人家是傻子然后愚痴就无言语。因此,他的前提是必须是品尝过,品尝到了无言语的状态,品尝到了微微地明白到了,而并没有就好奇的那种说,哎呀,我尝到了。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微微地明白了,甚至有可能他再多的语言和解释都是多余的。

它微微地明白到了糖和糖的味道所含出来的这种糖的糖汁是一体的,你没有含它的时候,你想想不到,你把那糖都整个含完了以后,还剩下你看见的那个糖吗?没有!

你看见的,看起来外相我们四眼看到的这个糖块儿,跟你品尝以后的糖的感受融合于一体,没有任何分别。甚至你真的去体会以后,你不用去说,哎呀,还真是啊,这个糖的外相和糖的味道是一样的。你不用去说,说了多余,说了显得多傻。可是这并不是体现境界而不说,而是真的去感受到了,微微地那种感受而体会而肯定,没有不退转的那种坚定。这时候呢,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头在尝“一味”而且我们的六识在尝一味,我们平常认为,哎,眼睛怎么会尝呢?可是不是,眼睛也在品尝,品尝不是味道,是色相,你看到了这个相。同时,你知道了这个相和味道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的话,你就不知道这个相和味道是一样的。同时你的触觉感觉到了是软糖还是硬糖,是大白兔还是小白兔。

如果我们要拒绝意念的话,你感受不到第六意识的话,因为平常很多有不同的说法,就是你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那个……凡是有感受就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平常认为打坐和禅修就是你什么都不想待在那儿,就是禅修,不是。你第六意识同时感受到了这种感受。然后在修法的道和这种深奥的法门里面也有陷井,是什么呢?就是过了第六意识以后,刚才不是说了吗?你过了这个了,那就掉进陷井里了。因为这个时候,及时瞬间意识随时都准备插进来,让你成为对镜、让你成为主体、让你成为领导、让你一下子成为感知这,让你一下子成为一个国王,其实他是在谄媚我们。其实他就是在给我们一个空架子,没有权利的空架子。

就因此呢,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任何你产生的这种理性、非主体、自然、无造作的状况,当时会产生,产生的时候呢,你一旦把自己当成主体去把他看成客体,然后再分析这个多么神圣,或者什么什么,哎呀,多么美好啊,这个应该是谁说的,那个上师说的那种状况。然后开始出现第七意识,我要留住他,生怕他被逃走,我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保持下去,作为一系列的这种陷井就会产生。因此我们离去了一味的这种状况,我们离去了不动的状况,我们已经成为了对立状况、主客状况、分别状况,因此我们一切修的都是这些,而千万不要去修身体。不然的话这个很容易混淆,我们修着修着,最后老是在修身体,然后修身体的感受。

因为你主要是这个东西,感受和体会一切正确了以后呢,身体自然会变得非常轻松。因此,虽然身体保持轻松是很正常的,可是你永远都是去看这身体怎么怎么样或者什么什么,虽然会有一些微妙的身体的这种经验,非常舒服或者被很多那个肥皂泡沫一样的这种感受,你就感受到了那种被肥皂泡沫一点点一点点被泡开似的那种,让自己的整个细胞被软化和被抚摸的这种状况,可是呢,你一旦执著于这种状况,一旦执着于这种境界,在意识层面的低端产生的境界、感受和身体里面产生的这种舒畅和轻安的这种感受,一旦执著于他,想抓住他,然后必须期待与这种下一次让这种状况展现,这都是犯了错误的。

因此我们不要跟身体纠结,我们只是做我们该做的事情。不然的话,我们很难真正地认识雪与水的状况,看起来是是雪,你的一切起心动念就像雪一样,雪花一样飘过来,可是你这个不动的行动犹如像温暖的太阳,它当下就融化,雪和水,雪本身和他的性质水就成为了合二为一,无声无息。他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面。这个大自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灵魂。他成为了我们灵魂的一面,它永远会抚慰我们。不然的话,我们想灵魂里面找出其他东西是不太可能,一切都是有可能对我们是一种装饰。我们的这种大自然具备了完整的一面以后,它所长出来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正确的。

不然的话,这一切,那我们不需要做很多东西,我们只要做前面所说的这些动作,这样的时候呢,它所生长的、孕育的、怀抱的,一切都会变得生机盎然而非常的健康,因为我们的大地是健康的。因为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任何起心动念都会成为健康,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对立、没有分别、没有客体,远离主体。你只做了一个不动,安住在阳光。任何一个飘过的雪花,当下只会展现他的性质,水和雪花无二的状况,然后他自然被大地营养,而不需要我们去给它再造作和动作,应该怎么样让大地吸收营养,这都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能做的。

就因此我经常想,劳驾咱们就别做这个无用的事情,没必要的这事情。不是我们管辖范围的事情。我们要做本分的事儿,要老实一点嘛,别老做自己本分以外的事儿。因此呢,经常,常时间的我们要去锻炼前面所说的“嗡……哄……”的这种状况,因为这种状况会进入本相和意念,情绪、思维和他的本来状况会分离,他会让我们在任何时候感觉到那种心安的那种状态。

不时地他会让我们去体会它,就因此我们经常要去锻炼这种方式是很重要的。因此今天咱们要再做一下!


(做动作)


身体,脊椎直起来,然后这个肩膀稍微张开,然后张开有力度以后呢再放松,在适当的状况当中。然后先深呼吸三次,这个时候单纯地做呼吸,不要去想,抓着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或者是怎样怎样,上次说过了,我们不要去想腹呼吸还是肺呼吸,还是怎么样,这个时候应该是什么感受,这些都不在我们的工作范围,所以你尽管呼吸,尽管单纯的深呼吸。


然后这种深呼吸,你可以试好几次,它不限于一种量,或者什么数什么什么,他不在于说三个是吉祥吗?还是不是我做了四个不好啊?我们不要被这种控制。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在了解大圆满超越的状况,所以因此不要被这种,平常的我们的琐碎的这种状况和思维被干扰,因此我们要想做十次,就做十次,做一次做四次也没关系,我们不像高层楼一样,把四层和十四层都去掉,我们就做四次也行,因为这里面不存在这种对立的状况。

只要让自己感受到,稍许的身心平静和稳定,稍许地踏实以后,才可以去做嗡…哄…的状况,先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时候,两个都试着正常的呼出去嗡……哄……这个时候不要吸着去做,只是两个都是一样的呼着去做,嗡……哄……嗡……哄……嗡……哄……。

好,自然的做,不要发出声音。

好好,时间不要很长,就可以了,一定要记住,稍微好的时候结束,不要弄的最后膝盖都疼了受不了了,然后呼吸憋着,然后就觉得不舒服,然后就还坚持维持,不是要找那个时间,不在于你说我做了几分钟,还看一下,十分钟,我上次做的二十分钟,怎么十分钟了,就是这样的。不要让他产生这样的烦恼。


好的,今天大家第二个方法,就是围起来,一圈一圈一圈这样坐几个圈,重新开始。从中间开始,对,大家这么坐,中间的人往中间围一圈。


然后大家这样,和刚才一样的,然后合着手,跟原来是一样的,然后直着身体,现在我们要往天空上看,仰着头,然后我们不必要地去看着固定的某一个地方,只是我们在空中把前方的天空当中,眼睛这么看,然后我们开始一点点发出声音,按我发出的声音的旋律的方式,是“哄”字,然后这样,我们就去听着这个声音去感受这个声音,除了听和感受这个声音以外,什么都不要做。不要去感受身体也不要去什么,发生任何事情你就还要坐住不动。

不要去给自己加上很多的定义,说,哎呀,我身体怎么怎么样了,我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左胳膊怎么样,右胳膊怎么样,是不是我让自己先怎么样,都不要做。因此这个时候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做多余的。

好的看着天空上,空中,然后发出“嗡”………字声音。

不要急着吸气,慢慢地吸气然后再开始,不要像我们平常的工作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急着要马上吸气,马上什么样似的那种感受,完全地“哄”……完了以后,慢慢吸气,不急不松的状况,然后开始一点点发出,我先念一遍,然后你们再先听着。

好,一起来!


哄……哄……哄……哄……

这个当下没有客体、没有主体,只有自然,我们不要试着去外面找什么,也不要试着去抓什么,它犹如我们吊在空中,无依无持,我们不要习惯于要抓什么,因为这种本来当下状况就是无有任何可持、可抓、可寻、可造。

本来如此。无相、无声、原始清静。


好!可以了!

现在,转过来。然后呢第二步,平常在任何时候都要去练嗡和哄的这种,因为随时都可以去练。然后工作当中,生活当中,走路当中都可以练,然后自己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练,集体的时候我们圆着这么练,然后在自己家里的时候不要弄的头仰的那种不舒服,呼吸都不舒服的那种状况,然后稍微地仰一下往斜度的那种最舒服的那种空间里去看,然后这种看的时候,你在一个小空间里面的话,不要直接看着最边缘的那个空间,也不要看着你最近的空间,你就保持在中间的那个空间的状况里面,让自己不刻意地去专著在一个空间的点或者是一个问题上,只是让自己的眼光散散地去看着这个空间,然后去听着这个哄的声音,然后如果再稍微宽阔一点,然后如果前面有个大窗户或者是什么的话你也要类似,不要让自己的这种空间的这种视野看到最天边上,也不要看到最近的地方上,然后适当地保持在一种中间的那种空间上面去感受。然后去练这种哄……哄……哄……哄……哄……哄……哄……哄……。

然后很重要的是你听完这个声音,去感受这个声音,听着这个声音的时候的最后哄……结束的时候。你要不动,就像前面说的那些状况,因为这个时候的那种状况,给予我们的这种当下,刚结束的当下给我们的那种状况和他所展现来的这种间隙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对境,远离对境,非主体自然无造作的状况,当时就会发生。

我们要保持那种状况去感受,这就是如来、这就是菩提、这就是普贤王如来。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最大的鼓舞,因为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我们不知所措甚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了解,然后刹那当中听到这样的教法的时候,我们会一下子会感觉到,一种惧怕。或者甚至有时候认为,那我这个工作的时候怎么办呢?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时怎么办呢?我们根本性把这种状况和我们的生活又把它分离了,我们又把他变成对立了,从我们的情绪上和情感上又把他分离了,因此我们具备保持那种从情感上不分离他们的这种状况。因为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切的源泉,他是大地,你想生出良好的健康的一切的动植物的话,那你必须保持首先让这个大地是健康的,你要让这个工作环境里面你的判断要更好,你的决定是更好的,最正确的,你的人际关系是最为互相最恰当的话,那你必须首先具备这个基础。

这种基础里面具备了稳若大地,深如海洋、宽如蔚蓝的天空。它包容着一切,万物生长在他里面,也消失在他里面。虽然他本身并没有任何痕迹,来去处,并没有痕迹说是这是来源、或者这是去处,这是住处,没有任何。可是这一切自然地那么和谐的在流动着。这时候,我们才明白,我们会有很多的坎要过,我们有时候认为,他应该是不动的,那就是什么呢?是没有变化性的,不是。不动就是我们要做的这样一个。可是他里面的这种变化性和很多东西有可能甚至还会出来另外一个意念,你说,哎,他应该是不动的,那你就这个意念上不动,然后你突然出来,哎,应该这样的,那你就在这个意念上不动。你认为,哦,应该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我错了,那你就在他上面不动,因此,他让一切的万物,生机盎然,在变化当中不变。

因为,你在任何一种这种波浪般的这种思维情绪产生时,刚开始不可避免的,可是我们越产生越多,我们要让他产生成为能量、语言的话,那我们就要在产生的任何的意念上要保持不动,不要去造作它,不要去延续它,不要接二连三的说,好像是错了吧?好像是这样的,应该是这种状态,然后在这里你就继续下去了,那就等于你进入了第六及时瞬间意识的上当,然后你就会产生第七意识,你希望是这样的,然后你不希望那种状况出来,你就会产生分别对立。然后,我们又会成为轮回,又会积累在阿赖耶识上,又加深了他而并没有真正地让我们融化。

我们把这种能量就用坏了,我们浪费了这种能量,我们没有做到低碳,我们精神也要做到低碳,不要浪费,千万不要浪费。

就浪费了,就是一个意念来了,我就跟着他走,第六意识的唆使下,即使瞬间意识的唆使下,我又把他回归到交给下一个朋友,第七意识,烦恼分别意识,然后让那个谁,大管家烦恼意识,阿赖耶识大管家去处理一下,该收的收,该放的放,做了一些很多取舍和分析。

就因此,我们的这种能量,本身的这种能量,意识的任何启动它就是一种能量体,然后我们让他产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状况后,我们就是在让他上面不动,哪怕出来十个,我就在十个上面不动,维持不动。

是什么呢?这十个就是糖果,这十个是雪花,那我要做什么呢?我要做阳光的方法,阳光般的方法和含糖般的那种举动,这个举动是什么呢?不是平常我们所谓的动、抓、取、拿,然后去争取要维护,都不是!

这些动作对他丝毫不管用,对他来说是相反的,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圈的,他们都是不同圈的,就因此你别用一个圈的方法去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这个圈里的方法、语言和动作就是不动,不要造作不要分别、对立、主客,这就是它最恰当的方式。因此不然的话,你所希望的一切都是空的。人要生存就必须在陆地上需要氧的地方,鱼要生存必须在水里,水的流动自如的状况才是它的最佳的家园,我们要认识到本来状况,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做的就是不动。

不让他再继续制造和产生分别对立观点。这样的状况,如果我们运用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运用在生活态度上,我们运用在社会上,工作上,他就是一切的承载,他可以承载很多。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棒的领导人、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策划家、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师、他可以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状况。

上次不说了嘛,我们并不是在这时候讲一个小的细节,你应该怎么去做,还是怎么用这个上面的技巧,不是!他说的是一切的承载和容量。然后这种容量和承载犹如大地和天空一般的状况里面,一切琐碎的事物犹如雪花一般的,一切在他的怀抱里面只会融化,而不会变得更僵硬。只会融化。

凡是他本身就是性质的话,水的性质,就是无可否定的。因此,他将永远都会融化,永远都存在他的本来性。你说话的时候,保持这种状况。你能听到真正的语言,你做事的时候,以这种状态的时候,你能真正知道这个事情本身怎么做?你与人接触的时候,保持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却完全是一个最好的相处对象。最有吸引力的相处对象。因此你没有威胁,你有稳重的状态你有被信任的感受,那你说这个社会上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呢?创造财富、创造权力,比如说没有这些以外,没有具备这些特征素质的权利吗?拥有者吗?没有!

没有具备这些特征素质的财富吗?也没有。因此,这些教法是不拘泥于小节的一种状况。可是,这种状况是从,来自内在的而不是我们做出来。不是为了公关我们要去笑,而是他发自内心笑出来的。

他不是为了不得罪人,而就是说了“应该是,挺好的!”像我这样说“挺好的,不是这样的”他是根本就发自内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把很多事当回事儿。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和一切程序和做法。因此这一切只是变成一种融化,在这里面融化而已,并没有在哪儿结出了一个结节或者是一个什么硬壳,或者查出来是什么东西,都不是!因为他们是相同的,不是外来物,因此他只能在那个状况当中融化而已。

犹如一个骏马奔跑,不受苍蝇的叮啄的影响一般,他就在走。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这种状况,而为什么惧怕这种承载,而非得要去以拘泥于小事的这种状况,让自己成为这种状态呢?不然的话这个为什么我得那样的方式去说呢?因为这就很容易被误解,大家会把这种状况和生活分离。所以因此必须得跟大家说一说。

然后今天就不说那么多了,然后大家就开始修这个哄……回家哄……啊。回家哄……,早上哄……一次,然后下午哄……一次。然后过几年就很厉害了。

插话:熟了?

嘉宾:对,过几年就熟了,就不疼了,就像一个炖鸡一样,熟了就不疼了,没熟之前就会疼,熟了就不疼了,同志们要忍耐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