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警觉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一系列对心的介绍,还有一系列对心的训练方式,以及保持什么样的一种状态,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讲授了一种方法,用哄字念诵,然后唱颂哄字的方式,然后嗡哄的这种呼吸上面的微妙的一种呼吸上面放有语言的这种声音,可是并不是明显的那种声音来调整我们的心和启动我们的心的本相。然后特别是在哄字的唱颂的当下,然后让我们不断地过滤心的污染,不断地过滤心的创造,不断地过滤我们的习气,难以治疗的习气,难以改变的习气。这样的时候呢,我们的哄字的那种练习的最后的当下,把一些过去一直以来控制着我们的习气,过去一直以来左右着我们的这个习气,安排我们的一切生活世界观点的这种习气,已经受到了一些过滤。

哄的唱颂的当下,展现出来了无依无持的心的本相,然后无依无持和心的本相并不是两种概念,我们的习惯性去寻找,习惯性以溶入性的方式去,要抓住什么,就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会把无依无持和心的本相分开,我们以为要展现心的本相就必须具备无依无持,无依无持过了以后,才有了心的本相,我们永远认为是这样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理解,我们不能用合二为一的理解,我们不能用简单而单纯原始的方式的理解。关键就是我们认为必须任何地方,任何描述的后面还会有描述,后面的还会有描述……甚至我们对本来、原始本性的训练,似乎成为了习惯性,轮回性的思维情绪的复制品。

我们在做更高一级的轮回,是什么呢?修行的轮回,禅修的轮回。修行式的轮回,就因此我们不要认为无依无持背后还有一个本相,无依无持本来就是本相。我们只是对这个本相的描述方式就是无依无持。然后哄字的唱颂,停止的当下,我们稍许地看着虚空,不远不近的虚空,停止的当下没有刚才我们听到的声音,没有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的那个注意的思维,因为他的注意对象声音已经停止了。他已经放在半空中了,那我们怎样反馈呢?我们只要无依无持的状态当中安住就可以了,不要乱抓,不要试着去想再抓住点什么东西,好让自己找到一个保证——安全。就因此我们在这种心态的当下,我们的永远的安全感的期待又再作祟。我们认为必须抓住什么东西才可以安心,我们对无依无持没有任何可抓的当下非常的陌生而稍许地带有一点恐慌。对我们来说,这种原始的本性成为了擦肩而过,我们还不断地成为了禅修的轮回。这样的禅修有可能对我们只会产生一点点的平静、安静,暂时性地宁静一点点,可是不能得到真正的治疗和根治,不能伴随我们的一生,它只是一个止疼药,让我们感觉舒服一些。让我们犹如今天有一大堆烦心的事,然后跟一个朋友去交流了一样,仅仅是缓解了一种情绪而已。然而伟大的大圆满教法,辛饶佛陀,亲口讲述,直接讲述着这种精髓。他的希望就是让我们根本性地得到帮助,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财富,这种财富具备一切,圆满具足,一切存在在这里面。

为什么呢?因为万世万物都是从这里面展开的,无一不是从这个本性的能量展现出来的。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对权力的态度,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对这一切所追求的方式,规定、策划都无一不是他的能量的展现,就因此我们只要感悟到他,当下这里面就具备一切圆满具足,真正的如意宝,真正要跟随我们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去让他呈现出来,可是这种呈现的过程是需要我们漫长的时间,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去训练。不然的话,我们的习气根深蒂固,某一种存量我们可以称之为,我们的习气犹如黑云一般地遮蔽着蓝空,可是蓝天仍然从始至终都是这样的,并不是真正的遮蔽,只是被它掩盖了而已。

然后我们在这样的修行过程中,偶尔我们能瞥见他。我们能感到无比地抚慰,我们能看到希望,我们能知道这样的道路是没有错误,会增强我们的信念。我们看到了彼岸的灯塔,轮回的末端,将会把我们的枷锁解开,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敢呼吁,他自始至终都跟随我们,犹如普贤王如来的心愿一样。他说,我无始以来跟随着每一个慈爱的众生,可是他们不曾稍许地感受过,或者稍许地瞥过我一眼,他们只是沉浸在自我创造出来的虚假世界当中,不断地苦受和挣扎。我在这儿伸手他们无法回应,我在这儿呐喊他们无法听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具备跟我相应的,而是没有相应地意识。被他们深厚的习气给隔开。因此佛的这种大慈大悲必须要去转化去引导,让他们引开这样的业力的一种乌云,才使真正碰触到如来,碰触到我们的宝藏,才真正地溶化我们的匮乏心理。就这样我们为了不辜负普贤如来的愿望,也对自己和周围每一个人负责任的态度,以大乘的精神利益自他一切众生。虽然我们不可能,这个词语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不可能接触到每一个众生,可是这种大愿说明着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和作用。当然了,最直接接触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最难以容忍的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能比较宽容别人,可是我们不能宽容自己最亲近的人和家人,就这样的一种状态当中普贤王如来的这种心愿和大智的这种教法,说明利益天下友情众生,其实从自己的家人开始。我们有再多的不习惯,再多的不甘愿,再多的不理解,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去改变他们,只有信念才可以改变。信念就是信仰,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种信仰,信仰是你的老师,信仰是你的父母,信仰是你的新一个生命影响的开始。因为我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充满着怀疑,充满着嫉妒,充满着五毒被灌满的容器一般,我们很难听进去朋友的声音,我们很难理解很多别人的事情和家人的问题。

我们很难从别人的建议当中去提取精华,我们很难从社会的教育里面产生信念。甚至书本里面得到的稍许的一些信息,我们也把他用在了一些简单的事情上面,而没有产生根本性的一些措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是什么呢?扣着的容器,因此任何东西就没有办法倒进去,而且这个扣着的容器就已经被很多东西装满了而且是扣着的,这装满的这些东西就是你的习气。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我们又不能听同龄人或朋友的劝告,也不能听父母的劝告。因为觉得,哎呀,父母老了跟现在的想法不一样,原来小时候就一直听父母的老师的,或者社会的,被动地被灌进去了很多东西在这个容器里,在一定程度上的时候,父母就觉得跟我们来说,就觉得差不多了,再没有什么可给我倒进去的,其他的我们都是类似的,没有什么可给我真正建议的作用。

就因呢此,我们从真的来说,从这种社会团体和一个家庭团体里面,我们就抽不出来。我们伴随的就是我们不断创造的轮回,习惯性的思维,我们生活在习惯性的思维观点看法里面,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创造。一件事情把它分析一百次,把它总结可能性一百次,一百个可能性。然后让它再分析再加工,最后出来的作品不是愤怒就是贪婪,不是匮乏就是一种完全让我们苦受的状态。然后让我们再一次寻找借口导致原因,是谁导致我们呢?就这样的我们永远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因此我们每一次讲课之前都在念发心,愿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

他说痛苦不是说随便我希望能去除就能去除的,愿众生能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他并不是说你想快乐就能快乐,无缘无故不会快乐,无缘无故不会痛苦。很多人说,哎呀,我最近没有任何事情,可是无缘无故地烦躁,我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烦躁,肯定是有原因,原因是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不想痛苦烦恼的话,那我们要远离或者做一些行动,让这种痛苦的因,原素上就慢慢地去掉,一点点地去掉,还需要需要耐心,做任何事情一样。如果我们希望痛苦已及真正地福报的话,那我们要增加一点点一点点的福报和快乐的元素。

因为相对的世界里面,这就是相对真理也叫世俗真理。你需要什么我们就需要创造条件,而现在我们讲授的教法是什么呢?大圆满教法。他讲的不是相对的,而且是根本性的。远离了相对,超出了这种相对的范围里。因为他认为相对的事件非常好,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便利条件,我们并不否定它,可是我们不能仅仅以相对的这种状态继续下去,我们生为人难得可贵,暇满难得,我们有思维,我们有理解力、我们有文化,我们有很多这些工具和条件。那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终极性的开发,那就是大圆满的原始本性的认识、展现。某一种说认识,还不如说展现更来得贴近。

然后我们说了无数次信念是很重要的,信念才可以真正地对我们产生影响。为什么我们要去强调虔诚呢?虔诚并不是说你要对上师虔诚,对佛虔诚,行,我给你拿着高香我烧高香去,咣当一下把那脑袋给磕破了,虔诚了,真虔诚了。虔诚是什么?这就是虔诚的代表,表相。虔诚是什么呢?虔诚就是你对他的完全的一种信念,你对他有几分信念,他就会有多少影响。你有一点点信念的话,他对你的影响就一点点,你对他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念的话,他对你的影响就有百分之五十,你对他有百分之百的信念的话,他的一句话就会产生对你全然的影响。

信仰最重要的方法,运用的方法就是影响,影响的根本就是虔诚。如果没有虔诚丝毫没有办法影响你,不能产生丝毫的作用。就因此我们才真的明白什么叫虔诚,不然的话我们以为虔诚是什么,就是磕大头,烧高香,那样的一种状态以为是虔诚。虔诚是我们已经做好了被完全的受影响,我们在几年前的法海里已经讲过了,一方面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是非常可怕的,你已经选择了一个被受影响,其实就是信仰,就是被受影响的一种道路和方法。那你这个被受影响全然把你生命交给了这种信仰,如果你没有选择对的话,那你被影响的一切东西都有可能是反面的、迷盲的、对立性的、冲突性的还是相对性的,还是世俗性的,还是拼凑性的。

当然了,我们也不否定磕头和烧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以这样的形式化的方式培养人们的虔诚,不然的话,我们不知道虔诚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很虔诚,可是永远有可能没有体现出来,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时候,我们在相对的世界里,我们很难确定自己是什么。因此,佛法相对的这种真理,让我们迎合了人类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习惯。因此他并不否定这些,他说我们可以用在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他用在培养信念的方式,让我们确定我在烧香的时候,我已经确定了被佛法的影响。佛就是我的影响对象,我要去学佛,学什么呢?佛的思想,佛的行动、佛的语言。我在确定它——烧香,磕头是我们在肯定它,确定我们终将被他受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慢慢地会讲述,讲述的过程当中,我们才真的去思索、体会、感受。不然的话,有可能我们就成为了一种消磨殆尽、精神娱乐。大家聚一聚,人多我去看一看吧,坐一坐吧。反正聊就聊呗,比我家里做家务事,每天都面对公司,互相丑陋的脸比这更好一些,就形成了一种这样的状态。刚开始我们不否定,可是我们不能完全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我们不能完全精神娱乐化。就因此为什么我在一定程度上要讲授这种大圆满教法根本的原因,不然的话有可能我就是那个精神娱乐带头者,我去看看他喜欢听什么,他喜欢被人夸,这个人真是不错,大功德,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在什么什么地方,在做什么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大家都互相夸赞。精神的娱乐我们就成为了一种虚荣的状态。

就这样伟大的大圆满教法,在这个末法时期,烦恼盛,烦恼炽热,怀疑炽热。时间和一切变化快速,而大家都追求快速。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在赶路,可是每个人不知道我终极要到什么地方,我这么匆匆忙忙每天赶路,没有问问自己我终极要到什么地方呢?有的人可能说我知道,我应该这样那样,我终极我这么赶着、赶着,哪天我希望这样,可是回过头来看一下,我这个终极有好几次呢,可是你看到我这个终极还是没有头。原来有可能我这个终极就是买一车我得赶路,原来有可能就是买某一个东西,你所喜欢的某一个东西。可是还没有到达那个终极目标,就说明这些都不是你的目标,可是我们仍然在赶路,匆匆忙忙地赶路。因此叫末法时代,五浊末法时代,他并不是在蔑视什么,他只是说现状,每一个时代的状态。针对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什么,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面对方式,可是我们有一种曾经的先驱佛陀和成就者的面对方式。

因此我们就前面讲述一系列的前行,怎样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我们经常把他说成是堪能,心的堪能,就是具备了这个条件,没有具备这个条件那我们俗称叫没有具备这个福报。那中了一大奖,当天晚上就心脏猝死,为什么呢?他没具备这个条件突然被砸了,被钱给砸死了,被中奖给砸死了。因此这叫堪能,具备条件,我们给自己创造条件。以一系列的加行的方式,让我们真的去接受这些教法的条件,不断地被训练和念诵的这些方式,不断地启动着我们的正念和圣缘。因为我们的人生当中可能性太多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犹如孩子画画的那个彩笔一样,我们每天都要选择一些。那就是我们的态度,每天都要选择一些,每天都要选择一些要去填上那个空白的,黑白的那个画里面。

那可能性就很多,这样的时候呢,前行和加行给我们启动了正好恰当的这种圣缘和元素,正好恰当的我们可以去填好,而不会填出一些比较乱的。这样的时候呢,慢慢我们才领会到什么是心。心就是伴随着我们的习气,伴随着我们的习气相对的世界观和态度和动念,这就是心。我们看看观察一下,我们是不是每一个动念都带有我们的习惯性的思维。因此他带着惯性、连串性的、习惯性的这种思维,每一次动念他都带着这些东西。然后还有一种方法是什么那?我们不仅仅带着这个东西,而且我们每天都在加固他,延续他。我们使习惯性的带有业习的这种思维,延续下去加固的方式是什么呢?

有一个加固的方式,延续的方式,那就是我们把他细分化、细微化、细致化,然后我们给他装饰、细致。然后我们完全地把他总结一下,最后又肯定我前面的这个题目又肯定一下,其实这一切细致化、装饰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肯定我今天的这个习气,结果还是回来了,而没有其他新的结果,结果还是肯定在他的习气上面,我认为这人真讨厌。这个念头进来了,我们再没有延续那很好,很了不起,可是呢没有,我们必须要让他延续和加固、装饰,怎么怎么讨厌,必须我们分析他,这个人怎么怎么讨厌,这个人怎么怎么不离谱,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说话不算数,这个人怎么怎么样的没有任何责任心。乃至这个人吃饭怎么怎么样,按理来说应该先用筷子,他老是用勺子,什么什么这样之类的,我们就会有很多想法,哪怕这个人洗澡方式都特别看不顺眼,按理来说应该先洗头发再洗澡,可他从来不洗头发。很多事情让自己组合肯定自己的习气,绕一圈还是回来了,还是要肯定自己而并不是你要从中解脱,这就是让他延续的方式。

虽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没有问题,我们并不是说别人是没有问题的,就是你看到的都不是,每一个人在相对的社会里,相对的范围里面,相对的制度里面都有自己应该相对要做什么,相对要以怎样的方式让自己生活下去,工作下去,都有相对的责任和相对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社会道德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去不能越过这个,那就是每个人的责任。你越过了这个,那你不要说修佛了,整个社会都排斥你,你不要说利他了,你利己都没做好,对自己都没有善待。可是别人的事情做之前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你自己没做好准备,你一下想向上查,拿着枪走几乎不太可能,你就自找苦受。你从来没有受过训练你说我要去比赛场上比赛一下,变成了笑话。长跑一下我要拿长跑冠军,那就变成笑话了。因此这种教法并不是说你是怎么可能拿到长跑冠军,不可能,你就好好老老实实地呆着吧,你就一辈子别想怎么样,不是。他说你训练自己,你不训练自己他就是笑话,你训练自己他就是可能的。

就因此你看,训练是一种延续的方式,不训练纵容也是一种延续方式。那我们要选择我们的心,纵容加固习气的训练方式,还是要选择让自己真的成为自己理想、目标、追求的具备条件的一个人物。在一个家庭里被受尊重,在一个社会里被受肯定,在一个物质世界里自己能做到自己起步点上的一步一步的需要和成功。那必须首先具备这个条件,自我必须要训练自己不能纵容自己。这一切的希望都在训练当中,而不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因此,训练意味着付出,我们需要有勇气去付出,而脱口秀说,训练训练吧,好吧,行。那不行,必须要面对你这个古老的情绪的时候呢,你必须有勇气去面对。不要这习气一出来你就像猫脸被吹了似的,别一下子就软了,好,先生,你来了,别老握手,你来了可好,一下子就变得老好先生,就因此我们不能跟情绪老好先生。

我们要拿出老师的姿态,要训练你,我得要训练训练你。没关系,我们不要气馁,咱们有借口,说了,我的信仰告诉我了,我的上师告诉我了,说你得训练训练,不要说我能训练他吗?,不行吧,我这老被人训练习惯了,现在说要训练人,我是不太可能,行吗?不行吧。千万别这样,别退缩,信仰不会让我们退缩,虔诚不允许让我们退缩。这就是信仰和信念的重要性。不然的话,很多人说,信仰有什么意义呢?我就谁都不信我就信自己,就是信自己的习气,信自己稍许的冲到头脑的那种成功,稍许的一种聪明和一种比较擅长的某一方面的,又冲到头脑的一种东西。因此他以为我信自己就是最好的,他不知道我们的有限是怎么产生的。因此我就经常在很多地方能听出不同的对信仰的看法,虽然我们不否定它,可是在某一种层面,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选择,证实自己的选择。

最起码你可以停留在信仰自己的这种观点和看法上,可是呢我们信仰自己里面再能突破一些的话,有可能也是有所不同的,通过教法。因此我们证明着每一个人都还是用不同的方式冲破着自己,因此我也经常想,我们也别执着,非得要跟他说清楚,其实你就是这样的,就因此他起到作用是最好的,他一生中认为我是信仰自己也无妨,没关系的。我们不需要揭发什么,我们不是批评家,佛法是引导者、是理解者。就因此我们要去学习佛的这种行为和思想。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心,才真的知道这一系列心的琐碎制造,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出装饰,最后还是肯定自己的习气,然后又说着说着还是肯定自己的习气。因此这叫心,然后我们念颂哄字,听着这哄字的声音去感受这种哄字声音发出来的这种感觉,最后停止凝视着前方的,不远不近的空中的时候呢,我们的习惯性的意识这时候还没有进来,习气还没有进来,前面只现下了跟天空一样的感受,天空一样的这种明朗感受,没有任何物体的空。

无遮蔽的状态,我们就要安住在那样的状态上面,这时候没有造作,当下的那种的状况当中,没有主题也没有客体,没有主体要修行的心,也没有客体被除掉的任何东西乃至思维。当下只有无依无持,不需要恐惧。因为这个领域里面他本身就是这样的状态,原始以来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不需要抓住点什么,不需要寻求安全,他本身里面具备一切,并不是抓住什么才可以使我们安全、证明安全。在这个领域里是超乎了这些,一定要记住要抓住的那个状态是世间的,这个状态是超越世间的,这个状态里面那些世间的这些方式不能用,用不上。因为对象不一样。就好比声音和形象一样,对象不一样,你必须用眼睛和耳朵。对声音来说你必须用耳朵去听,对形象来说你必须用眼睛去看,不要用错了对方,用错了对方不能起到作用不能碰触,不能感受,你的眼睛感受不到声音。

因此,你不要认为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用安全感抓住点什么,一个什么决定什么,他的前面的无依无持的背后还有一个所谓的空性或者所谓的本相,或者什么,而原始状态的后面还有个本性或者空性,我们这时候不需要复杂。然后我们要延续他,我们现在已经讲授了前面心的延续方式,介绍了心,然后我们怎样去延续而最后又回过头来去肯定我们的习气不断地这样做,我们现在要讲这种心,原始无造作的沉静的心,那我们怎么去延续,这很重要非常急需地重要叫警觉。

我们要警觉他,可是这种警觉并不是说你是一个警觉着,他是一个被警觉对象,并不是。我们要无对立地警觉,无分别地警觉。因此警觉有两种,一种警觉叫原始警觉,一种警觉叫相对警觉。相对警觉是破灭性,短暂性。比如说我们在前面练专注的时候经常用相对的警觉,我们就住着住着我们去看阿字,或者看一个水晶球,然后就不断地这样注意着,然后突然地意念逃走了,逃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样的时候我要抓回来,我又要放回阿字上,原点上注意,就这样这叫相对警觉。他一会儿没有了,一会儿突然起来了又把他带回去了。

然后这种相对的警觉我们出了门远离了阿字,从佛堂里出来以后他又没有了。我们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角色。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维持沉静本性,原始无造作的这个状态,要维持的话那需要什么呢?必须需要原始的警觉,原始的警觉是清、明的,又清楚明亮的,他犹如灯泡,他不仅仅照亮着周围,同时也照亮着自己。可是,你说他的光线和周围的光线有什么差别吗?也没有,还是来自他。可是他照亮周围的同时,他本身就是黑的吗?也不是,就这样他就完全是那样的一种状态——警觉,就是使自己振奋的这种精神,然后不断地感受着那种体会。可是这种状态里面又不是执着地想抓住他,又不是懈怠地产生了昏沉。

他就是不紧不松的一种状况,他就是犹如太阳一样的状况,明亮使我们产生这种警觉。这种状态就可以使他延续下去,继续下去,可是这里面并没有任何对立性,哪怕是产生了某一个念头,他也并不会去对立地去看他,上次我们说他只会溶化他,因为他是光芒、他是温暖犹如太阳,他是自明。他是本自清静。因此任何意念碰触他的时候都只会溶化,溶化的方式是什么呢?方式就是不动,那我们才开始会稍许地了解一下,不动是什么?动了以后我们就变成了那个创造,装饰,然后再去肯定,那就已经动了一个一个地接着延续下去了,几秒几秒就延续下去了。这就是动。不动是什么呢?不动是溶化,没有做任何反映,没有对应他,也没有迎合他,也没有纵容他、也没有谄媚他,也没有攀缘他。

因此这种原始的本觉、本性、原始的警觉就溶化了他,就犹如太阳的温暖,他对冰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用力什么,他并不会说是像触电似的产生什么反应,他只会慢慢地溶化着冰和雪,他碰到雪和没碰到雪之前有什么变化吗,也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一样,他只是溶化了而已,我们在那样的一种原始警觉的状态下,犹如雪花一样的意念起动的时候,我们只要不做任何起心动念纵容维持意念的时候,他的这种原始的警觉,就溶化了他,他的溶化的底端不管是激烈的情绪也好,不光是非常细微的如丝绸般的某一个意念也好,丝线般的一个意念也好,仅仅是一种,哎呀,我这窗户关了没有,仅仅那么一个意念也好,他当下展现的都是一样的。无对立的思维,警觉的对象里面没有复杂情绪,没有简单情绪,任何情绪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会溶化。

可是呢,这个是一个理论,我们要去修,不然的话,我们会错误的理解,噢,原来是这样啊,那不是挺好的嘛,那我们就可以了,这样就挺好的,我没必要特意去做什么,我不需要念颂,也不需要修行什么什么……,反正原来我们的本性是这样的,那我们就变成了一种借口。就好比像你知道蜡烛的味道是这样的,好,我知道了,你不用吃一样。这个药的作用是这样的,噢,那我知道你没吃药不会好了。因此你知道药的药理性和作用性以后,医生开出来的处方你就尽可能以医生处方的方式去吃,而你吃了千万不要以为今天吃了明天就有效果。千万不要问,老师我昨天吃了今天怎么没反映呢,千万不要。你必须要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吃下去才会产生作用,我们需要一点耐心。

毕竟它是跟随我们那么长时间的习气,不是昨天或者是前天,或者去年前年你突然找到了,或者突然哪儿捡来的,不是。好像时间到了,咱们到下一次吧,下一次讲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提问,问答,本来想今天做一个问答的,但是时间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