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孜珠 丁真俄色仁波切

2011佛法系列课程总结开示


开示提要:


1.   上师发心:把佛法落实到生活,落实到社会,落实到世界


2.   教法总结:

              1.      躲避:不在自我的戏里成瘾

              2.      转化:换位思考,自他解脱

              3.      融合:让流浪的心回归自然


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我的一些粗略的观点。今天跟大家聚在一起,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吉祥的日子,给每个人的佛性播下了种子,给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产生一个佛法的因缘菩提的种子。我经常发愿,我所接触的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能得到佛法的启发和无偏离的净化!我首先讲一下我自己简单的一些感受。

我从十几岁开始进入我的寺庙。命运选择了我,我本身也不知不觉的被命运推动。我经常觉得这有可能不是偶然的,最有可能的这就是天生有一种安排。我自己对很多事物在很小的时候就很看不得,比如众生受苦。特别是西藏宰杀牦牛,要把它的脖子勒起来。这样的时候我经常就感觉到——不知不觉地感觉到,如果这个生命是我怎么办呢?我深深的能体会到那种无奈、恐惧。我觉得那有可能是一种菩提的种子,体会他人生命的感受。那时我作为幼小的一个生命,能体会到他人的那种不幸和那种无法逃脱、非常无奈、恐惧笼罩的那种状况。

就这样我经常非常地感激佛法,感激孜珠历代上师和我的前世和我的上师,有可能是他们的这种力量,他们的这种传承,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我。并且有可能可以成为利益众生的一种基础。佛法经常讲授,利益众生的根本基础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再多的认识、知识和文化都可能仅仅是自我化,仅仅是一种更加强大的自我。强大的自我有可能会带来隔阂,带来孤独,带来威胁,没有丝毫的温暖,它只会带来不幸。这不幸不仅仅是自己的不幸,还会带来对别人的不幸,特别对自己周围人、对自己最爱最亲近的人,对他们的不幸。

我觉得我们一生当中,如果我们的任何知识理论仅仅提供于自我、喂养自我、庞大自我,然后伤害到自己的周围的每一个最亲近的人,那我们的一切拥有就变得太不值得了。就是这样我的幼小生命当中,某一种层面是一种脆弱的心。可是这种脆弱心成长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他慢慢变成了一种慈悲心,慢慢变成了一种利他的心,慢慢变成一种理解他人的心,慢慢变成了一种在很多时候能感受到任何人的内在的痛苦和无奈的心。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任何愤怒以及自我都显得不再是那么强大。有可能这就是慈悲心可以融化一切的源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经常感觉到——在我的一些讲法中也提到过:感到一种对教法对众生的不离弃的思维,也就是我的承诺。我经常到孜珠寺属下的很多寺庙,见过很多渴望见到孜珠活佛的老人和信徒。在他们的眼睛里、在他们的这种行动当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孜珠活佛的那种期待。他们把他们的精神和理想寄托于我,他们对历代孜珠活佛的那种期待成为了他们的思维根本和向往。我每次接触到他们的时候,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有一种非常深的责任,我不能辜负于他们,我一定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落实到众生、落实到社会,乃至落实到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得到这样的一种佛法精神的指导,因此这指导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题目。

指导是一种根本,虽然世界不缺乏指导,虽然当今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指导、认识和教导,可是孜珠山这种传承从历史以来形成了一种延续性的、文化性的、传统性的一种指导。他的指导就是一种精神的根本性,化解了隔阂、化解了框框、化解了藩篱。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是世界性的,可能并不是他非得要去指导什么,而是世界比较适合这样的指导。所以他符合于世界,世界符合于他,成为了一种融合的状况。

因此他的生命延续到现在,很强大。它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让大家的心智成为非常宽广。犹如我们现在起的这个名字一样、这个教法的名字一样(注:法会名称“蔚蓝和平”),是一种蔚蓝的无边的,犹如天空一样,深奥的犹如大海一般的。这种灵魂的根本,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具备的,而不是某一个教法给你们的,也不是我们从社会中找出来的,也不是作为一种宝藏被我们挖出来的,都不是。那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力,我们本身具备的。

这种东西有可能跟世界有融合,有可能成为了世界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了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对众生的贡献,力所能及的一点点事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抱着这样的态度的话,哪怕是一滴水也将会永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可以永远储存下去,而且成为一个很大的不可思议的作用。现在大家开始对信仰以及对自己的信念、精神一种目标慢慢地有了追求,并且想了解日益增加的对他的兴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开始有这样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很紧要很关键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个蔚蓝的目标,而不是隔阂性,不是突破性的、不是自我性的。因为突破、隔阂、自我、派别等这一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冲突,个人的冲突、个人跟个人有冲突、一个团体跟另外一个团体之间的冲突、一个团体跟社会的冲突,以及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个大团体跟大团体之间的冲突。这种状态对社会成为一个危险性。任何一个传授精神的人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头衔,不管什么样的一种讲法,在经过十年以后都有可能是一个刽子手。因为每一个人的观点、概念、态度决定了社会,这个社会过了十年有特别强大的概念冲突,那就是战争的根本。

如果一个信念、思维、观点,不管是他包裹了信仰也好,包裹了一个神秘的面纱也好,包裹了一个再神圣的一种思维、信仰、教派也好,如果他不管是暂时还是长远地具备了这样的毒素,那必定会引起社会的冲突。终极来说导致了社会的战争。毫无疑问,现在很多国家在冲突,很多国家互相在战争,乃至很多民族在自己与自己争斗、掠夺、杀戮。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呢?他们是没有信仰导致的吗?不是的,他们有很深的信仰,乃至把信仰当做旗帜在战争,而不是缺乏信仰。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呢?因为长期地,他们的信仰里面掺杂着一种概念是自我化的,自我化的概念。而我们这种自我化的这种概念长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团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带来了竞争。然后他的信仰慢慢变成了他的产品,他变成了信仰的产品推销者。并且每一次推销的时候他都强调自我的信仰。你强调自我信仰是没有关系的,很正常。每个人学习自己的信仰,理解、追求过程当中,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帮助。同时他想提供给别人是很重要的,可如果提供给别人的同时我们在否定,否定别人,这就是出问题的根本。现在我们的社会开始产生信仰的时候,就慢慢开始产生这样的一种很严重的问题。信仰产品化,然后我们去排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经常不断地在讲:我们应该给世界什么?我们必须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这样的时候每一个众生、每一个学习教法的人就会慢慢展开蔚蓝,他的心就会慢慢展开、有强大的力量。不然我们把自我化的观点放在一个人上面,放在一个团体上面可以看到问题。比如说我们放在个人上面,我们不断地为了保护自我,而否定他人的一切,否定他人的语言,也否定他人的举止,否定他们的成功,否定他人的性格,否定他人的观点,或者否定他人的拥有来让自己认为是在保护自我。其实我们没有发现我们孤独了自己。你的一切行为有可能让自己孤独,因为注定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他都带有自己的背景,都带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带有他自己所接触的人和事、办事的方式。那么我们把自我不同的一切要拒之门外的话,那是不是我们把自己孤独了吗?导致了自己孤独,而没有产生任何效益和作用,没有产生真正的自我维护。真正的维护都会互相地融合,互相地相应,而不是否定。越相应互相融合的时候,任何东西它都可以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个大的能量。就像大海一样,它容纳了百川,百川没有拒绝它,它没有拒绝百川,之所以它很强大。一个死水的,山谷里的一个小湖,不管你有多强大,在一定程度上你肯定会干掉。跟这个一模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自我化的这种东西放在一个团体上也好、个人上也好、社会上也好,它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和障碍。

有时我们在传授教法、精神指导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忘了自己的发心,当初的发心,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传授?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不具备根本的菩提心的原因。刚开始我们有可能要表现的尽可能会为众生,可是在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成为了隔阂化、自我化。这样的时候,我们很难真地从内在用力,这个教法针对内在,我们把这个对治性的东西忘了。我们最后为了吃药而吃药,根本就没有顾及到这个药应该是针对哪个病。我们不断在吃药,可是忘了这个药应该是治疗哪一部分的。有可能我们是头疼,刚开始是针对头疼的,最后没有了一个真正针对头疼的,我们随便去吃,还吃得很高兴。跟这个一模一样,精神的教法就是针对我们的隔阂性、僵硬性、冲突性、愤怒性、贪婪性、傲慢性、嫉妒性的这种思维。要对治这些,要转化这些,要融合这些。对治、转化、融化,这就是佛法对我们这些情绪化这种思维的对治方式。我在很多其他的讲法里也讲过,讲过很多次。

对治,刚开始可能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避免。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我们经常说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对这种情绪虽然我们惹不起它,但是我们可以躲它。我们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可是它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永远一辈子在生活当中去躲着,不是。它仅仅是第一步,仅仅是开始。不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措手不及,乃至我们有可能对这种状态上瘾;乃至我们有可能不思考一下,不刺痛一下,不自己感觉一下,我们就感觉不到自我,感觉不到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家人,感觉不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感觉不到自己的权力,感觉不到自己的拥有,感觉不到自己的一切。因此我们稍许地制造一点冲突来展现自我,又成为了一个很可笑的一个状态,甚至可能我们有点成瘾。非得要刺痛一下自己,然后思考一下非常冲突性的一些东西。思考一下,稍后觉得自己要做出一些愤怒,要严肃一点,不然的话体现不出我的权力。所以我们在不断的在制造的这样状况。

如果我们仅仅是用一种佛法里讲到的方式,仅仅是为了管理,仅仅是为了平衡,那也可以。可我们在到达一定境界之前,我们不能对这种做法上瘾。不然的话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会忘了是为什么。而真地我们去较真了,真地我们进入角色了,真地我们不能从这样一个角色里出来。我们进入了戏里,太入戏了。太入戏了以后我们就会慢慢形成一个现实,我们的景象里,我们的耳朵里都是听到跟我们所符合的声音、跟我们符合的景象、跟我们符合的一切。让我们更加地确定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不断的进行下去,成为轮回的根本。

因此佛法不断地在唤醒我们,不断地敲打在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呼喊,慈悲地呼喊,这就是佛的教法。为什么我们要去念诵,我们在念诵佛的呼喊,我们在回应佛的呼喊,我们在回应佛的警笛,我们不断地暗示自己不要进入真正的戏里,让我们从完全入戏的那种角色里退出来,进入我们真正的生命。不要找借口为自己掩饰,说我入戏而已经多长时间了,无法再退出来,我们不要去找借口。我们应该具备一种勇气,唱诵佛的呼吁,念诵佛给我们带来的被动的真理的能量,让自己已经长时期沉淀的这种习惯让它苏醒过来,这就是修行。

我们的修行需要有步骤性。有时候我们一点点的去避免制造障碍,有时候我们惹不起躲一下,不要给我们制造障碍,不要让我们对障碍和刺痛上瘾。我们稍许地提起成为一种力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试着去转化它。转化它这一现在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思考化,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原来我们很脆弱,根本就不能换位思考,甚至觉得很委屈,说:凭什么?凭什么我要换位思考而他可以那么凶?所以我们还是害怕失去,不愿意付出。还更愿意大家都互相僵着,我们有很多的“凭什么”、不愿意付出的理由,让我们的生命就这样继续下去了。乃至最可怕的时候是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为止,我们还积累了那么僵硬的外壳,在仇恨、愤怒,怨恨当中离开这个世界,那是在佛法里面活佛最不愿意看见的。那就是最糟糕的结局,也辜负了我们的人的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是创造性的、可创造性的。人的生命的特点是可发展性,人的生命的特点是可灵活性、柔软性。可是我们磨灭了这些我们根本的性质,我们只抓住了它的阶段性和僵持状态。

我们用现代的话简单的方式来讲的话,转化就是我们以换位思考去理解。可是前面我们要避免制造问题,避免制造隔阂。第二部分是换位思考,我们去想想别人,我们不要害怕失去什么,这是自他解脱。我们应该具备这种勇气,不然的话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做不到很多事情。为什么呢?如果要把一件事做好,自他盈利是最好的方式,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共处、才可以合作。跟这一模一样,我们的付出就是自他解脱,而不是光想着自己是怎样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在现在的社会里自他解脱、自他盈利是最好的方法?毫无疑问。

这一切都必须有人引导,必须有人提前付出,必须有人提前做出选择和决定。我们不能等着他人先去做决定,应该庆幸我自己有这种能力去决定。在获得利益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在等着他人做决定、他人带头吗?没有。这个时候我们都争前恐后地说我要带头、他要带头……因此我们精神上具备这样的力量。我们应该觉得庆幸,这是一种开发,是你精神上的董事长,精神上的总经理,带头者、带领者。我们为什么要怕?为什么想:凭什么我要去做?我们应该问一下凭什么我们自他可以得到利益呢?自他都有利有什么不好吗?所以我们要想想自他盈利,精神上的自他盈利,这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转化的重要性。

最后是什么呢?融合。融合是今年我讲的最主要的教法,是一个很重要性的讲法,我们讲了十堂课,而讲的大部分都是融合。为什么要叫融合,为什么不叫空啊、大空啊、还有什么什么?我觉得对现在的人来说讲融合可能比较贴切一些。融合说明我们现在的思维、概念、观点、心,都是一个物体的不同面。心、概念、思维又是概念又是思维又是心。心也具备这些面,还有情绪。有可能它们的导致方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状态都是心。离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思维,我们把它称之为叫心。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能动的、知性的思维;不是我们心脏的心。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因为我们有很多人常年修行,有九加行已经修好的,最起码看过我们的网站、书和教法的;还有很多在我们这边特别流行的,看《心经》、念《金刚经》的等等,这些让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得到一些影响。

讲授心的时候,融合是一个关键点,又是一种方式。融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讲授流浪的心。

我们的心每天都在流浪、游荡,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游荡和流浪这样的旅途过程中,不断的摔跟头,而且在一个地方摔跟头。回过头来又觉得老在一个地方摔跟头很不可理解,可是我们仍然在一个地方摔跟头。再往后,我们站在一个悬崖边上想像着可能性的一切,我们在吓唬自己。要么我们在摔跟头,要么我们站在悬崖边上前往下看,想着我如果摔下去怎么办呢?这个悬崖底下是不是有很多可怕的东西呢?不会突然来一个恐龙翼鸟突然把我从悬崖边叼走吧?或者忽然来一阵风吧我从悬崖边上吹下去?因此我们又再站在一个悬崖边上,要不然就是游荡在过去的旅途上。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里的游荡的心、流浪的心。每天我们有空的时候去观察一下我们的思维,不是停留在过去,回忆过去,就是在恐惧未来。回忆过去,好象自己过去的一切经历记忆犹新地保存下来,不断地在重复,不断的在背诵;虽然我们很多记忆不愿意让它停留下来,可是我们不断的这种背诵和训练就好比必须要让它留下来一样。这叫什么呢?这叫心的对我们过去的制造、继续、延续、储藏,它不断在做着这样的工作,我们也允许它这样去做,甚至可能我们惯于去品尝这样的状况。因此我们不断地——虽然我们仅仅是想品尝一下,可这种品尝制造出很严重的后果,让我们的代价很大。是什么呢?它会控制着我们此时此刻的思维,它会控制着我们此时此刻的世界观,它会控制着此时此刻我们跟人接触、面对事物和工作的态度,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是不是经常觉得:我怎么老这样呢?有很多人说:我怎么老遇上这样的事呢?怎么老这么背呢?我怎么老是搞不好人际关系呢?还有人说:别人怎么这样呢?别人怎么老误会我?我是不是有很大障碍、很多业力呢?怎么别人老是这样?别人怎么老是对我那样的态度呢?怎么我一做事就不顺呢?怎么我一有想法就不可以呢?一觉得应该这样就被别人否定,永远不能做我想做的事呢?就这样,我们会有这样好几层的这样的思维。

可是我们想想这些思维的源泉来自什么地方,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状况?佛法在任何时候的讲授都离不开因果,世界也是同样如此,没有一个存在物体是没有原因的存在。任何存在都有它的原由——存在的理由。任何路上抛锚的车它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引擎坏了就是轱辘出了问题,不会无缘无故停在路上。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检查一番,有必要的时候还有可能我们要做一番大修。不能只是站在路边想怎么会这样呢?每碰到一个人就说我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老是坏?老是出毛病?

这根本就是由于我们游荡过去的缘故、停留过去的缘故、重复过去的缘故、不断黏住过去的缘故。过去可能不是去年,不是前年,昨天就是过去。我们不断的训练过去,不断地让它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本能不是这么决定的,可是我们的做法就在这么做。虽然我们的本能不是让自己不健康,可是我们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是经常让人不健康。你看这两者是不是有点像?比如我喜欢吃冰激凌,每天都要吃。并不是吃完冰激凌就会肚子疼,不是。过十年,甚至过三年有可能就不健康了。再比如睡眠,虽然说没有人愿意让自己不健康,可是我们不能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因此过五年就不健康了。虽然不是很愿意喝酒,可是我有应酬啊什么什么的这样一大堆理由。虽然我们不想让自己不健康,可是不良习惯让我们越来越不健康。

我们很容易忽略不直接导致原因的一些东西、没有直接看到结果的一些元素。我们经常说因果,却不能相信因果的很多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因果可能不会马上导致我们今天怎么怎么样了、明天一下子头疼了……不是这样的;有可能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面对因果轮回的一种元素。西藏人说酿个青稞酒都需要七天,怎么可能今天酿,酵放进去了,第二天能出来青稞酒?那是不可能的。等青稞丰收也需要等三个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直接的因和果同时存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个时间空间里面因和果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它是连续的,互相接应的,互相产生的。儿子出生之前,爸爸和儿子在一起是不太可能的。跟这一模一样,因和果不可能直接在一起。我们很难在还没有生孩子的时候说你看看这就是我的儿子,我看出来了。

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比如过去的思维当中、过去的这个人对我的看法、过去的某一个语言、过去的某一种态度。因为我把这些根深蒂固以后,从此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就是它来引导的,而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我们就会苦受,我们就会延续仇恨,我们就会延长僵硬,我们就会不断地制造不舒服、不如意。我们就会为未来可能性的千分之一而担忧,不是担忧一次,而是一辈子。你有不断担忧的事情。先是担忧你自己,再是担忧你丈夫,然后再去担忧你儿子,再去担忧你儿子的儿子……然后最后我们实在担忧不了,就是什么的?就走了,.就一直担忧到这个为止,我们实在是太不划算了。可能我们真地想想,我们周围的人:儿子或孙子有可能并不希望这样,可能我们有点一厢情愿地弄得大家都不舒服。所以担忧只为了我们的未来千分之一的可能性,这个利润太低了。可是我们还是坚持愿意付出,非常勤劳的,我们对未来来说。特别是这种概念性的、精神性的未来。每天都必须站在那个悬崖边上待一段时间,然后想像可能性的那个恐惧性的那些问题。我们还得去给自己编出一些一系列的自救方式:哎呀,我真的掉下去的时候抓那个石头还是抓那个草呢?是不是抓一棵树,然后再抓绳子更牢靠……每天都会我们编出这样的一些故事和安排。因此我们活的比较恐慌,什么叫心神不宁呢!

在这种状况夏,融入成为了一个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我们不让心徘徊和流浪在过去,不让我们的心站在未来的悬崖上,制造恐惧的状态以及怎样去救助这些可能性的计划上。安心地把心放在现在上,有可能你的现在才是真正的你,的的确确的你自己。你的未来就是现在来决定的,而不是你的计划和站在悬崖边上的恐惧制造的。有可能我今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态度决定了我明天的健康以及明年、十年后的健康,而不是我的担忧决定了我的健康,一模一样。我们的今天的一切态度、行为、思考决定了未来你的一切,而不是你的恐惧和那个计划决定了你的未来,都不是。因此我们让自己活的健康一点,这种健康会带来我们前所未有的蔚蓝,前所未有的宽阔,前所未有的远见。

宽阔、远见会带来治疗,明了的治疗,这就在这个当下。佛法讲授无明,无明就遮蔽了这些眼睛——发现的慧眼。我们不断在为了过去,巩固过去的一切。我们不舍得浪费过去的任何经验和认识,而要加以巩固和加固。加以巩固和加固都有可能会牵连到未来的很多可能性,我们跟它联系起来以后,我们又会恐惧未来。这叫无明。这就会产生社会跟自我之间的隔阂,不能在一个频率上。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过去很多东西有可能不是永恒的:观点、概念、看法不是永恒的,有可能还有很多的差错。用这个参考背景来参考现在的时间、现在的现象?就会产生很大的隔阂。我们觉得老调整不过来一个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社会在变,规律在变,规则在变。我们巩固和坚持过去的这种思维有什么用呢?就产生了差距。而坚守差距,我们就慢慢、慢慢地退缩,产生了更大的隔阂和鸿沟。就这样从各个角度来看,从世界的关系、事业的关系、人际关系各个方面看坚守过去、不断的重复过去、不断的喂养过去、不断加固过去有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明。我们每一天我们平均会对过去做加固做几次呢?一般都会做一百多次。一有空我们就去加固一下,有空我们去看一看,一有空我们去瞧一瞧。

因此我们这个时候要善于发现。佛法里面,我在前面讲法里面讲过叫警觉,我们要善于警觉、善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同时我们不要去否定它,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对自我做一番解释。做什么解释呢?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解释。不要巩固它,不要延续它,不要放纵它,不要让它来主宰我们。只要说这三句话,我们的一天对它的加固会越来越少。原来是一百多次,最后发现变成了八十次、六十次、四十次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纵容这种无明,不然的话它会牵扯到未来,让我们处在恐惧的悬崖上。

好,给大家就简单介绍这些,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一点点的帮助。通过我的上师,还有从普贤王如来到现在传承下来的历代上师的加持和力量的护佑。希望每一个众生,特别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有非常大的福报;都希望能得到一点点帮助。

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