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再谈意识

  上次我们讲到很古老的这种对世界的分析方式。对物质世界和对它的空间的认识,以及从这物质世界里产生的我们的语言和文字的认识。

  总之来说,这个世界不管是展现什么样的一种世界,不管展示什么样的一个现象,他说这世界的存在,不能没有我们的意识。因为它们两个就是这样存在着,它们存在,就有互相作用。意识很难离开这个世界存在。咱们世界也不会离开这种意识而存在。

  它们的互相的关系就是这样互动着:一个是感受者,一个是感受的对象。比如我们看到某一个东西,比如说蜡烛,它们两个也是这么存在着,蜡烛与蜡烛的意识。就这样,它们存在,就互相形成了很重要的因素——因缘关系;甚至意识占有主要因素。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想:意识?我们不知道蜡烛之前,就蜡烛不存在了?它并不是指的某一个对蜡烛的认识。并不是说,我不知道蜡烛之前,有没有蜡烛存在;也并不是说你没有知道蜡烛之前它不存在。只是说,它没有我们的思维里面的东西,它就很难存在下去。

  比如说地球,首先是我们的意识里面有想象;然后想象的这种东西慢慢实现出来,想象的东西又慢慢实现出来。实现出来的这个物体,对不同的人来说,对它的具体的看法又展现出来,又是不一样,又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这物质世界也同样如此。它的存在也是很多的意识、有类似的思维的时候呢,它也慢慢慢慢就显得更具体化、更具体化、更具体化。就成为了现在这个地球一样,非常真实不虚。

  有可能另外一个生命看它,跟我们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可是对它来说也是同样更具体化的、慢慢演变出来的。这样就要提起上次我们所讲的,对这微妙的世界具体化的认识当中,我们以遍计,依他,圆成实的方式,在看待它们。

  首先是命名,给它起名字。然后呢,给它起名字以后,我们确定它是应该是什么作用、它的特性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作用。然后慢慢慢慢人类不知道更加的分析以后,它跟我们的自身有什么作用、跟社会有什么作用;就更具体化了,甚至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就慢慢发现,然后呢慢慢我们就把它更具体化。

  大家从不知道那个叫什么氰胺,到慢慢知道它是三聚氰胺;然后又慢慢认识到,它对我们人体很危害。大家都说:哎呀!千万别喝那个牛奶……就这样类似的状况,就不断地发生着。我们就慢慢地肯定,还会命名很多东西,甚至最后到了我们很难行步、很难吃饭的地步。

  这些是那么正确的吗?还是怎么回事啊?有可能在这儿佛陀更关心的并不完全是这些,他关心的并不完全是这些。他并不关心这样的事情,像你在沙滩上玩那个沙堡一样,不断地建起来;然后嘭一下又没有了,伤心一下;然后又建另外一个……他并不关心这些。

  他说我们人类的习性当中,有可能会轮回。有可能人类就要经过这么一个状况。他说我们分析它是不是真的对我们身体有那么大的危害、还有我们的什么食物里存在危害、什么是健康的、什么什么之类的这些东西,他认为这些都是无止境的。

  他说我们还是从那个源泉上做一个健康的要求。我们在这么一个大的一个社会里面,我们很难避免这些。我们每天都只是看不见这些而已,可能我们从认为最干净的食物里面吃着最脏的东西。

  我们看着这碗刷好了,可以了。其实有可能这碗是用马路边上那个雨水刷的。可是我们一看,哎!挺干净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一种表面现象。

  然后呢,另外一个生命看着想:哎呀,这多可笑啊!用雨水这么一个马路边上这么脏的水刷碗,看起来比较干净就认为是干净,这哪行啊?!还是这样干净,用嘴舔!舔完了以后,你看这多干净!可是这也不是,都是只是自己标准的干净。

  自己标准范围里面的干净,就好比像一个孩子跟一个客人说的一样:给客人摆一个碗说:“你喝吧,这碗是咱们家最干净的碗”。他很高兴,跟客人说:“喝吧!喝茶”。然后还要仔细地跟客人说一下:“这那个碗还是我妈的碗;不仅仅是我妈的碗,还在给你倒茶之前,我妈用围裙还给擦了一遍呢!”。

  是没错,对那个孩子来说,他妈是最干净的,他母亲是最干净的,他母亲的碗肯定是很干净的。可是对别人来说,不一样。而且被围裙擦了一遍,那你说这多……就变成那么一个状况,遍计,就不断地在这样的一个转变当中。

  然后,他说我们还要做一个更好的预备。我们要知道,这一切存在——就刚才前面我们所说的一样——不能独立存在,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意识,还有刚才那种的概念、观点,组合的。在这种观点里,这孩子就绝对会看成——感觉和认识里面完全就是母亲的碗是最干净的。然后,依他,就塑造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

  佛陀说,这一切问题的来源,更具体化的、更戏剧化的这些问题的来源,就是不同依他组合起来的人互相之间的矛盾组合起来的;一切问题就是不同依他的人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组合而形成的。因为人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组合的依他的世界观仅仅限于自我的世界观里。没有这么去看,没有发现我的观点就是以自我为标准的这种方式在看,没有。

  每一个依他的生命都希望,我所接触的人,或者更重要的来说,我所接触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希望他们是以我的思想观点,以我的依他,让他们也变成我所组合的那种依他方式存在。

  可是呢,依他的这种存在的方式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就好比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世界的形成是那么微妙;我们看起来非常粗壮的这个世界也是微妙形成的。那么,这个依他——我们的组合的整个概念观点,也毫无疑问肯定是个细微的组合。我们哪能要求别人跟我是类似的呢?

  这就产生了矛盾;因为不宽容,因为不理解。理解并不是说,哎呀,我理解你、理解你!我们不是那个理解。我们经常认为的“理解你”——现在更多的我们所谓的理解,仅仅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一种毫无思维的一种“理解”。只是说说,就变成一种客气话:“理解、理解”。

  理解,是我们以刚才说的那样的方式能做到、去思考的话,是真理解:他的组合和我的依他的组合是有差别的。因此呢,这种理解呢,很多时候呢,并不是完全地……比如我们会想:哎呀,那对与不对那都得这么理解吗?那不是。我们要知道理解并不等于是纵容,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理解等于是——给别人这么去理解的时候呢,我们就是给别人了一种机会,给别人的一种思考的余地,思考的余地。不然的话,那有可能这里面只会产生矛盾。而矛盾呢,更多的时候只会激化,很难让它平息下来。因为我们已经给我的依他的组合里面又添加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矛盾。没有真实地看到依他的状况。

  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自己做好,尽可能地在做好。在社会和任何各个层面里,他们都在琢磨,他们都在琢磨。就这样呢,等于是他们在组合他们的依他。这前提首先是理解,特别是比较亲的、亲人之间;如果亲人之间能做的话,你对外人肯定能做到的。依他的组合就这么形成的。

  这依他讲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上次所说的四种元素。四种元素讲了以后,我们更能明白这依他和世界微妙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因缘,然后是对镜缘也叫所缘缘;然后是增上缘;最后是瞬间缘这四种缘。这四种缘就是依他和遍计最好的证明。

  因缘就是能让他能生的特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能生的特质,或者叫特性——能生的特性。这就是因缘的因,它既是缘又是因。

  能生的这种特质在什么地方呢?就在阿赖耶识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呢?以遍计的方式存在着。

  这种遍计有可能有时很复杂。比如说有可能这种遍计,以不同语言的方式存在着;可能有些人对世界的遍计认识是什么语言呢?可能是英语、汉语、藏语各种少数民族语。那样的方式,就是等于是命名,对事物的认识。这肯定是从给它介绍而产生的。就犹如给一个小婴儿介绍东西的名字,刚开始最接触了什么样的语言,他就按那个语言的方式遍计,储藏在能生的特性里。

  为什么叫能生的特性呢?因为第二个缘,叫所缘缘,产生的时候呢,你立即会产生这个能生的特性,跟它刚好对上去,跟它对上去。比如说我们第二个缘,对境缘。对境有可能今天是某一句话,五官认识里面的,或者可能今天是某一个人,有可能是某一件事,或者可能是某一个感觉,甚至可以是某一个味道……你对这些事情,你把它看成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假如你首先把它定义为一个有点烦的状况当中的时候,你给自己阿赖耶识里面的能生的这种东西就加强了。能生的特性,你就把它种了下来;然后这种能生的这种状况就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能生的这种状况遇到对境的时候,你马上反应,第一个反应是这样的。

  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上次说的瞬间缘,种下了第一个反应就是瞬间缘。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加上一个很平稳的态度——定义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而加上平稳的态度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瞬间缘时候产生的第一个意识对你来说,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你就不会觉得那么烦,你不会觉得那么无奈,不会。

  就这样呢,这个很重要。因缘就是我们以遍计的方式,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能生的这种特性。

  然后这种能生的特性,通过我们的对境——所缘缘,一遇上所缘缘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产生前面所储藏的这种东西,跟对境马上对治:人、事物、事情、问题……然后,我们有可能就产生了更好的处理或者更坏的情绪,这些产生就慢慢慢慢形成了。

  让它产生效力的缘是什么呢?增上缘,就是我们的五官。有可能是眼根而来的一个某一个像。有可能是耳根,经过耳根来的某一个声音,或者触觉的感受什么之类的……这就是增上缘。它就增加了这些状况。然后直接就一系列地形成了八种意识。这八种意识就组合起来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意识叫烦恼意识、第八意识叫阿赖耶识。

  经过眼、耳、鼻、舌、身感觉到这个世界——直接的这种感官感受,然后进到了第六意识。第六个叫意识。第六意识它自己不能判断,它只能以遍计的方式认识它,遍计。它只能看到一个东西,它只能以简单的命名的方式,只会说它是谁。它只有这么一个认识,很简单的认识:它是桌子,他是一看这是楼房,他一看这是什么什么……他没有具体的意识。

  具体的意识是从遍计里面来的。遍计有两种,一个是生遍计,能生的遍计,就像刚才那种一样;第二是什么呢?相对遍计。

  相对遍计是什么呢?就是:看到它,然后我要把它取舍的时候呢,就是相对遍计,也就是第七意识——烦恼意识。

  然后我这个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第八意识,因缘的因,能生的特性里面来的。这能生的特性是谁植入进去了?没有人植入进去,是自己给自己植入进去的。我们以植入进去的这种特性去看,我们把它看做整个世界。可是恰恰相反,它就是一面世界,世界的一面。可是我们误以为这是整个世界。这样就产生了一大堆问题,麻烦、冲突、痛苦、天真,天真又变成了…… 这一切都是谁唆使的呢?就是我们的这个能生的、我们给它装进去这个能生的意识特性造出来的。因为我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反应,看到这个人,谁来那个反应呢?就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面装进去的这个东西,以它的标准来看。我们看人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呢?其实我们的标准都是从阿赖耶识里来的,这事物本身并没有一个标准。

  是不是有可能又说得太复杂了?

  组合形成的——就是第六意识是一个无取舍的一个意识;然后到了第七意识叫烦恼意识,它就开始取舍。然后这种取舍的结果,储藏在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就成为了因缘的因,能生的特性。

  通过这么一个八种意识的组合的世界观,就成为了依他的世界观。这种依他的这种世界观里面,最后瞬间缘里面,给我们产生着一种机会,瞬间缘的第一个意识。瞬间的这个意识,阿赖耶识的信息还没有到它那个地方。瞬间缘,就好比像我们经常很多人说的,第一个反应——直觉。第一个意识、第一个反应,就是一种直觉。

  这个直觉你再让它延续下去以后,连续的、无间隙的第二个意识就已经接受到了阿赖耶识的信息了。它只能以这种因的能生意识的方式走了,而并不是以第一个——这种直觉方式走。就这样呢,我们又进入阿赖耶识的圈套里去了。我们只能用一种老套的方式去套。老一套、还是老一套。因为第二霎那的那个意识是一种取舍意识,它取舍时没有其它选择,只能以阿赖耶识的这种信息来取舍而已。

  当然我们一定要明白到,不能说是“第一反应”都是正确的。因为有可能我们认为的第一反应,可能它已经收到了阿赖耶识的信息。为什么叫瞬间缘呢?说明它很难把握,它看起来就是无间隙的一种状况。瞬间就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瞬间它有多微妙——瞬间就等于说,我们一秒切成120个时间,就是瞬间。你说瞬间缘有多微妙。

  然后呢,这时候我们真的能感受它的话,那我们要做什么呢?这瞬间的这个意识,瞬间缘还没到那个阿赖耶识的这个指挥之前,我们要断除这个意识流,以让我们看到这个间隙——第二意识和这第一意识之间的这种间隙。

  我为什么上次说这时候有一个机会呢——两种机会?

  一个机会是什么呢?对世俗——像刚才的“我们怎么去把事情做好”那样的一个机会。那样的一种机会,首先不带有你的阿赖耶识的指挥;就是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个人色彩,不带有个人色彩的。个人色彩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储藏的这个东西。

  然后,它不带有这样的一个状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来说,是可以看到事情的比较多面,也看到了事物本身是多样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很恰当的一种方法——智慧的方法。

  如果我们只能以一种方式,带有主观个人色彩去看的时候,我们很难把它“挥”出去。我们很难以另外一种方式去看——哪怕是那么看的时候,它一下子又会回来,挥之不去!它就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们。这就是当时的一个对世间观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让我们很客观、非常清晰。

  在超世间观里面,我们都可以用,并不是绝对说:你这时候必须把握超世界观、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去做……都不是。也许我们看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世间观的方式,去可以看。如果我们想在家里坐一会儿、平静一下、坐一会儿,没有什么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超世俗的方式,发现当下——那种状况,并没有被阿赖耶识带走,被没有被遍计带走的这种状况当中。

  这种状况里面,可以安住在那种状况里面。可以住在这个纯净的地带。犹如我们的有一个星期六、天,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去很安静的地方待一晚上;然后,星期一二三四呢回来,然后开始在这种世俗的这种地带里开始工作。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又去那个纯净的地带去休息两天,再好不过。这就是给我们的灵魂最佳的一个条件。

  原来我们根本就对它毫无认识,对它一点都没有办法。我们认为思考很重要,不能不思考;事情很多,社会很复杂,连接着很多的事情,无法拒绝地砸在我头上,我怎能不思考呢?我们会这么想。

  可是思考呢,跟我们的身体一样,你要工作,可是你不能那个老工作啊。我们想一想,你不断的24小时工作,那有可能不需要,那个效力看起来很好。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去算一下,那没过几年,咱们就圆寂了。

  可是呢,我们适当地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者最多也就是24个小时的一半, 那我们还可以活20年、30年、40年,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个呢?非得认为:不行啊,这哪行啊? 这样最后我们就选择圆寂了,那这何苦啊!

  就是这样呢,这就是我们的八种意识,平常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它们做的。它们呢完全是以遍计、依他、圆成实的方式存在着,就这么形成的。

  可是很可惜的是,更多的人没有看见,看见了,最后看见的,也就仅仅是自我的依他。然后最可怕的问题是什么吗?把自我的依他想通用于其它,通用于其它任何地方。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以依他产生的能生特性,在阿赖耶识里面的能生特性,它里面都有善和恶,相对反面的特性都存在。并不是说,它这个反应一出来,都是不对的。并不是,因为阿赖耶识里面,储藏了正确和反面、相对的善恶,都已经在这里面。

  如果我们希望在绝对的圆成实的这种状况当中的话,那我们当时的善恶、任何相对的这种霎那的这种意识,当下都要放下来。不管任何一种阿赖耶识里面产生的这种意识。为什么?它都是第二意识。阿赖耶识一产生,它就成为了瞬间意识的第二个瞬间意识,而不是第一个瞬间意识。如果我们想看到事物的本质的话,那我们就是以当时稍许的平静的状况当中,不让自己马上就开始反应;尽可能的,我们可以慢慢的做,不可能是一下子能明白,或者做到。

  第一瞬间意识不是完全就反应的状况当中呢,我们不让它自己去反应,我们只是去体会,体会,体会这句话、体会这个人、体会这个世界、去体会它。

  这样的时候呢,我们既没有加有这种自我的依他的这种观点,同时我们的这种依他的组合是比较开放性的。我们确定以每一个人都有依他的前提下,我们再去看。

  这样的时候,我们看这句话、或者这些人、这些事、这些表情、这些琐碎的问题的时候呢,我们的这种依他在总结这个瞬间意识产生的时候,它是以非常广泛的方式在看待。不是自我的依他,而是我在看别人的依他。不然的话,我们平常呢都看自我的依他、自我依他、自我依他。永远都是以老套的方式去看。现在呢,我们说为什么说,当时的世俗的方式我们要怎么去看呢?要看别人的依他。

  这样的时候呢,才能总结出很好的,大家都满意的一个效果。这是真正的全面总结,全面看问题。

  这样的时候呢,它可以从一个世俗和超世俗的角度里面,都可以得到一种帮助。世俗的角度呢,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超世俗的状况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当下。也就是圆成实。既没有命名——这个当下既没有命名,遍计,又不是依他依阿赖耶识的指挥走了,就是没有受这两者干扰的这种纯净地带。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它首先要找到;然后,找到的这种状况呢?要慢慢延长。

  可是这种找呢,肯定是我们的意念慢慢去体会。我相信今天大家有缘去听到这个法的时候,肯定是植入了一个种子一般。可是这肯定需要一定的程度,因缘成熟。因缘成熟的时候呢,我们为什么说是突然顿悟了呢?就首先有这么一个非常关键的这种东西给我们植入种子一般,然后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呢,它就可以突然地就明白了,很微妙地就突然明白了这一点,这叫顿悟了。你什么都不明白,浑浑沌沌里面永远不会有顿悟的。

  今天就讲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