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果与感受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感受。

今天讲的“感受”很多弟子原来都听过,叫因果,因果感受。为什么说成是感受呢?因为一切感受来自因果,一切感受来自我们的造作。而我们的造作行动,来自我们的心态,就是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肯定有它的原因——就这样他把我们的内心世界,用因果的方式来讲授,并且把这个外器的世界也用因果的方式来讲授。在佛法里面称之为真实不虚的世界。

我们无法脱离因果来感受这个世界、说明这个世界,因为它永远都是被我们一手创造起来的。佛法里面就经常说,因果造成了我们的思维。这种思维像什么呢?风中的羽毛一般,无法控制——生活就呈现出我们无法控制的那种状况;我们也通常把这称之为命运。命运的风把我们吹在什么地方,那我们只能以那样的方式去生活。于是,我们的整个生活工作,都不是按我们计划的方式发展下去的,也不是按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下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计划,不能有想象,可是想象和计划,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生活不可能完全像计划和想象的那样按部就班。我们从上学到工作,到自己成立家庭,有哪一样是按我们的计划准确实施的?因此,他说:我们要活在当下,今天的事做好了,就有可能决定很多。

我们却一直为了以后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明年的事情发愁,给自己增加压力,让自己今天一天都觉得不舒服。假想、设计明天、后天、明年……这些可能性的东西。如果发展得好,如何如何;如果不能成为这样,那怎么办?然后又假想一个不好的事情,如果遇到这样不好的事情,又该怎么办?于是他说,我们一定要做好今天,活在当下。为什么说活在当下呢?就是说要做好今天的事情。我们未来的计划或者想象,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个参考,并不值得为这个事情去操心。你越操心地去想象,它就越有可能成为可能性的事,你也就越恐惧、越浮躁。这只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便和不舒服,并不会成为一种助缘,也不能成为帮助。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讲述了因果的规律性。

因果的规律性就是:我们的今天、此时此刻——当下,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此刻——当下就是“因”产生的时候。而我们恰恰不在乎因,总是害怕产生那个担心的结果。那不就成了我们直接把手伸在火上,却还在担心火会不会把手烧伤了?必然会烧伤,你不用担心,肯定会的。这就像直接把衣服放在水里,还在担心水会不会把它弄湿了一样。

就这样,他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方法里面说:因果里面有因与业。因就是相对存在的、现实的一个现象:手放在火里肯定会烧伤,衣服放在水里肯定会弄湿,结果必然是这样。业是什么呢?我们真地这么去做了,那就是业:衣服如果没有放入水中就不会湿掉;只有我们实在地去做了以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因此我们平常所谓的业就带有行动,还有行动所带来的结果。业并不仅仅是一种结果或者某一种障碍,还带有行动。同时,这里面有善业和恶业——善的行动和恶的行动,善的结果和恶的结果,也就是正面的和反面的。

就这样,他讲授四种过程,叫异熟果,然后是增上果,士用果,还有跟因类似的一种果(等流果)。一共有四种结果。 

这里面讲的太详细了。异熟果是任何一个原因产生的直接的结果。

等流果,也就是刚才说的一种由类似的因产生的类似的结果。

增上果是什么呢?它直接体现在环境上。这个地球上为什么有不同的环境呢?有些是很好的环境,有些是非常恶劣的环境,佛法说这是为了提供给那些不同的人群。经常很多人都说我怎么生在这么一个地方啊,这么一个让人很不满意的地方、出生在那么远的地方?或者出生在很不满意的一个年代里,一个经济、政治都非常动荡的时期?这种直接感受就叫增上果。

士用果是什么呢?直接作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都不同。就是说我们很容易直接产生的一种动机;比如说有些人很容易宽容,而有些人天生就带有很计较的一面。有些人很容易动怒,动不动就愤怒;而有些人天生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马上可以治疗自己,不让自己愤怒。这时候他会深呼吸一下,表示我就接受似的那种感觉,坐在那儿。这种接受有时候会很神奇,会成为他的一种宁静与祥和。就像我父亲一样,我经常想我母亲每天都在那儿跟他吵闹,唧唧喳喳的在他耳朵旁边说一大堆,但是他就坐在那边想:这老太太就是这样的。就这样,完了就没事了。如果互相吵,你肯定很愤怒,另一个就更愤怒,最后就没完没了,两个老人都眼睛红红的,高血压、不健康……这就等于是没治疗好,没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健康的心情,也不接受这么一个现实;老想争取自己的道理和证据,觉得一定能找出这里面的道理。有时候人是很奇怪的,没什么道理,不用找那么多的道理。就好像大自然突然给我们震动一下,突然来个海啸什么的,没有任何道理。人的情绪有时候也是这样,这时候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完全的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跟这种事情对抗。

这种对抗会变得争执不休,非常琐碎,影响到你的正事。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影响了你的正事,真正成为了因果中的某一个因。其实它可以平息,它可以没那么严重,可是我们就把它慢慢成为了有作用的。这时候就有业力的启动:我们真的行动让它跟我们产生了联系。如果我们不想让它跟我们产生联系的话——比如我们可以烧香拜佛祈祷消灾,但是我们也可以自己消灾,如果我们不让这种因素直接跟我们产生联系的时候,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好比我们在马路上遇到一个人,说“问一下路吧。"

“你自己看!你有鼻子有眼,别问我……”

我们正好遇上这么一个心情很不好、很郁闷的人的话,如果我们不把他当回事,扭头走了,那没事了;如果我们偏偏要粘上去,那就麻烦了。正好你很着急地要问路,反而他给你耽误一小时——业的起动就是这么简单。都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我们觉得这人态度太不好了,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可最后也没得到什么更好的结果;对方没那么有修养,而你也跟着跟他类似,融为一体。两个人在大马路上吵,而别人不会看谁有道理,只会看这两个人都没修养,都是同类;同类才会做出类似的事情,不管你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

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个狐狸去外面找食物,在森林里找不到,就偷偷地跑到农家去找。而农家的人正准备染布,煮了一大锅染料。这狐狸在旁边吃东西的时候,突然不小心掉在了染料里,好不容易上来了,跑回森林里面去了。别的动物一看,我们森林里从来没有这么一个动物啊,这颜色怎么跟我们完全不同啊?因为它把自己染成了碧绿碧绿的那种颜色。正好动物们在选动物的王,觉得它与众不同,认为它肯定是跟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个动物,我们一定得选它。大家都觉得好奇,觉得新鲜,就把它选为动物王了。但它当王以后,狐狸们就觉得委屈,老觉得这个王怎么对我们不好?你看它跟其他的动物之间都没事,可威风了,骑在狮子头上,狮子是它的车,走来走去都是被狮子背着;可恰恰对我们狐狸们特别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慢慢地,狐狸们就觉得有问题了,这个王虽然有些不同,可是它长得跟我们有点像。最后狐狸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当月圆的时候,狐狸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对着月亮一起吼;这次它们就一边吼一边看,当它们在这边吼的时候,那个动物王也偷偷跑过去,忍不住要吼一下。慢慢地,狐狸们发现,动物王就是狐狸。而这个动物王呢,就真地让自己成为了狐狸中的一员。这是它自己发动起来的,自己让自己跟那个群体类似。

这就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一样。我非得要跟你争,非得抓住某个词儿,心里放不下,不跟你争个对错我就不高兴、不舒服。这样的时候我们完全成为了同类。这种东西是无止境的,我们刚才已经说,有时候很多东西不在于有理没理,是被我们的士用果启动起来的。因为我们存在着这么一个元素,这种元素有事没事就得启动一下。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什么呢?等流果。其实等流果里面把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这四种都包含了,再详细讲的话就显得太琐碎了。等流果分“行等流果”与“感受等流果”。行等流果就是我们的行动,这里面同时还有一种什么呢?是我们自己、本身认为是天性的某一些东西。好比如果你前世是一个屠夫,那么这一世你也会去做类似的一些事情。某种因缘很奇怪,你不由自主地就往那个方向走。这说明现在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做着不同的职业;很奇怪,职业方面我们没有办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就去做了某一些职业;或者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一些职业,可是由于这个等流果,把我们自然而然就推到那个方向去了。

而感受等流果是什么呢?平常我们经常说不能杀生,杀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就是体弱多病。偷盗呢?会让我们很难得到,哪怕得到少许的东西,有可能又成为了互相争执的。邪淫,会让自己拥有的家庭或者关系,都会出现很多不顺利的事情,发生很多矛盾。现在大家都所谓的外遇什么的,就是邪淫的结果。妄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会让自己的话没有力量,很难被别人当回事;或者说出来的一些话,很容易成为争执的对象。两舌(传闲话)的结果,就是在任何地方都很难跟人和睦相处,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会产生很多冲突。恶口也是一样,也会听到类似的恶口。贪心呢,会经常得不到自己所想象的、希望的东西。得到多少并不是由你贪多少来决定,得到多少在于你自己努力多少。并不会因为我贪得多就得多,那肯定是不可能的。然后害心呢,会让我们常常在恐惧当中。这些都叫做感受等流果。

这些感受等流果,我们都可以一点点去做,一点点去改变。这些结果并不完全是固定下来、确定下来的,也不是丝毫不变的。

当我们说前世,有可能是前一世,有可能是去年、前年。前世并不完全指的是出生之前;今天以前的一切事情,都是前世。很多天性当中的东西是生前形成的,这些东西被我们慢慢固定下来、培养下来,那就是在今天以前的“前世”——生下以后到现在的阶段当中决定下来的。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可以做什么呢?身、语、意。身、语、意里面会有一些自己的分寸,可能有时候有行动,有时候则有意识无行动。让我们很难转变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那些既有行动,又有思想,就是自己很肯定的这些东西。这样的话,转变过来是很难的。比如说杀生,如果我们既有行动,又自己很肯定,这样就从根本上肯定了自己,就很难忏悔出来,这种业障就很难消除。还有一种情况是无意当中的行动,这种业障相对来说小了很多很多。当我们心里并不想杀生,这就是无意当中的业。如果我们觉得该杀、该偷、该骂什么之类的,那就可能积累起来一种真正的业障。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这种气氛,你给予别人的这种状况,就种下了因。在他们看来就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毫不留情就可以了;最后自己便成为他们毫不留情的对象。还有一种情况,别人任何不好的事情,我们听到了或者看到了,都不能随喜。正确的事情我们去随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功德,体现了一个人格。虽无行动,却积累了功德。但不好的事情,我们如果去随喜的话,尽管我们没有行动,可仍然积累了业障。为什么呢?这就会形成一个人的周围的对他的评价,大家的评价就决定了他生活工作的很多状态——最起码大家知道他是走什么样的思想路子的人。

就这样,佛法的这四种因果里面,很具体、很现实地把我们的很多东西和我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很多问题连接起来。并不完全是说:你可能一百年前做了什么事,现在就突然怎么怎么样了。并不完全是说:由于你现在的某些行为、思想,你以后就会下地狱了。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地狱,只是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因果是从现在开始的,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没有太多地给自己的身、语、意做规范,老想去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的身语意,就会产生了一些很难改变的后果。这就跟我遇到的很多人一样,他们会说:“我这老犯小人怎么办?”

“你遇到的小人是啥样的?”

“我做什么事都有人举报。”

你说这多不舒服啊!做啥事都被人举报、写信,特别郁闷。这肯定是你的根本出问题了。你要反省自己,你要去消除根本上的问题,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你原来太看不起人了,或者有可能原来你在某一个时候,不愿意吃一点点亏,不能成为能屈能伸的那种人。你只想伸不想屈,只想盈利,不想受一点点损失……跟这些都有关系,最后导致你往自己身边招来了一大堆的仇视、嫉妒 ——其实这也是一种因果。

不懂因果使我们的目光短浅。我们只想在社会上有一个好的感受,可是我们又不想付出一点点,不想让自己委屈一点点,认为委屈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接受,是很倒霉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对这些事情这么去看的话,那你再想有一个好的感受是很困难的,很多事情都要有一些付出才能换来的。就好像很多家长一样,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困难。孩子一伸手就把杯子给他了,喝完了呢,又一伸手,又帮他把那个杯子放回去了。很多孩子都在家里被两个人伺候地团团转,受着七星级的待遇;出门住在五星级酒店里面也觉得郁闷、不舒服。一旦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问题,都说成是受苦,孩子当然就会觉得这是一种痛苦。“你受苦了”、“你受委屈了”……那这孩子自然而然认为这一切都是我倒霉,接下去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我说这不是受苦,这是训练。训练哪能说是受苦啊?你不想训练,就出来一个千里马,是不可能的,因为感受和你的行动恰恰相反了。

就像我们山里一样,有一个老僧人教一个小僧人学字。教得特别好,小僧人不仅认得,还能朗朗上口地能念出来很多经文。我们一个汉族弟子就说;“你教得真好啊,你这是怎么教的?我也想学。”

“怎么教的呢?就得这么教(扇耳光)。”

“是这样啊,那我不学了。”

其实就是打出来的。现在的社会,虽然不需要这么教,但肯定需要面对不同的教法,受不同的训练。我们不能把这称为受苦;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来收训练的嘛?我们面对训练的时候,都应该积极向上,很乐观,很有勇气。因为每一次训练都会让我们更有勇气,仿佛火上加油一般。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痛苦、受折磨,“哎呀,我在外面受苦了”……可能一次两次还行,十次、二十次我们就不行了,完全地瘪了、没有气了。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我们太敏感了,最后变成根本都不能接受。

因此我们说要转化,用士用果来转化。士用果是可以产生的这种缘,具备在我们身上,就可以产生转化的元素。如果我们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积极的推动的一种力量和元素,就没有一个事情是能难倒我们的。由于这种转化的态度,我在西藏没有听说过或者见过一个人是有抑郁症的,没有。而现在城市里,有多少孩子是抑郁症?别说孩子,大人也是。我见到的很多父母都说,我看着我们孩子挺正常的,可是老师说可能有抑郁症,这就把父母们吓坏了。这就是我们没有给孩子任何转化的士用果,以为在他遇到的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呵护他就能解决问题,说一些“哎呀,你受苦了”,“你这么受折磨、受痛苦”什么什么的。

以前东方卫视采访我,大概是这么说的:

“活佛,你到各了个地方,到了这么好的城市和南方各地,那你回去山上那么苦的地方适应吗?”

“我没觉得有那么苦呀,不是挺好的嘛。”

苦应该是每天愁眉苦脸的,很痛苦。可是我发现也没有,我只是在感受着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已。如果我们不在士用果里给自己的一种转化的机会,永远都会觉得不舒服:冬天冷了也觉得不舒服,夏天热了也觉得不舒服;好不容易四季如春了,也觉得没劲,非得去雪山上爬一爬。太热了也不行,我们给自己从外到里都得用冰来装一下,喝冰水、开空调,从里到外都得冰一冰……如果我们不给自己一个转化的话,任何环境都很难适应。

因此我们说,因果感受里面讲述的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是有原因的。千万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找为什么。只要做好当下,准备好,随时准备好给自己的士用果上添一个强大的转化机会。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同样的,均等的。否则,为什么佛法里面要说慈悲喜舍,要说平等舍呢?他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举手的权利——他根本不在乎有没有举手的权利,也不在乎有没有民主的权利——他认为这些都有利有弊,太民主了最后也变成萧条了。他只给我们一个根本的机会,就是转化的机会,士用果上的一个转化的机会,永远不气馁的鼓励。这并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逃避精神,他说这是最现实的。

曾经很多人问我:

“活佛,你这样说,可是我真的生活不好,那我还去这样想是不是有点阿Q了?”

我说:“不是。你总去想‘现在真的生活不好’,‘你现在真的遇到问题了’……怎么怎么样,你继续这么想下去,那就不仅是不好了,而是会更糟。你没有给自己一个转化的机会。你现在心情不好,遇到了一个什么什么障碍、什么什么问题,你不去转化,那到时候就不是心情不好的问题了。心情不好还是小事,大事情还在后面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