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三圣妙法

这铃铛叮叮当当一敲,大家都慢慢安静下来,这是从别人口里得来的智慧。本来敲铃铛就是一种传下来的寺庙里简单的一种开始和结束的方式,也从来没去想过为什么我也那样敲。我来汉地以后,发现人们老要问“为什么”。他们说为什么你念经之前先给我们敲一遍呢?是不是要把我们都静下来?我说:啊~ 是是是,这有道理。因此又多了一个道理。

  有时候没有道理不行;有时候道理太复杂了,任何东西都找一个“为什么”,反而又太复杂了——有太多的“为什么”。因此人的信仰就要把很多“为什么”去掉;他并不是说不需要“为什么”,而是人要简单一些,不要哪哪都找一个“为什么”。对于必须需要的情况,我们肯定需要一个“为什么”,可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去找到一个为什么,找一个说法,找一个“什么”。其实最后都是我们自己建立一种说法。‘这个是这样的、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我们都是——原来我们一直不是说吗——假设,其实都是假设。

  比如说这铃铛,刚开始没有“为什么”。由于我的信仰,刚开始就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觉得敲也可以,不敲也可以,敲也不会产生什么害处,不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所以是很简单的这种思维;突然被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也觉得应该有一个“为什么”。并且发现这么一说,大家觉得也有内容,于是就变成这么一个状况。

  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遍计和命名。就开始深深地明白,世界的一切物体和一切问题,我们都这么去问“为什么”,一个“为什么”就有一个答案;最后慢慢慢慢,十个人,二十个人,一百、一千,一万个人都认为是这样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不可动摇的一个思维方法或者一种语言方式——对它的一种认识方式。

  我今天也要讲到我们很多人已经听过的一个故事,佛教故事。

  他说,我们人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复杂,是从佛教词里面叫禅天——色界天里的二禅、三禅、四禅天下来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人就是从另外一个星球下来的一些生命,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他们积累的福报在另外一个星球享尽了以后,他们就开始下到我们这个地球上。到这个地球上的,开始只有一个人,他叫“协迭”。这“协迭”下到这个地球上以后,感觉很孤独,觉得老是自己一个人。他带着光环,下到这个地球上。他老是希望有一个伴,就这样,慢慢又下来一个跟他类似的。下来以后,他们开始一起生活这个非常新的一个星球上,也就是我们这个地球。

  生活很长时间以后,他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后代。子孙后代在这个地球上,很长时间里他们无忧无虑;可以在空间里飞翔,也有一定的功力,不用刻意地去吃,可以用自己的禅定工夫,让自己不必进食。他们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可是他们的族群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一次他们的孩子发现地上有很多像奶酪一样的物体,食物。他就用手指头拿了,舔了一下,发现这还真是特别好吃。于是鼓励大家吃:“这个特好吃”。大家一吃两吃,都觉得好吃。就这样的状况下,他们的身体慢慢变的很重,越来越重了;因为他们吃了食物——物体食物。他们慢慢变重,吃的越多的人,长的越丑;吃的没那么多的人,长的好一些。当时的难看并不是说胖,而是人的整个面色和整个状态;现在大家想到的难看是吃成两百斤了,当时的人肯定还没这么想。

  因此,人就开始有了对立的方式。在这之前大家都没有去想过,因为大家都很美,很好,因此没去想过谁比谁好。而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个吃的多了,长丑了;一个还没怎么吃,长的还挺好。因此就产生了嫉妒。

  这就说明一旦我们认为不同,认为有差别或者差距的时候,人就容易产生嫉妒。我们都是差不多一样的话,就不觉得有嫉妒。可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其实人没有什么互相的差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他独有的、别人没有的东西。谁把自己身上那些独有的东西发现了,他永远不会产生嫉妒,他只会感到自己有自信。我发现了我自己独有的东西,跟别人不同的东西,别人没有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独有的东西,可是我们忽略这点以后,总是非得找那个自己没有的东西,去找,去寻找,去羡慕。其实可能真地放在你身上的时候,有可能就不适合。可是我们没去想过适不适合我,只注意到我没有,然后就开始产生嫉妒。

  嫉妒使他们很痛苦,这就是一个烦恼。这故事在讲述:人的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很纯净的状况,可是我们的某种意识非得让我们产生这种嫉妒。这故事里面讲的是吃了某种食物导致了什么什么,其实这就是内因和外缘。外缘是什么?这种食物导致了人和人的不同。可是发现不同的时候,不同可能也有不同的美。不一定我们都要长一样的,不一定我们都要变成一样的生活状况或者思维方法。如果真变成这样的话,我们还不适应呢,还要绞尽脑汁成为不同;非得穿一些稍微破了的,觉得这个好。藏族人见了觉得真可怜,怎么裤子都破了?没想到这破的比好的还要贵。

  当时这种食物很多,于是大家身体越来越重。重了以后又觉得不行,还得排出去,就产生了九孔,五官九孔。由于大家产生了烦恼,烦恼可以把我们的福报减损;减损以后则地上这种奶酪般的食物都没有了,地里慢慢长出了类似青稞的一些植物。长出这些植物以后,大家又去开始享用这些植物和食物。

  刚开始,他们明天早上吃的,明天早上可以去拿。当时还真是像“四个现代化”;早上想吃,你想吃多少就可以拿多少;晚上想吃夜宵也可以去拿。随时可以吃点什么,不吃也没关系,想吃他就有,需要多少都有。可是一个所谓的聪明人,想到我今天多拿点,明天早上吃的我干吗今天不先拿呢?非得明天早上跑去拿?因此他今天拿了一些明天早上要吃的东西,储存起来。于是大家就开始有意见了,你储存了那我也得储存啊!然后慢慢地由储存而产生了争执,大家又多了一个烦恼,互相的争执,对比和争执。

  这样,这种食物慢慢也没有了,出现了比那个更小的,而且数量有限的食物;再不是随时想吃可以随时拿了。而这之后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某个储存得多一些,某个储存得少一些,储存少的人就把自己的存在那儿,然后去偷别人的、去拿了;当时肯定没有偷的这种概念。得去拿一下——地里没有了,得去拿别人的东西。拿别人的东西以后,就成为了偷。原来食物都在地里,谁去拿都没关系。现在地里没有了怎么办?你要拿我的,这就关系到我的利益了。地上的没关系,我们都可以拿;你要拿我的食物,我的利益就受到损失了,就开始产生了那种强大的自我。

你拿别人的东西,就称为偷。这个被偷的生气了,就开始杀死这个偷的人,就开始出现了死亡。大家都觉得这样不行啊,需要一个规章制度。因此开始产生了一个大群体的一个领导者和一些制度;而且也开始产生这死亡的偷盗者的灵魂。他所展现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人们把它称为地狱,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说明了,是我们越来越把我们复杂化。这是一个历史,却不仅仅是多少年前的这么一个故事,我觉得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也仍然发生着类似的状况。我们不用固执地去想这故事里的事情是不是存在,其实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意义。不然故事里面我们可以说这是三千年前的张三,也可以说这是李四。其实他说出来了一种状况,这是更有意义的一种事情。他在某一种层面说明着轮回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自然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东西转变着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观点。

  这里面又给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是什么呢?我们的思维是很灵巧的,可以变为这样的观点或者那样的观点,都有可能。因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需要一种真理来揭开这些;不然的话我们已经被多少年的这种思维和习性一层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我们很难知道我们本身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希望。因此在这佛法里面,就讲授了一种方法,叫三圣思想,或三圣思维。

  首先,他用这个故事说明,如果我们完全以自我的方式去看待世界、看待一切的话,那有可能我们就越来越把个人也好、团体也好、乃至一个大的集体也好,越来越包裹起来,越来越复杂。我们看不到自心的纯净地带。看不到自己完全的平静,最起码的一种平静的状况都看不到;乃至未来我们人类不知道什么叫平静,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平静的东西。有可能我们认为就应该是这么嘈杂,脑袋都大了的那种状况,每天都是“大脑袋”的状况。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稍许能体会到这种清静、平静;而在另外的程度上,有可能这些都对我们来说又变得很陌生,甚至怀疑有没有这样的平静存在。

  这种三圣思维中,首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提心,菩提的发心,利益自他一切众生的发心。也就是自他一切的众生的利益,我们在任何时候要想到,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想到别人的利益。这种利益并不仅仅说的是一种财上的利益;在任何状况当中,要想到利和害,有利或者有害。哪怕是你的语言思维、一个行动,尽可能地你去关注自他众生,自他朋友关系,自他所接触的人,你要在乎大家的利和害,而不仅仅是在乎你自己的利和害。这样的时候,才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团体,很好的家庭,很好的小组。

  不然的话我们永远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思维、说话,哪怕说话说的很好听,可是完全以自我角度说;做事做的很好,可是完全以自我的角度去做。这样的时候你就缺乏那种热爱,对事物的热爱。在很多时候,我们如果足够有眼光的话,做事情并不仅仅是为了把这个事情做了,或者为了我的利益,不仅仅是这样。而且任何事情我们要去做的时候,接触的事情是跟我们直接有关系,而并不是说跟我只有利益关系,没有其他关系,肯定不是。因为这个事情还关系到我自己有没有对这个事情的能力,有没有对这个事情的一些技巧和与众不同的技术。那就是我们要去掌握,你真地要掌握,而且要把这个做到非常娴熟的话,那你一定要放下这种自我。

  不放下自我的话,你永远是为了某一些东西而在做这个事情,你永远找不到它的技巧,你掌握不了他的妙处。因为你缺乏对这个事情的热爱,仅仅把这个事情当成是一个换取某一种东西的状态。因此现在社会的人,不缺乏科技,不缺乏机器。任何高科技的机器、武器都存在,可是我们很少、很难模仿出来古人做出来的一些东西,做不到,作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对这个事物的热爱,他们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放上一些精神的东西。只是从事物表面上我们看得出来自我和利益。别说这个人了,看到这个人做的那个东西,我们就感觉到不舒服,他带有这样的信息。就因此你看这个自我的信息和气氛是非常不舒服的。

  我在杭州讲法的时候,大家都问我为什么会出彩虹?又是“为什么”。我说“好好看着就可以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笑)我是开玩笑呢。我说其实那时候有那么多人,平时在工作生活当中非常嘈杂、忙乱。忽然大家都平静下来,突然大家都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利益关系,仅仅是很简单的坐在那儿,仅仅是在当下人们就并没有那么多的复杂的思维和互相算计、争斗或者我应该怎么样能够更好,我应该怎么样把它骗出来……都没有。当时刹那当中说明大家都已经心就放下来。

  这样的时候这种气氛大家也觉得很高兴,乃至大自然也被感动,就会相应的又出现一些不同的状况。就好比像空气污染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一样,大自然又给我们回馈过来的很多东西也是一样的,都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会发现这种圣菩提是多么重要。菩提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一个菩提我们可以就一直讲下去,它关系到很多事件的方方面面,思维方法。这三种圣思维里面,他说首先就好比像加行一样,在加行的阶段,我们需要发自他的圣菩提。我们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要想到自他的厉和害。如果我们需要有一些专长和特别的一些东西的话,那我们一定要放下自我,用心去做,用热爱去做,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要饭的碗!这样的时候,出来的东西就有深度;从物体到人的行为到思维方式、理念,没有加上太大自我的东西,就会出现伟大的创作,就会出现伟大的思想,就会出现很多革命性的东西,还会出现不可思议得很多东西。很多人就觉得想不明白,你看我比他聪明吧,我比他更有路子,可你说为什么他偏偏这样啊?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大了去了!差别在于这人有没有真正的内在智慧。

  第二种思维叫什么呢?叫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圣智慧。它和发菩提心的关系是什么呢?前面的发心是方法,现在的是正法,就是正行。前面是我们做的很多的加行——发心,前提是我们启动了这种思维基础,有了这么一个出发点。有了这么一个出发点以后我们需要什么呢?具备这样类似的思维。我们能稍微的靠近一些,稍微的想一下,那都是非常大的功德和福报。

  不可得空,很多人问不可得空是什么?不可得空妙智或者圣智?这又是我们经常犯的一个大错误,因此他一定要给我们讲说: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妙智是什么呢?这种智慧告诉我们:有了前提的这种发心思维以后,让它延续下去。让它延续下去,不要认为一下子应该会怎么样。不要认为今天撒在地里的种子,明天就应该能够长出来;不要认为明天稍微长出来的庄稼,后天就应该可以收。如果你觉得收不了就会想:看来我又弄错了,不对了;又种一个,又等三天,觉得急了,哎呀看来又不对了。就这样种了很多次,其实最后发现并不是没种对,是没有等好,没等到让它成熟。

  如果我每次都是等三天就放弃,问题出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今天种上,明天出苗,后天应该收回来,出效果。我们把这事情太实有性地去看,我们就会慢慢明白什么叫实有。他说内外诸法,过去、未来、现在,实有皆不可得。他说,你用实有的方式去看的话,过去的这个东西不会成为因,现在的这个东西它不会成为过去的一个果,然后未来还有它所带来的一个结果。

  这么一个过程你看不到,因为我们把它看成实有性的,固定性。它应该长出类似的东西,不让它走一个过程。我们觉得西瓜籽应该能长出西瓜籽一样的东西。就好比像我们吃瓜子,我要种瓜子,人家说:好,你把这个种子拿回去种就可以了。我把它放在土壤里好好浇灌,希望长出像西瓜籽一样的东西,可是它却慢慢慢慢长出了西瓜。你要把西瓜切了,把它的瓤掏出来,你吃了以后,才会出来这个西瓜籽,然后你再把它做出来我们可以吃的西瓜籽方式。

  实有就是我们把它看得太死,不变化,不变化,就应该要长出跟它一样的。就好比像黑牛就应该生出来黑牛,要是生出来一个花的小牛吧,他觉得不接受,觉得不可能。

  因此我们忽略了因缘的这种关系,我们实有性的去看。因此做正行的时候,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能以实有的方式去看,不要认为应该这样就会得到什么。就这样,任何事情前面需要这样的一个思维基础,中间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加以去执著,执著是什么呢?过分,不是说不精进。

  最后它说需要什么?三轮无所得的回向。如果我们没有这两种后面的思维的话,很多的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很多的关系,人际关系也好,在事物的关系也好,很多关系不能长久。我们老认为应该是这样,为什么?我认为我这么做的时候,应该得到这样的回报,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就应该我们给了自己很多这样的应该应该。然后我们经常认为他不应该这样的缺点,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我们的事情、接触的事情是不应该是问题的,而我们接触的人是希望不应该是有缺点的。这样就开始又产生麻烦。

  你说大家都是来到这轮回世界的人,你说怎么可能没有缺点呢?很多问我:你接触不同的人,有些人特别讨厌,有些有特别大的缺点,很自私。你说那样的人怎么办呢?我说:这样的人就应该度化,净化,去讲法。佛法这种真理和讲法不就是要给与众生?有问题不是才讲吗?没问题我们讲什么呢?我也不就失业了嘛!

  就因此呢众生有问题很正常呢,你为什么非得觉得有问题就是个问题呢?有问题所以我们才修行,别老琢磨着我是大问题,我是有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怎么问题。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然后加上烦恼,更是多了一个问题。

  因此,人有时候要学会对自己的问题的接受,并不是说纵容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问题,而要对别人的问题也要接受,因为别人也是同样像我们一样,也是需要净化的,也是需要一步步学习的人。这样的话你对世界也好对人也好,能长久。不然的话你看到问题,这事情不对,这个事情看来是我选错了;一看到一个人有缺点,唉!这不对、这不对,就永远很难与人交往,和他人的关系就会很淡薄。永远都认为我的选择是错误的,为什么?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样,因为我们就等了三天,就认为这个事情应该出结果,应该是这样。并不是说很多事情没有结果,而只是我们忽略了它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实有性地去看。我们不能以空的方式:过去、未来、现在,实有皆不可得。

  然后我们可以再把它放在我们修行上,修行上也是这样。你一定要以这种三圣思维,或者三圣妙法的方式去看。首先我们去念经或者做任何善事善举的时候,要考虑到自他一切众生;第二,要让它变得更好的话,那我必须以不可得空智慧。需要什么智慧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们怎么样去找智慧呢?智慧没地方找,就在我们自身上。智慧就要把自己的态度成为不可得空智慧。最后,我们把它回向给众生。刚才所谓的三轮是什么呢?所做的事,能做的人,然后所做事的对境,我们也要把它看成是无所得,无所得空,不可得空和无所得空其实内容是类似。我们不要把它太夸张性去看,我们不要认为这应该是利益众生的,然后这应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然后针对什么样的人,它说我们不要有那样的太强大的目的性。不然的话的我们这种修行可能最后成为不那么圆满。

  如果我们具备了,在事物上也好,修行上也好,人际关系上也好,具备了这种三妙法的这种智慧,三圣法的话,他说这种功德是不能摧毁的不能毁灭的,享不尽。不然的话,比如说我们的功德也好,然后我们的任何事情也好,它有可能可以是短暂,就是当时可以不存在;有可能我的一个愤怒就把它消尽了,有可能它就产一个结果。就好比像现在说是一种种子,就只能种一次,第二次你想再种的话就不行,还需要找一个新的种子。这叫什么来者?(基因食品)。对,我们这个东西就变成基因食品了。我们的一种善或者一种修行,我念到多少经或者多少功德,他只能产一次结果,善果。然后完了就没有了。就这样我们今天讲的是:不让我们我们的修行变成基因食品,只用一次,然后就用不了了。他说要他让变成长久性的这种功德的话,那必须要具备三圣思维。今天我们所讲的这种三圣思维,从事物也好,对人也好,对修行也好,它是永远无穷尽,它不会被我们的愤怒,被我们的一些恶性所损害。没有,不会,它是一直可以,哪怕是一点点它在积累、积累、积累,然后它就变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种子一样,他让我们不断的在发挥作用。这种功德乃至到来世或多少世,它都可以延续下去,不会被耗尽。

好吧,今天就讲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