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知道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应该如何利用这人身。暇满难得的思维分几个方面:
宏观思维有机会听到佛法非常难得;
听闻到佛法非常难得;
暇满难得的因缘非常难具足;
和众生的数量相比,人身难得;
以上的一切总和是多么难得。
必须明白这五个方面,才真正知道暇满难得的含义。我们要不浪费而无伪地前进。
(一) 思维暇满人身的机会难得
以前有一个汉地和尚来到佐贡县(我前世很多的上师出生在那里),那边有一个小道场,他一个人生活在那儿,虽然出家了但对佛教的理论并不了解,只是每天念佛号。后来也会藏语,也经常去庙里听上师讲法,刚好上师讲暇满难得,说:“人身多难得呀,像盲龟浮斛,要珍惜、要精进”。他听到之后,感觉这上师太没见识了,西藏地广人稀,可到内地人多的是!
所谓数量的稀少是和众生的总数量相对而言的。
我们如何思维暇满人身的机会难得呢?《丹珠尔》讲:人有暇难得,有八个地方是没有时间听闻佛法的:
生在地狱,每天都受酷热等各种的折磨,不能听闻佛法;
生在饿鬼,每天都在干渴和饥饿当中,无暇听法;
生在畜生,本身愚痴,每天被驱使和利用,无暇听法;
生在长寿天,没有思维和善恶,只积累了有漏的福报,寿命很长,但没有大 乘道和菩提的因,因为自私的福报生在长寿天,他们会突然堕下去;
生逢无佛之地,没有佛法;
生于边地,没有佛法;
生为聋哑愚蛮,不能听闻;
生为邪见,不能听闻。
思维地狱。生为地狱的因是愤怒,没有丝毫的忍辱心。当愤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受怒火的折磨,这种思想成为习气以后,这种折磨将延续到来世,只不过你现在思想中火的折磨将成为外在的感受。地狱的因是愤怒,果是冰与火的折磨,这是非常难耐的,是无暇听法的。
思维饿鬼。生为饿鬼的因是贪心,这恶业使我们感受饥饿和干渴。我们有了贪心,现在就生活在饥饿干渴中。永远吃不饱、从来没有满足过,这无尽的欲望使我们干渴。所以我经常对弟子说:“不要讲来世,如果五毒不除现在就生活在地狱和饿鬼中。愤怒使你躺在火床上不能入睡,贪欲使你永远认为自己贫穷、吃不饱。”你一辈子朝九晚五的辛苦所得都没有让你感到满足,你永远饥渴,觉得还不行、还不够、还没有。就像饿鬼,总看到很多食物在眼前可得不到,一旦得到一滴水到喉咙会变成铁水,一旦得到一粒米到喉咙会变成灰碳,为什么?因为得到而不满足的心态使你反而更饥渴。让人们改变前生的习气而脱离这种形象化的感受太难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得到成果之后都没有能感受幸福,贪欲使收获成为痛苦。所以现在只能如此,本来解渴的水对你是铁水,本来充饥的米对你是灰碳。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领悟这些,就已经在地狱和饿鬼中了,不要说来世了!以前有位格瑞南茜大师说,在他的境界中曾经出现一位饿鬼老太太,上师问她你能辨善恶吗?你能念真言吗?老太太说我虽然知道善恶也可以念真言,可我五百个儿女有的要饿死有的要渴死,我哪有时间念真言。这是上师用天眼观到的,我们看不到但可以通过经文认识。在大师的境界中可以看到多维空间,可以体会其它生命的痛苦。无论是现在贪心的因还是将来的果都是难耐的痛苦。
思维旁生(畜生)。旁生的因是愚痴,这恶业的结果是旁生。愚笨和被驱使利用是旁生的痛苦,不可能有时间听闻佛法。所谓的愚痴就是不明白取舍、不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和善知识接触、每天在浪费时间。就像我们和狐朋狗友在一起浪费时间和金钱,每天谈论的就是愤怒、贪心、嫉妒、报复、仇恨,就这样我们的本质被遮蔽了,这也是愚痴。因为不知道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就象太阳被乌云遮蔽。如果有机会稍微明白一点点可是不精进、懒惰,没有用精进的铠甲装饰,这也是愚痴。
由于愚痴我们没有正面的思维,永远在愚昧当中,这种思想成为习惯,不再向往光明、不愿生活在阳光下,就象猫头鹰一样只在夜里生活。观察我们的习性,虽然有着人的身体,可行为像旁生一样,不要讲来世。像旁生每日为自己的吃饭和安家奔波,这有什么伟大的?连小虫子都在为这些生活,可是作为人也为吃饭安居在奔波,这和旁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别价值的体现?那这人身的意义在哪里?这不是愚痴吗?!我们的形态是人,事实就是旁生,没有一点修行和积德行善的思想。要说旁生中相对幸福的是投生到我们地球的这些。可无论多好,在马、驴面前展开所有的佛经它们也看不懂,给它们讲也听不懂,只可能在声音上有一点帮助但不可能明白,即使一句真言便能解脱它也没有机会,总在愚痴中被折磨。因为它前世就习惯这样,虽然看上去不像前世有人的身体,但思维的习惯是一致的,只不过没有前世那么幸运得个人身。
思维长寿天。长寿天是色界里四禅天中的果大天中的无想天。如果生在无想天,从出生到死亡不产生任何意识,没有主观意识也没有潜在意识,要无数个大劫中这样生存。他们是因为有禅定的功夫但相续当中是邪见而生到这一天的。在汉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不了解佛法的内容却喜欢打坐,他们只是为了使心平静下来,什么也不想就那样坐着,挺舒服。这很危险,他不懂为什么打坐、这样是为什么目的,没有事先解决思想问题。虽然我们在打坐中不需要提起这些思想,但你必须明白这些的意义。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打坐,千万不能有邪见。邪见是什么?——不承认因果,只为平静下来。这就会生到无想天,一出生就像块石头。虽然在色界有身体,但多少大劫就这样呆着。这也是习气的延续,没有见解。要明白真正的见解,最可怕的是邪见不承认因果,特别是不承认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也从来没有去观察和思维这些,很主观地就否定了。他们沉溺于无思维的清净当中,在无想天的一生中不造善业和恶业,只在出生和死亡时产生意念。所以死亡后的去向由前生业力决定,由于他的前生是邪见所以只能去三恶道,也没有机会去学佛。
思维生于佛不住世的地方。那里没有佛法,也没有对善恶的认识。
思维生于边地。经文记载共有一千五百个这样的地方,连一个佛字都没有,杀人就像切菜一样,儿子娶妻的时候杀母排宴,在葬礼上大量杀生表示恭敬。而且他们世代如此,从无一个佛字入耳。
思维聋哑愚蛮。虽然有机会遇到佛法,但五官不完备、不能听闻、不能诵念、愚蛮混沌的思想不能接受佛法、认识不到取舍。
思维邪见。邪见分常见和断见。断见不承认有解脱、有轮回、有因果;常见有九种。但是由于西藏的雪域高原曾经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邪见者或邪见的团体不能来到或存在于这高原。邪见者是顽固的而且傲慢的,他们信赖自己的眼睛,其实不要说眼睛,我们的思想都非常渺小和愚痴。眼睛非常脆弱,只要有一点病看到的东西就会变形。可没有办法扭转邪见者,因为他们的相续被破坏了,不可能产生信仰。
现在我们非常有幸没有生在三恶道,而且在上三道中又没有生在懒惰的天道,生在了宝贵的人道。在人道中又有幸生在南瞻部洲。在外三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西牛贺洲无佛驻世,既没有解脱的善因也没有下三道的恶因,但他们有善业可以生到它方世界,他们在死前会发愿生到南瞻部洲。有幸生在存在佛的身语意的南瞻部洲,有幸五官具备没有障碍,同时又有幸为非邪见者可以信仰佛法——多么难得!多么稀有!佛的法并非一切众生的共有,只是有缘才能得。
(二) 思维听闻到佛法非常难得
我们虽然以人身生在南瞻部洲,但要切实听到佛法也很难,须内外因缘具足。
1. 自备的条件
学佛需要的条件有自备和他备两种。自备的条件真巴南嘎大师说:一、身为南瞻部洲的人身;二、五官圆满;三、有时间听法;四、有地方去听法;五、有对佛法的恭敬。
很荣幸这一生我们具备了暇满人身,你如果没有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将在业力的推动下产生反面的思维,会产生五毒。现在我们不仅具备条件而且对佛法产生了恭敬心,并且有了出离心和无伪的力量。如果存在根本的障碍将不能对解脱道产生虔诚。这五个条件是自身要具备的。
要清净地学习菩提道,必须依靠人身。《经部》中说:佛法的根本是持戒,如果不持戒就没有了学佛的基础。如果失去戒律的约束,我们将为所欲为,没有机会产生对佛法的认识。有了戒我们知道如何约束和改变我们的行为。学佛很重要的是要实践出来,而人总是有惰性的,所以必须有戒律。在戒律前面要有对因果的认识,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去持戒。比如杀戒,要了解杀生事实上是在残害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加上戒条很容易做到不杀生命。如果只是理论上明白而没有按戒条实践出来,那也没有意义。根本是持戒,如果没有持戒就没有佛法。佛法绝不是文化,它是信仰,要实践出来。如果不进入持戒的法门,也就无法进入佛法的大门,而要持戒的基本条件就是人身,不依靠人身无法持戒。不用说三恶道,即使是天人这种特别的生命形态也不能成为持戒的依靠。所以除了生为人身,其它任何的生命形态都无法修法。《经部》讲:除了暇满人身,再无可修法的条件。(上师讲法都要以佛经为依据,而不是主观臆造地信口开河,这是如法的讲经方式。)
要学习菩提道,还必须生于南瞻部洲——宇宙中心的国度。这“中心”有两种含义,一是地域上的中心,二是佛法弘扬的中心。地域的中心——南瞻部洲的中心是珠穆朗玛峰,藏语叫岗仁波切。法的中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阿里,另一说中心不是我们可以用肉眼所见的任何一块土地,而是内心清净人才可见的乐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中所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个自性清净的人所能感知的地方,那里是多佛成就之地,一切法之源头和讲授的地方。这不是在地图上能标出来的,即使在宇宙的成、住、坏、空时,在七火七水的坏劫中也不会坏掉,法的中心地就是这样。对于自性清净的人任何地方都是武木龙忍(法之中心),如果自性不清净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就像不存在一样。对一个不清净的人法之中心不存在,而对一个众业清净的集体这样的国土真实存在。
我们的佛便居住在法之中心,那里有很多的报身佛在转法轮,阿弥陀佛便是从那里把佛法带给我们的。经文中有个传说:以前魔有七子,从武木龙忍(法之中心)盗走佛的七匹飞马,来到雪域藏地。佛观察因缘,发现到西藏传法的时机成熟,所以以寻马为名义化身到雪域。其实魔子盗马也是因缘。法为缘起也为缘灭,就如同如果没有众多佛弟子问法也不会有法的存在,就是在解答弟子的疑问和解决众生世间困难中,佛讲出了法、演出了法。当时(1万8千年前)西藏的人如同魔子一样毫无因果善恶思想,杀生如同拔草一样,没有悲心。佛陀希望度化他们成为佛子,于是带上四位弟子从日光中神变而来,到达四大水集中之地(狮子水、大象水、骏马水、孔雀水)的岗仁波切(珠穆朗玛峰)——印度人认为那是帝释梵天的赐予而流过了西藏,西藏人认为那是所有水的源头。佛化身凡人来到灵芝的本日神山。那时西藏是个偏远地,人们不仅不恭敬佛陀,而且认为来了一个叫佛陀的人要占领他们的土地,一定要杀死他。于是用刀砍、用箭射、用火烧、用水淹,但都不能战胜,后来他们绝望地哭泣。这时佛拔下自己一颗牙齿变成海螺吹响(经文记载这个海螺现在孜珠寺),这声音使一些有缘人产生了菩提心,有些人产生喜悦、慈悲、祥和之心,整个世界也变得祥和。但是当时藏人的根器还无法听懂佛法,于是佛说没有前世因缘无法传法,就只传了供养和布施法并发愿将来在此传九乘佛法。佛还降伏了西藏的恶魔成为护法弟子,便回去了法之中心。
佛陀发愿的强大力量使得二千多年前(另说三千多年前),西藏诞生了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和第一位上师南昂南旺镀金,他们将佛法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弘扬了起来。一直到第38代藏王赤松德赞前半生,每代藏王都建有自己的寺庙、有上师作国师、有指导的上师、有拥护他的成就者、有自己的本尊,所以雍仲本教弘扬得非常好。
现在佛教和西藏历史只讲赤松德赞以后的事,而以前的无人讲,但是要了解西藏的历史就必须了解本教出处,因为赤松德赞以后的历史讲的是印度而不是西藏。佛法是无差别的,而历史是不能改写的。
赤松德赞的后半生开始有印度佛教的传入。当时本教的仪轨复杂,念一部经要几天。而印度佛教比较简捷,念几句就可以,老百姓的负担小。这也是一种因缘印度佛教要在中国发扬。但是后来加入了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赤松德赞后半生开始重视印度佛教,但赤松德赞又发现国家开始有恶果,比如连年干旱等等,不得已又开始请回本教上师,重新供养佛陀降伏的山神和护法,于是后半生的时候是两个佛法都在弘扬。
从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到现在,佛法经过多次的兴衰,但是佛和伟大上师所讲的法和佛法各方面的表征(比如寺庙、塔、经书)依旧存在,特别在雪域。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西藏?无论他们是否完整地了解雪域,也无论他们是否有信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一种认识:在西藏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雪域是佛陀发愿度化的地方,而且是南瞻部洲中心地带。
如果不是五官具备的完美人身,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戒体,或者不能听闻佛法、或者不能通过磕头转山的方式消除业障、或者不能理解法的真意。同时意念没有被邪见侵入、可以对佛法产生虔诚,在因缘中也没有使我们生在屠户或妓女的家庭、我们的家族传承没有给我们造成逆缘。逆缘的影响会使我们的身语意与佛法背离,这种因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难得的。虽然生在了南瞻部洲,可我们需要前世的因缘才能真正修行佛法。在我们身上具备生在六道中的因,比如上一世生在饿鬼,当饿鬼的业消去、一些成为人的因变得突出但并不圆满,这样可能会在人世短暂地留驻,也许只几个月的寿命、或者在人的形式下只是旁生的思维——这可能会体现为家庭的影响,比如父亲是屠夫或母亲是妓女,但事实上是自己的因缘和业力。
所以生为人身并且能暇满是太难得了!因缘具足使我们生活得如法、即使是近似的如法也很难。太稀有了,需要依靠累世的因缘!
我们已有暇满人身,并奇迹般地遇上了佛法,累世的因缘中使我们不具逆缘,更难得的是对佛法升起了虔诚心和恭敬心。
无虔诚心就像种子腐烂了一样,菩提心不能发芽更不可能结出菩提果。虔诚心就是愿意和接受的心。对任何一个知识和文化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愿意学医学、不接受医学中的知识,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医生;如果你不愿意学佛、不接受佛陀所讲的见地和知识,那永远也不会成佛。在北京很多弟子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虔诚?为什么我要对上师恭恭敬敬的?佛教中不是众生平等吗,为什么我和上师之间不平等?我说,我们之间作为人是平等的,但是你和文化、信仰之间是不平等的。如果你认为和文化、信仰之间是平等的,可以不理会它不学习它,甚至认为文化和信仰应该以你的标准而有所改变,那你永远也不能掌握和融入文化,也不能建立信仰。恭敬上师就是因为上师是文化和信仰的持有者和代言人。你对上师和对凡夫的态度一样,甚至更加挑剔和贬低怎么可能从上师处受益、或成为上师一样的境界呢?!这虔诚的种子很重要,不然你的皈依就是自欺欺人。
如果你的虔诚心退转了开始谤法,就像种子被火烧成了灰,不会再产生作用。你所掌握的佛法知识将起到反的作用,对于成佛的目的那些知识失去意义。因为要解脱不仅需要知识,还要加持力和虔诚心。并且作为学佛者有使命把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自己都不虔诚、不相信,怎么能使他人相信佛陀的教诲?那将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正确的见地就像麦田一样。虔诚心改变,就像麦田遭受了冰雹无法继续茁壮成长——这是很多正确见地的障碍。改变有多种:比如不像开始时恭敬了、内心成了水中的石头和包酥油的牛皮,虽然还在学佛,但佛经中的知识不再进入相续、不能实践出来,只是每天在读、在给别人讲,这样的修行就不能再进步,也不能坚持到底了。也可能是学少而知足了,自以为知识不少了、境界也穷极了,真佛讲法不再听了、不再有对上师的恭敬心、不再有对佛菩萨的祈祷心、不再有愿力、不再思维:“希望上师和佛菩萨加持,你是我唯一的救主,我要如法净化一切烦恼,让我为佛法有贡献,让我有智慧有无伪的力量”。这些都是虔诚心的改变。
发虔诚心很重要。我们要了解进入佛法有多重要、有多美好,这样的虔诚心才真实才坚定,祈祷才真诚而不空洞。这时候的心就是愿意接受的心。
认识法门的重要,认识使自己变得符合法门的要求的重要。这种心态是学佛的法器,这是佛子的基础。
到此讲的是自备五条件,下面是外具五条件。
2. 外具的条件
外具的五条件:一、佛陀入世;二、佛陀讲法;三、佛法驻世;四、有成就者;五、成就者慈悲传法。
我们没有出生在暗劫而是明劫,如果在暗劫一点佛法也听不到。现在正是佛出世的贤劫,而且佛转法轮,三乘法轮(显、密、大圆满)。虽然佛转法轮,但佛法也有衰落的时候和灭尽的时候,而我们都没有遇上。如果是佛法衰落的时候,就和暗劫很相似。在这个时候有成就的修行人在慈悲传法,我们有幸遇上,并产生了无伪的虔诚心,这很难得。我们的上师是慈悲的,愿意将教法无私地传给我们,这是加持的条件。
这五个条件完全是外在的,不是自身的努力可以取得的。这种内外因缘的聚合太稀有,比如具备了八无暇和内具五条件可是生在文革中,所有人都在毁谤和怀疑佛法、认为是迷信,那太不幸了。外缘不具备,无法学佛,只能孤独地生活,对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意义没有认识。文革中的人有些已是老人了,虽然有儿女但儿女不能陪他,虽然有财产但财产不能使他感到快乐。金钱只是纸张或银行的一个数字,不会主动取悦于人。他们的历经和暗劫没有区别,现在他们只有坐在路边、窗口或电视前发呆。活了一辈子没有明白,除了孤独和懊悔的回忆没有在相续中留下有意义的东西!
宇宙成住坏空一次称为一大劫,有佛入世的劫称明劫,没有佛称暗劫。我们已经历了无数的明劫和暗劫。以前有一个叫莫叶莫桑的明劫有四万四千尊佛入世,然后是四千暗劫;后面是莫叶贡桑明劫三万三千佛入世,然后三千暗劫;后面莫叶薛桑明劫一万八千佛入世,然后一千暗劫;后面莫叶茶桑明劫一万七千佛入世,然后一百暗劫;然后库亲德桑明劫一万六千佛入世,下面四十暗劫;再下面是我们生活的贤劫,将有一千零八佛入世。
《屯多》经讲:海上盛开千瓣金莲,花蕊中有绿色万字。天神观察后赞叹这是贤劫,将有一千零八尊佛出世度化众生。在此贤劫之前整个宇宙都是汪洋大海,千瓣金莲花海上盛开。
这个贤劫分八十小劫,每一小劫是指人寿有二十次起伏。这一千零八尊佛将在前二十个小劫入世。
第一小劫有九佛入世——南哇、滚哇、归西、里巴、扭巴、赞巴、打巴、撒哇、西巴。开始人寿无量,十善具足,快乐无边。这是人类自然具备的而不是有主观意识的。这时人无出离心,佛不入世,有转轮圣王驻世。逐渐人类福报减损,寿命开始变短,这时人产生了厌离心。当人寿不再无量有了死亡的时候,第一佛大悲囊哇让琼如来入世。当人寿减为十万岁,第二佛喝哇贡金如来入世。人寿四万岁,纽木斗塞如来入世。人寿一万岁,雷巴遍知如来入世;人寿五千岁,纽巴精进业如来入世;人寿一千岁,大慈萨东般纠如来入世;人寿五百岁,亲近多加也钦如来入世;人寿一百岁,辛饶弥沃如来(阿弥陀佛)入世;人寿十岁时,启美强巴如来(弥勒佛)入世。每次在人寿下降的时候有佛入世。
有很多对佛教一知半解的人,认为佛教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创的,只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本教的经典在释迦入世前就存在了。只要是认同暗劫和明劫的人都可以用逻辑推理佛教太早了,只要明劫就有佛法驻世。为什么叫明劫呢?这时候人有了思想、有了解脱心出离心,佛就会应机入世。如果人类有了这种需要而佛不入世就不是慈悲了,反之不需要的时候入世也没用。就如同拿着人民币去唐朝布施一样,人们认为那是废纸不需要,只有在这个时代人们才争着要,因为有用。难道人们只有二千多年前才有厌离心的吗?不是!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时就说明人类有了厌离心,有了对大自然的恐惧,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开始崇拜太阳、月亮、山川、河流。那时候开始渴望简单的解脱,但还没有认识心魔。人寿一百岁时辛饶弥沃佛入世,距今一万八千年。在六七千年前辛饶弥沃所传的法开始衰落,因为人们过于重视它的实用性比如求雨、降魔等等,而失去了教法的核心思想。以后将是启美强巴佛(弥勒佛)入世。
现在是第三个小劫,后面的九百九十四尊佛将在武本龙忍入世。这贤劫以后有六十个暗劫。六十暗劫以后有丁巴千布的明劫,会有一万佛出世。下面是八十暗劫,以后是嘎吗明劫八万佛入世。下面三百暗劫,以后是远丁部巴明劫一万四千佛入世。这是《甘珠尔》中说的。《库法》讲:我们的暗劫太多,明劫很少。明劫就如同深夜中的闪电一样瞬间即逝,对漫长的黑夜而言这太短暂了。我们遇到贤劫很不可思议。
如果佛陀只是来到人间而没有讲法,就如同暗劫一样。因为佛陀的讲法要依据众生的因缘和能接受的能力,但是众生具备听法的条件是很稀有的,所以佛陀很少讲法。虽然佛陀慈悲但众生不能接受,佛也不能传法给他,只有当众生有了厌离心,有了对轮回的认识,有了解脱的愿望,才有讲法的条件。不然人们就象牦牛一样,即使佛陀飞在天空中讲法,在它眼里也只是一只飞来飞去讨厌的苍蝇。这和其它的宗教有所差别,其它宗教中认为神或教主是无所不能的,可佛教不认为佛是万能的,他必须依靠众生善巧地传播,要引导而不是强迫众生得解脱。
在此劫中辛饶弥沃佛传了三乘法,迎合所在众生的因缘。他以多种的化身入世度化众生,分身入六道,分身到大千世界的无数宇宙中度化。他以佛语——丰富的语言和经文——度化众生是化身在印度的释迦族;他以佛意度化众生是化身增、息、怀、诛四尊佛,此时的佛法演化为九乘,以更适应当时的众生。
吐蕃藏王止贡赞普、赤松德赞的时候,由于政治原因印度佛法的僧人、信仰者和一些有政治目的的大臣联合起来。他们非常嫉妒本教佛法,开始离间藏王、上师和国师。因为当时很多大臣要想晋升很难,在上面的大臣都有众多教徒的支持。当时的晋升是民主选举制度,要看有多少人支持和尊重来决定官职,所以扶植新的教派是很好的方法。他们于是对藏王讲本教的势力太大了,对王位有威胁。当时赤松德赞年纪小,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本教的上师认同才可以,而且这种对上师的尊重已经形成了制度。我们并不是讲哪个宗派的优劣,而是在客观地讲述历史。历史是不能篡改的,但大多的历史是按当权者的需要写的。当时在西藏的中部,拉萨、日喀则等地本教衰落了。
佛教的修行者学的是无常,不能以世俗的立场去评价佛教的兴衰。在末法时代我们看到外在的因缘、众生的业力使佛法衰落。但我们要了解无常,佛法本身的使命即将完成,在下一尊佛入世之前会表现为衰落。在这段时间中人寿会增长,没有佛法,但会有独觉成就。这种衰落仅是时间的问题,不要在外面找问题,它有内在规律。
虽然现在被称为末法时代,但法并不衰弱。《无垢经》云:“人寿小于五百岁时即是末法,此时我(辛饶弥沃佛)不会现身人间,但后世佛子依教奉行、依经闻思修,可以成就。”这个时候释迦牟尼出世,将佛经丰富。到以佛意度化时,文字已少有了,有可能众生不再喜欢读经和辩论,而喜欢禅坐和意念的观想。事实上现在讲经让人们有正确的理解已经很难,必须用现代人的逻辑去讲、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引导才行,不然他们认为不需要,不学。
仅仅法驻世不够,需要成就者传播。成就者存在还不够,需要有希望进入法门的人,就如同干渴者要自己寻找泉眼,而泉眼不会去找干渴者。烦恼者不去寻找法药,是不能解脱的。
但学习佛法只是为了一时的趋利避害、或怕三恶道想保人天福报,这称为善愿之法,不是佛法的真谛,不是根本解脱之路。
以前有个上师在山里修行,被土地公障碍,在额头上长个瘤。医生看了说你要念去障碍的真言才行。上师说:“难得而短暂的人身要用于修完全的解脱,不能为瞬间存在的肉体而浪费时间,更不能为这小障碍而愤怒,即使是麻疯病要来就来吧,我没有时间为它去念经。”后来他两个兄弟劝他回家乡医治,上师说:“我所有的一切都供养上师了,我没有东西看病和做法事。如果我有财力也不会为了魔而做法事,那不是真善,不是佛法。”
现在我们共业的轮回和别业的轮回都是痛苦的,一定要发心解脱轮回。要寻找这样的方法和悟入这样的境界才是正确的法门,这才叫无伪的修行。
没有具格上师慈悲的加持不能进入法门。即使你把山一样的佛经记在心里,在修行时没有上师的指导,也就像盲人站在旷野中一样。如果自己摸索着,按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去修行只会产生迷惑和恐惧,永远走不上解脱道。法门中的细微处没有上师指导,任何的法门将没有意义,如同聋子耳边的音乐、盲人面前的美姬,不能感受到美妙。
现在北大有很多佛教研究生,自认为很了解佛法,其实他们和佛法是完全脱离的。他们本身不相信佛法,学习的目的是寻找佛教的缺点和漏洞,而不是发现自己的缺点。就像黄鼠狼一样,它窜遍山里的每一个洞想安个家,可是去到每一个洞里都发现是臭的,最后安不了家。其实是他自己身上有臭味。众生就这样,有很多佛教的知识是有次第的、深奥的,可所有的知识在他看来都是不完善有漏洞的,这是因为他学习的基础不清净、有怀疑的前提,再多的珍宝对他也是有污染的。所以上师的引导很重要,而且有施主的帮助也很重要。
我们已具备了一切——八有暇和十具足(内具五条件,外在五助缘),共十八种条件。
3. 直接传法的条件
另一部《思弄经》讲,还要有七个条件就可以直接传法了——
思想没有被五毒侵害;
身体没有被病魔侵害;
意念没有被魔障侵害,有加持的堡垒;
没有被怨敌扰乱,有忍辱之心;
没有产生粗重的贪执;
有前世因缘的潜在智慧;
今生于佛法有缘,有时间完成想做的事。
思想没有被五毒侵害。不然学佛的思想会被打消,五毒就像毒蛇一样。
身体没有被病魔侵害。不然会把学佛的目标转向求健康。
意念没有被魔障侵害,有加持的堡垒。不然会学成疯癫。
没有被怨敌扰乱,有忍辱之心。不然会产生愤怒和仇恨,会执着亲情。不去追逐和琢磨是最简单的忍辱。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要做的事被人阻止了、我不愿接受的事被人强加,都要忍辱,不要被愤怒燃烧了。
没有产生粗重的贪执。这里包括对法的执着,比如对某一位本尊的执爱或贪爱神通。没有被轮回的见行吸引,没有轮回的习气,没有为儿女私情在修行。
有前世因缘的潜在智慧。有前世的因缘可以容易理解法的真意,不容易误解。有人问活佛转世有什么不同,我说没什么不同,只是对佛法有潜能、有灵感,学一遍就会。就像社会上的艺术家有天赋一样,学画的人都能成画家吗?唱歌的人都能红吗?不是,有天赋的人才可以。活佛就是在学佛方面有天赋的人。有了前世的因缘使我们能听懂、明白比较深奥的内容。法,一方面说比较容易懂,因为有文字;但另一方面,在自相续中没有认识也不能算听懂。其实法的懂不是知道,而是在相续中有所体会。记住文字、了解次第都不是懂,要心有感悟,体现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的方式才是懂。如果在一瞬间有了这种灵感千万不要放过,要重视。有前世的因缘对于真正懂法是有益的。
今生于佛法有缘,有时间完成想做的事。对于佛法也要讲缘,否则三门(身、语、意)不会清净。比如我们掌握了一些世间的知识和手艺,会缝纫、能绘画,做铁匠、木匠,每天在忙碌没有时间关注佛法,更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进入法门了解佛法深奥的内容。我们有时间、思想、也有愿望,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谁也不能预知明天如何。我们知道生命的无常,并不是老人才会死去,青年、儿童都会遭遇无常见到阎王。所以我们要想到做到,不能等更好的机会。要放下三门琐碎事、懈怠和懒惰。世间的事是无穷尽的,永远做不完,是由于贪心而造成的这个局面。三门清净了这些琐事也就停了,这是修行的条件。
今生的缘分使我们不被轮回的琐事纠缠。生活琐事夺走了学佛的时间,然而想通过解决轮回中的琐事而达到大乐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我们没有解决自己的五毒——那才是痛苦的源头。世间的收获不能满足贪心,手艺再好、能力再强、势力再大也依然生活在烦恼中。找到源头后,这些事变得很微不足道,五毒去除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这七个条件是修行大乘菩提道所必须的。这既是传法的条件,也是弟子要具备的条件,也是学习有成的条件,缺一不可。很多汉地的弟子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能业余了解一些佛法,当然这比不学佛要好多了。而真正要解脱轮回,这样学法差太远了,只能是了解,只能多讲世间法使他们逐渐认识轮回的可怕。
我们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外面,认为敌人是痛苦的来源、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是痛苦的来源,把一切归咎于外在,从来不看自己。我们除了有眼睛还需要一面镜子,这很重要。现在的人总认为是某人某事造成了他们的不幸,所以我现在只能讲世间法,教他们如何对人对事、面对社会。等世间法做好了,做人做好了我们再解决贪嗔痴慢妒的问题。不要再分辨世界,要观察自己的源泉。如果你认为由于那样一件事发生、那样一种人存在而产生愤怒是合理和必然的,那么是不是全世界的人会和你一样产生愤怒呢?这说明问题出在产生愤怒的人,而不是外在的某人某事。如果某件事具有使人愤怒的本性,那无一例外的会使全世界每一个人愤怒,而这样的事不存在。
真正要学佛,要进入法门就必须具备条件。让人不学佛和退缩的因缘太多了,每一个没有学佛的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理由。即使从理论上认识到学佛的重要,但拖后腿的原因太多了,不能如我们的意。
八有暇,十具足,七具备,共二十五个条件。如果真正虔诚地学佛、求解脱,不能茫然地闯进佛门,最后变成学样子、学形式。首先观察自己是否具备二十五个条件,如果具备你可以为自己高兴,因为与生俱来符合二十五个条件的人是凤毛麟角,无论在汉地、藏地,即使在僧团中也是稀有的。为什么说容易变成形式上的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如果这里念个经、那里帮个忙、完全没有想解脱这回事,修行就变成了形式。如果不具备这二十五个条件,要想办法努力弥补使自己具备。
这些条件缺少任何一条要成就菩提果都会很难。好比世人为了达成世间一件小事也要具备众多的因缘才可以,要达成究竟大乐怎么可能不要求具备众多的条件呢!
十具足比八有暇难,七具备比十具足难。有了十具足八有暇自然具备。
十具足中的自五条件:身为人,在南瞻部洲,五官圆满,不遭逆缘,对佛法虔诚。似乎我们生活中具备前三条件的人很多,而不遭逆缘的就少一些。尤其对佛法虔诚,世俗中人自不必说,就连佛门中披着袈裟的人也不一定三门清净,有人在修福报,甚至有人在做恶业。
外五条件:佛入世,佛讲法,法驻世,有成就者,成就者慈悲传法。如果我们现在生在南瞻部洲便可以具备这些条件,但要真正学佛很难。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在这世界似乎和学佛是无关的。也有很多人只是肤浅地了解一下佛法,很不重视地结识一位上师,而不能进入法门。要解脱必须充分认同轮回的痛苦从而产生坚定的出离心。认同轮回——出离心——菩提心——解脱道,这是大乘法。小乘法是认同轮回——出离心——自解脱。至少要有信仰三宝的虔诚心,认同轮回,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放弃的虔诚心。我们最好升起大乘的菩提心,但虔诚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具备七条件就更希少了。在末法时代做样子修行的人很多,有些相续中被五毒污染、有些身体不健康、有些被魔障侵害、有些被冤亲债主缠附、有些不能放下轮回、有些没有前世因缘不会学佛、有些缘浅不会学成。被这七障碍挡在法门外的人很多。
这些条件要思维清楚,然后观察自己是否具备,不具备的是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具备。努力很重要。
这些思维是前提,不然思想太狭小,要修本尊是不可能的。就像很多人做生意只想自己做,不想跟人合作,怕自己的地位被人占了、怕有了钱被人分了。可你现在还没有这些,等有了再想也不迟。觉得这个人有缺点、那个人也有缺点、不和有权有势的人合作——太狭隘!要用人的优点和优势才行。我们修法也一样,要有心胸,要聪明。这就表现在回向上,很多人抱着一点点修行的功德不敢放、要留给自己,这是有漏的,早晚会用尽或失去。回向出去就像做了明智的投资,投资到大千世界的每个众生那里,其中有钱有势的太多了,你不会赔,而且生生世世有回报。要做聪明的修行人。
(三) 思维因缘非常难具足
具备二十五条件的人非常希少。《大圆满》云:像往平滑的墙面上撒豆子一样,能有不落下来的简直是奇迹。下三道就像地面一样,几乎所有的豆子都会落在地上,而人道就如同墙面。所以生为人身就像挂在平滑墙面上的豆子一样稀有。
又如同乌巴花一样难开,每逢佛入世乌巴花开放一朵。三善道的生命比三恶道少,在三善道中生在人道就像乌巴花一样稀有,难以见到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如果地狱的生命像黑夜的繁星,那饿鬼的生命就像白天的星星;如果饿鬼像黑夜的繁星,那旁生就像白天的星星;如果旁生是黑夜的繁星,那天道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如果天道是黑夜的繁星,生为人身就像白天的星星。暇满的人身则更稀有了。要具备暇满难得障碍很多,就如同晚秋的稻谷一样,有霜、有雹。生为人身而前世善业不够很难成为暇满人身。
(四) 思维相对数量的稀少
相对无形的生命,有形的生命很稀有;有形生命中人身稀有;人身当中暇满者稀有;暇满者中圆满修法者稀有。观察我们这地球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几个能对佛法有缘?在有缘者中又有几个真正在修行?在修行者中最终成就解脱的又有几个?
在三恶道中旁生是最少的,而在四大洲之间的汪洋大海中几乎一半是水一半是旁生生命,像粥一样。所以对生命而言没有生在三恶道的机率很低。比如夏天能躺一个人那么大的土地里所存在的有形生命,就几乎和南瞻部洲所有的人数一样多。比如旁生是两百袋青稞,人就像青稞中混杂的红豆一样希少。
(五) 思维因的难具足
没有因不能得果,要生三善道必须持戒,要得人身还要以清净持戒为基础、以布施的强大善业和清净的发愿为助缘。前世有了这些的因缘才得暇满人身。
不用说三恶道,即使是天道生命只要有简单的禅定和对欲望的控制就可以达到。而人生之中,有佛法的地方就如堆成山高的谷子中的一两粒那么少。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生命有条件持戒的、或真正在持戒的有多少。最简单的五戒、布施和发愿是缘。我在汉地给弟子们传戒只传了杀戒,其实至少要守杀、盗、淫、妄、酒这五戒,可对城市人这还是太难了。比如我要在皈依的时候把五戒传了,他们也糊里糊涂地受了,到时候犯戒成了罪业,实在没必要。所以只要求不要杀生。他们对佛法的认识太少,我又不可能先给他们讲很多的法和戒再说皈依,而且那样他们就不皈依了、怕了、连了解佛法和皈依的想法都打消了。这末法时代能坐下来听几个小时法的人没几个,所以要从尽量简单的入手。如果他们一生中只明白这一点点也是好的。
(六) 思维已得的暇满人身不要浪费
已得的暇满人生不要浪费的原因。我们现在要做最终的一件大事——解脱,分分秒秒不能浪费。是否可以做好这件大事,决定于如何善用此生。只有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轮回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以后再有暇满人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只满足于得到了人身,于是去自以为是地享乐和挥霍。要回头往内看,这二十五条件非常难得,如果得到了也是非常重要,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要认真地思维这一切,不要轻易放过了,一定要用身语意一切的努力去行善、修法,一定要在剩下的生命中达到成就的结果。要用这种思想去学习,不能有瞬间的懒惰,这一生一定要解脱。在死亡面前只有善法会有帮助,除此之外都无作用。现在正站在命运的岔路口,是去三恶道三善道的轮回路、还是走菩提解脱道?这是个关键的决定,向上或向下、解脱或轮回。决定权到了我们手里,在还活着的时候必须决定。无论是上三道还是解脱道,只要有了坚定的方向这一生都可以达到,我们完全具备条件。而要去三恶道也是自己的决定,也很容易达到。
有位杰克究巴上师遇到了猎人,开示说:“生人身非常稀有,五官具备更是难得,把自身面临的大事放在一边而造种种恶业,像你这样生为人身反而成了下地狱的因。”人是最有智力和力量的,我们造出了火车、飞机、卫星、电脑网络,把这么大的地球都变成了村庄。所以人有力量把自己引到任何的地方——轮回可以,解脱也没问题。
我们由于前世积累福报的因缘和力量,使我们生为人身。我们对寂静涅槃的快乐祥和与下炼狱的痛苦要有自己明智的选择,不要错过永久的解脱而选择轮回中短暂而相对的安息。现在要马上开始修行,使我们面对死亡或人生改变的时候拥有及时、有力的良药。有佛法的帮助,不要再懈怠、不要分散精力、不要消磨时间在轮回的琐事上。我们的人身既是解脱的渡舟也是使我们沉下去的砣石,所以这身体是善恶的仆人。要善用此生。
我们的身体是善业和恶业的仆人,也可以说是奴隶,我们如果这一生能胜利就是完全的胜利,如果失败将是完全的失败。未来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在于此生,在于当下的决定和行为。行善,使我们现在的相续变得善良平衡,会比其它任何生命形式做得更好、力量更大;如果行恶,五毒俱全,总是处在愤怒和嫉妒中,这样比其它任何的生命都要痛苦。畜生只是每天在觅食,唯一的痛苦就是找不到食物,总是懵懵懂懂地没有人的复杂思想。而五毒俱全的人不管他出生在哪里,不管他具备怎样的物质条件,如果不能善良、智慧,比简单的动物更为痛苦。现在我们手中握着未来一切痛苦和快乐的因,一定要去除所有的恶业而行善,培养快乐的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要反省和思维这一切,要不间断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这样我们的缘也将变成顺境,逆缘会不断减少。表面明白二十五条件不够,还要记住,还要精进修行,使这一切条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被浪费、变得有意义。
在来世和今生之间,今生的景象如同梦境,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来世、不知道下一次呼吸是不是来世,所以不要在修行上懒惰和拖延,这是一个太关键、太难遇的岔路口。以前曾经一直在无间恶道的痛苦中游荡,从来没有得到过暇满的人身,以后要想再有这样的条件也是盲龟浮斛。我们再也没有时间犹豫,更没有时间处理琐事,从今天起以上师的教言为主,在内心中说服自己。对于出家人,要断开七情六欲和生活琐事,放下一切在僻静之地用一生去修行,至少也要在上师身边十几年。千万不要再看别人的脸色,也不要再以财物的积累为修行的前提。要放下一切,要对自己发誓,誓言:成就之前,不管饥饿或寒冷都不改变我的志向,这是我刻骨铭心永志不渝的誓言!
修佛难!修出世法难!
(七) 三圣思想
首先要发心。其次不要法执,因为法和修行的行为同样是无常的,也就是空性。最后是回向。
发心是针对一切众生的、并且首先是对我们接触到的众生产生尊重、理解和爱的无私愿望。如果一个人光说要利益一切众生,而和周围身边的人都处不好关系,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我们首先要去尊重和理解他人。我们都不希望被忽略、被误解,他人也同样不希望。很多烦恼和矛盾是从这里产生的、也可以从这里消除。
空性讲的是修行不能加上执着,对法执着、对佛执着都是执着。我们要知道这一切是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空的、不确定性的、是变化中的。你的思想从小到大都在改变,今天认为真实的一切,明天就不存在了。就如同你童年时的烦恼在当时是多么真实,也许你还为此和邻居的小孩打成一团、而且坚定地认为不打不行了,但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个美好的童话。这是无常、是空性。又如同我们的身体从诞生不足尺,长到现在五尺男儿是不可思议。都在改变,经过生、老、病、死。我们的语言也是,文言古语有些我们已经不用、不懂了,而新的语言在不断产生。所有众生的血肉之躯也在改变。我们学的法也是。为了度化众生,法的表达、表现形式也在变,古佛传法的时候语言行为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执着学到的法,不然你会认为今天的发愿明天会实现。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如愿与成功,和将要取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最后的结果要受到许多细微因缘的影响。就像一粒种子在土壤中,我们只看到出土的芽,而事实上它在地下每一瞬间都在细微地变化。如果你认为我播种了,下一个瞬间就一定会出芽,这就是执着。所以只要去清净地发愿,不要妄想确定形式的结果。不是说没有果,果是自然的,与你做怎样的妄想无关,拔苗助长会毁掉播种的勤劳。如果空性不能认识,在修行中会有很多障碍产生,很多修行人一生的苦修都白费了。
世间法也是如此。很多人在刻苦地工作,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而人不可能是完人,由于我们内心的不清净,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合我意的。当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不符合当初的设想时会感到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我们希望一切是完美的,也没有看自己是否完美。以前为了成功,对周围的人都很好,而这时会一下变得愤怒、怨气冲天。别人会感到这个人不可忍受,以前觉得这个人是恩人,而现在很反感他,发现他的目的性太强了。这就是对空性不了解的结果。
修行学法一定认清空性,不然要走火入魔了。
再有回向心,把我们修行的一切功德与善业回向给天下的母亲众生,用回向的力量启动他们的善行、使他们都得到快乐、同时消除他们的恶业、使他们不再痛苦。这就是三圣意:
发心——只要有清净的发愿不要执着结果;
认识空性——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法;
回向——我们所有的修行回向给天下众生,愿他们有善的结果、有解脱的结果。
这样,不仅使我们的修行成为无漏的法、不被我们自身的烦恼毁灭,同时在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和温暖的心、不使我们的心变得僵硬可怕。我们站在众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内心是温暖的,不因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而感到受伤害,不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伤害。要像母亲看待儿子一样生起怜悯和慈悲心。儿子行为不好、不会做人,母亲只希望他可以学好而不会觉得自己被伤害了而伤心愤怒。这种心要从发愿和回向中培养。我们给予的是慈悲,收获的是祥和,因为我可以从别人的缺点中感觉慈悲、怜悯和温暖。以前看到别人的缺点不和我意会愤怒、会傲慢,现在我学会了慈悲、祥和。这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