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乘教法的缘起
九乘 从象雄传到印度,又从印度传到直夏。
九乘由白光佛辛拉俄嘎传授给辛饶佛陀,又由辛饶佛陀更详细地讲授给他的弟子。
在初秋的七号至二十八号,辛饶佛陀的主要弟子拉沃拉塞、拉秀屯布、贴天彻沃切等围绕叩头并散花,在佛陀面前跪下并且请求:“无比的化身、神圣的遍知!为了使真理在这个世界得以永存并消除众生的无明,为了让他们能够直接认知适合自己的智慧,请给我们讲授不同乘的智慧。”
这时,辛饶佛陀为了使更多的众生得到加持,并且让每个世界的不同众生都能得到帮助,在他的胸前发出了光,每一个光里都有一位光身的辛饶佛陀,充满着十方世界,象征一切众生得到不同方式的渡化。
辛饶佛陀对诸弟子讲道:诸弟子专注地听,我在此对大家讲授乘的介绍。
上一个劫时,我出生在散制的地方,在初秋的晚上梦见一个白色的轮,轮上有一个白色的人对我说:“你下世投生在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传播起雍仲佛法。”那个白色的人就是白光佛,我就是白光佛的意转世。
我在此讲授乘法。总而言之,一切乘法的根本是大圆满。这些法都是白光佛用意念转化的方式转授给我的。虽然乘是不可思议的,但凡是有众生的地方就会有乘存在,并且乘是无边的。为了净化和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我也讲述了八万四千法门,可是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以我讲授的法为主的见解,另一种是相反的见解。
相反的见解是怎样来的呢?曾经在三十三天有一个天人叫西嘎惹丁,以他天人的神通看见了一个人类的死亡,可以他并没有看见这个人的投胎,只看见这个人消失了,于是就以为一切众生就是这样。他跟家人讲了这件事,并且劝告他们:“趁还活着的时候及时行乐吧,否则死亡时生命就像风吹灰一样消失,再不会延续。”就这样形成了断见与常见,断见与常见又进一步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
我在此讲授的乘为因乘和果乘。因乘分大乘和小乘两种,果乘也分外密和里密两种。小因乘有人天乘和独觉乘,大因乘有唯识和中观。果乘的外密有行部与事部,里密有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和至顶大圆满。因此,也可以把九乘分为里、外、密三乘。因乘可以称为外乘,外密可以称为里乘,里密可以称为密乘。
各个乘的主要内容在此以声音的形式讲授,用声音来表现真理的内容,这内容我们要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人天乘
人天乘有正面的和反面的两种,即正面思维的人天乘和反面思维的人天乘。它们分别有自己的见、戒、观修、道、行、果,以及与另一种人天乘的差别等七种特征。
1. 见
无论正面或反面思维的人天乘,他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即对内在意识和外在物体之间产生着自他执着、能取所取执着、有无执着、乐苦执着这些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他们对这些现象不加以分析,认为一切都是以所看到的方式存在的,是不分主客、里外的凡夫。
2. 正面人天乘的戒、观修、道、行和果
正面的人天乘的戒,是在初一、十五、三十等吉祥的日期行磕头礼佛等善事。
他们的观修,是希望得到特别的人天福报。
他们的道,是让自己的身、语、意不掉入坠罪,断绝身、语、意的烦恼。
他们的行,是带有目的性的行善,比如使自己受到尊重和好的评价。
这些的果,是得到比自己现在更高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或者成为修行人,来世生为天人、非天人,达到三有之顶。
3. 反面人天乘的戒、观修、道、行和果
反面的人天乘的戒,是不符合道德的事情都要去做。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追求比自己更高、更强、更有条件的生活状态和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行,是受着各种的痛苦与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把一生都投入进去,再为了这一切而去战争、竞争、夺取别人的生命、偷盗、说谎言等做各种的恶行。
但其结果与他们目标是相反的,只是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痛苦,在来世投生到三恶道。
两种人天乘的不同在于,一种有善的行为,所以可以投生在善趣;另一种行恶,所以只能投生恶趣。
独觉乘
顶礼白光佛!辛饶佛陀在世界的中心拉日蒋托顶上的时候,弟子之中的拉、本、刚(前面讲的主要三弟子)三人说道:本初的全知之王辛饶佛陀,什么叫独觉乘?愿给我们诸弟子讲述独觉乘的详解。
辛饶佛陀说道:谨听,诸弟子!现在我讲解独觉乘。独觉乘也有七种特征,即见、戒、观修、道、行、果以及与低一层次乘的差别。独觉乘分为两种——视外在为真实存在者(实有派)和视外在为非真实存在者(非实有派)。实有派还分为以物质现象为主(有相派)和以非物质现象为主(无相派)的两种。
1. 见
•独觉乘共同的见
独觉乘共同的见是:分外在和内在、主观和客观、胜义和世俗。他们认为意识的胜义是分别的六识,不需要通过现象直接可以看到外在的物体,这刹那的意识被看成是意识里的胜义——这就是内胜义;内世俗是心之流 ,即对事物刹那感受之外的意识;外世俗是外界的一切粗略的现象;外胜义是粒子 。
•实有派的见
实有派中的无相派和有相派对视为胜义的粒子的看法不同。
无相派认为现象不需要产生景象直接可以认知。对境与意识是同时实现互动的,犹如鱼钩钓鱼一般;微细的粒子在中央,还有很多其它粒子在旁边围绕,但它们之间有缝隙,好比牛毛和草一样很密地排列但互相之间又有缝隙。如果问这些粒子既然互相分开怎能形成石头这些坚硬的物体?因为它们之间有风把它们联在一起。这些粒子的运动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它们一定不是互相粘连的,只能被联系它们的风紧凑在一起而已。
有相派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通过现象才能被认知。认为组成物体的这些粒子必须存在方向,因为形成大的物体一定有小物体存在方向使它变大;虽然粒子不是互相粘连的,但它们之间没有缝隙只是像盖子和容器合在一起那样紧密。
有相派和无相派对对境和意识相互的关系的看法也不同。无相派认为对境不需要产生景象直接可以看到或听到,所以内在和外在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关系。有相派则认为意识和对境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一个是发现者一个被发现者,两者是因果关系。
但总之,无论有相派或无相派都认为不存在比粒子更小的物质。
有相派和无相派把五种基础视为物质的方式不同。五种基础即色法 、心法 、心所法 、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
无相派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的方式而存在,就像断了水以后显现的鱼一般的物质存在。有相派认为这五种基础不是以物质方式存在的,而是非物质的,只是假有现象。犹如冰在海中融化或云在空中消失一般,这五种基础是无分别的非物质存在。
无相派认为颜色和物质组合这两者是分开的,不是一体的;有相派认为颜色和物质组合这两者是一体的。
•非实有派的见
非实有派分两种。一种像鹦鹉般聚在一起,一种像犀牛一样喜欢独自。他们一个是下根器,出离心比较小;一个是上根器、出离心比较大。
非实有派的见:外在的一切现象不是实有的存在,只可以在世俗中产生现象;只有意识是真实存在,而意识自身就存在能取和所取,比如因为前一瞬间的意识是所取,所以后一瞬间的意识是能取。所以,他们有“人无我”的认识,但还没有认识到“法无我”,因此还认为意识是真实存在的。
2. 戒
用身语意行十善,比如身行戒杀、盗、淫。
3. 观修
拒绝外在的一切对境 ,只是让自己安住在自身所显现的境界当中。
4. 道
实有派有非实有派的道不同。
实有派的道是在四圣谛上用十六智慧,认为苦谛和集谛是应该被断夺的痛苦的因和果,灭谛和道谛是涅槃的因和果,所以是要取的。
苦谛、空、苦、无常:认识痛苦、认识无常,认为苦是空和无我。
集谛、因、集、生、缘:一切痛苦和烦恼都是由于“因”“集”在一起具备一定的助缘而产生的。
道谛、明、行:明白、知道用什么方法解除痛苦,并且知道怎样具体修行而让自己产生厌离心。
灭谛、静、妙 、离相——即不可思议的涅槃。
非实有派的道是修逆行的十二缘起。为什么不修正行的十二缘起呢?正行的十二缘起是讲轮回的因和果,是用断夺的方式修行。正行的十二缘起,即:由于“无明”就出现了“行”,由于“行”产生了“识”,由于“识”产生了“名色”,“名色”产生“六处”,“六处”产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逆行的十二缘起讲的是涅槃的因果,是用取的方式修行。即:到天葬台观察发现很多骨头,这些骨头怎样来的呢?——死亡。死亡怎样来的呢?——老。老怎样来的呢?等等,一直发现是根源的无明。所以,他们只是以断夺无明为主的方式来修行。
5. 行
实有派完全是利己,没有能力去利他。非实有派会有个别的神通利益他人,但是他们是带有目的性的,为了自己而利益他人。
6. 果
大行神变、大速智慧、如意胜乐,或者达到一切烦恼颠倒处所不能障碍的地,等于是陆续消除了欲界的烦恼得到了一来果,消除了色界的烦恼得到了不还果 ,消除了无色界的烦恼得到了阿罗汉果。
7. 独觉乘与人天乘的差别
首先是与人天乘在见、行、观修、道、果上的差别。
•见的差别
人天乘没有什么特别的见,只是无知地认为外在现象是以看到的方式真实存在。独觉乘划分精神与物质、世俗与胜义,并且对因果和二谛的了知显得更胜一筹。
•行的差别
人天乘只是会简单地做些善事;而独觉乘由于强大的能力会具有一些目的性的利他行为。
•观修的差别
人天乘仅想得到人天的境界而已;独觉乘灭除实相,在自己的见当中入定。
•道的差别
人天乘只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不积累恶的习气而断除一些烦恼而已;独觉乘用四圣谛、十六智慧或逆行的十二缘起方式修行。
•果的差别
人天乘无论用怎样的见解和行为都无法超越世间;独觉乘能够达到超越世间的结果。
8. 独觉乘与完全与佛说相反见的人的差别
即与断见和常见的人差别。根本的差别是见的差别。佛说的基本的见是诸法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一切合和的现象都会变化,因为合和本身是组合的变化;一切烦恼即是痛苦,因为烦恼是不明白;远离烦恼就是静安,因为没有烦恼只有喜悦;诸法是无我,因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实有、非独立的。
唯识乘
唯识乘分为实相派和假相派两种。
1. 见
唯识实相派不承认所取境为实有,认为根识所现为实有。
唯识假相派不仅认为外境即所取境是假有,还认为根识也是假有。
实相派又分两种,一种视一切意识处 为一种实有而有因果关系,另外一种视一切意识处为一种实有而没有因果关系。
假相派也分两种,一种认为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另外一种认为是个别假相。
这四种派别的见除了上述不同,在其它方面大体都相同。
•三性
他们都用三性的方式来分析他们的见,即遍计 、依他、圆成实。
遍计有二取 。他们认为一切所取都是虚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外在的、表面的而不是本质的方式去看它,所以对我们来说就是虚构的。能取只是把对境的现象加到主体上而已,因此也有虚构的成分。
他们认为一切外在都是依他,即依靠其它因缘而组合成。一切外在都是被我们的意识、名字和从我们的角度给它的定义等等组合而成,等于是分别意识给了它定义,所以一切都是依靠其它因缘而组合成的事物。
圆成实有不变异圆成实比如空气,还有不颠倒圆成实比如无分别智。
一般来说不加以观察而产生现象的意识叫无分别识,产生各种意识处的意识叫分别意识。依他都是被分别意识定义的,圆成实是胜义,了悟它的意识则是无分别意识。
•四大因
这四种派别都用四大因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见。
首先,非实有而产生景象的因。我们所感受到的景象只是了别意识而已,其实它仅是以非实有而产生的景象,像一个得了黄疸病的人把白海螺看成黄色一样。
第二,消除对外在现象实有执着的既非单一又非多元的因。非意识定义的之外的现象非实有,因为它是离于实有的既非单一又非多元。就像兔子角一样,对于一个不存在的非意识定义,无法来讨论它是实有的单一还是实有的多元,所以它只能是非实有的。 ,
第三意识因和第四同境因。实相派和假相派的见不同。
实相派认为各种现象和对它的理解仅是意识的定义而已,因为自悟意识同时在感受着。因此,对各自的意识来说,意识与对境是无差别的,因为对境不可能脱离个人的意识而被感知。各种现象不可能以非意识以外的方式而存在,因为认知的意识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与对境不同的一种东西。就这样,实相派不承认一切外在的现象实有,是一切产生的景象的意识处而已,它们只是在意识的景象中,因此产生各种景象的意识和意识本事是同体相属的,所以说是依他的。
假相派认为一切外在的现象本身就是假相,是遍计,是不依他的。外境和意识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一切外在现象既不是意识本身也没必要跟其它什么去做比较,一切现象都是遍计。
•假相派中的一切意识处派的见
假相派中的一切意识处派认为产生各种景象的意识处均是假相,远离二取的意识,在八地以下都可以产生苦乐现象。九地及以上没有苦乐、形色这样的执着。苦乐意识本身产生苦乐的感受,而且是因果关系。
•假相派中的个别意识处派的见
个别意识处派认为对外境观察而来的景象是假相,而意识自身感受的各种苦乐等现象则无妨。因此到达了佛地,苦乐现象也会产生。意识的本质是无分别意识,所以称为自然清静意识;产生各种景象的意识处是在无明当中,在消除无明的时候它是被消除或净化的对境,净化者则是智慧。智慧怎样消除无明的呢?给无明的因设障碍,使它的结果变得越来越削弱,犹如在一个大棉花堆里哪怕是很小的火苗都可以使它熊熊燃烧,产生自然智慧的同时烦恼消尽。因此各种景象也在当时被了悟到非实有。
•实相派中的视一切意识处为一种实有而有因果关系派的见
在意识当中可以产生很多的比如颜色、形状、苦乐、冷暖等各种景象,可是意识的本质是一种存在而非分别存在,就像在一个五颜六色的绸缎上摆着一个水晶球一般,虽然在水晶的表面展现着不同颜色的景象可是只存在一个水晶,这种意识处和意识本质的关系也是因果关系。
•实相派中的视一切意识处为一种实有而没有因果关系派的见
用二谛的方式去分析,认为一切景象在世俗当中存在,但在胜义当中是非实有的。如果问是否在胜义中就完全不存在呢?他们认为也不是,因为还存在一点意识的感受,可是不能用因果来说明。如果问怎么能证明有这样的意识存在?他们认为本质当中有自悟意识,本质会被自悟的意识所感知,对它可以用推理逻辑来认知。感受经验的意识是无二的明,因为它不需要依靠其它的明而产生,犹如不被风吹晃的油灯一般,因此它是非因果的自识不二。
2. 戒
避免身、语、意的恶行,在吉祥日期行善。
3. 观修
专注于认知对境的经验明意识。但是唯识派的观还是非自然的观,是我们意识对它的刻意的作意。
4. 道
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前面四个道是可行的道,无修道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不是真正的道、是对结果起的一个名称。五道当中,有圆满雍仲大悲三十七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及见道当中的圆满雍仲七支法——正念觉支、择法、精进、喜觉支、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和修道当中的圆满智慧八支法——正见、悟或觉、言、感受、造作、正念、正定、业边。
在资粮道的过程当中,首先圆满身语意的念住、同时消除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恶,并且能得到欲、勤、心、观等断行的具神足。在加行道的过程中,通过虔诚的信念与不间断的精进,使正念、身定与智慧具足它们的力量 。在见道的过程中,以见作为正确的念,从而产生对诸法的正确选择,达到对正法的精进,产生喜悦、安定的觉支,并且无分别平等的圆满。在修道的过程中,正确的见解使得离开一切诸障、产生正确的认知、了悟一切、正确圆满。
5. 行
为了利益自他一切众生而大慈大悲地圆满一切事业。
6. 果
可以达到十一地——类似雍仲地,或叫任运三身 境。
下面的乘问:“你们的三身是分别的真实存在、无法言语的存在,还是一体异相的存在?如果是第一种方式存在,那三身就成为了实有,犹如幻景中产生的物体。如果是第二种方式存在,那三身就不存在,犹如空中的花一般无法言语。如果是第三种方式存在,那三身跟法身、报身、还是化身一体?如果是跟法身一体,法身是非相或无相,那报身和化身就无法产生景象,而报身是任运智慧的化现、化身是真实肉体的显现。如果是跟报身一体,法身就变成了实相。如果跟化身一体,其它两身就变成了物体形象。”
唯识乘答:“三身的本质跟法身是同一性质的。在这同一性质下,智慧的庄严显为报身,犹如太阳和太阳光一般;而化身用肉体的形式显现度化众生,犹如太阳光虽在空中却在地上产生作用。”
7. 与独觉乘的差别
共有七种差别:
•见的差别
唯识用四种逻辑来否定独觉认为外在实有的见。
首先用相属关系的逻辑量来否定。
唯识问:“你们认为的外在实有现象是见而有还是非见而有 ?如果是非见而有,那就与外道所认为的‘我’一样了;如果是见而有,跟见者相属还是非相属?如果非相属而见,那眼识都变为能听到声音了。”
独觉答:“声音是非对境,所以眼睛听不见,但色是眼睛的对境所以听得见。”
唯识说:“就像声音不是对境一样,真实存在的色也不是对境,因为你认为色和眼睛互相也没有关联。”
独觉说:“是相属而见的。”
唯识问:“那它们是同体相属,还是彼身相属?”
如果独觉答:“是同体相属。”
唯识问:“那物质与精神变为一体了吗? ”
如果独觉答:“是彼身相属。”
唯识问:“是同时彼身相属,还是异时彼身相属?”
如果独觉答:“是同时彼身相属。”
唯识问:“是相互产生作用而彼身相属,还是非产生作用而彼身相属?”
如果独觉答:“它们虽然没有互相产生作用,但是因果关系。”
唯识:“这样的话,马都可以生出大象,水里可以生出火,火里也可以生出水,因为它们不产生作用而成为因果。”
如果独觉答:“它们互相产生作用而且是因果关系。”
唯识问:“那是对存在的果产生作用,还是对非存在的果产生作用?如果是对非存在的果产生作用,那你前面认为的同时的观点就不成立了。如果是对存在的果产生作用,那这作用就变成无边了。”
独觉说:“意识与对境是同时变为结果,犹如蜜蜂与蜂窝一般。”
唯识说:“在同一时刻,蜜蜂与蜂窝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 。对另外一个产生作用,不能等同于在同一时刻产生作用。如果是在分别的时刻产生因果的关系,在因果分别的概念中,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产生,果意识存在的时候因已经消失了。就这样,结果意识产生的时候,因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你们所认为的见而有就不成立了。”
如果独觉说:“虽然因消失了,但是还有它留下来的现象可以被看见。”
唯识说:“这个现象是存在于意识上的而不是外在的现象,犹如产生两个月亮的意识一般。因此,找不到一个自己意识以外的真实存在的实相。”
其次,用是否产生外在现象的量来否定
唯识问:“你们认为真实的外在现象是见而有还是非见而有?如果是非见而有,那么用跟前面一样的逻辑来否定。如果是见而有,是产生现象的见、还是非产生现象的见?
“如果是非产生现象的见,那说明你们所认为的外在是根本没有见过的,犹如兔子的角一样没有产生景象。如果是产生现象的见,那么诸如颜色等是对境的现象、还是意识的现象?
“如果是对境的现象,对境与意识变为不是同体相属。因为如果是同体相属,意识消失的时候现象也将消失,犹如火消失时它的温度也将消失一般。如果是彼身相属,按因果的逻辑来说,因和果是否分别?
“如果是的话,那果产生的时候因就消失了,因此产生现象而见就不成立了。如果说现象在意识上的话,那你们所认为的意识以外的物体就不成立。”
最后是破除独觉非实有派的量。
唯识问:“你们所认为的主观意识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外在的对境也是非实有存在的。”
独觉答:“外在虽然没有境份,可是有能取意识也无妨。犹如外在没有真实的两个月亮,可是可以产生能取两个月亮的意识一般。”
唯识问:“那你们的这个意识是正确意识还是幻化意识?如果是幻化意识,那你们所谓的正确意识就不成立了;如果认为那个意识是无幻化意识,那产生两个月亮的意识就变成非幻化的了。”
•道的差别
独觉只能自利,唯识能够为了利益自他一切众生而平等舍。
•智慧的差别
独觉仅能了悟人无我和个别的法无我,唯识了悟两者。
•精进的差别
独觉要经过七个无数劫才能达到觉悟,唯识用五个无数劫能达到。
•方便的差别
独觉仅有一方面智慧的方便,而唯识具有大智慧和大悲的方便。
•结果的差别
独觉仅有智慧大速,唯识达到了遍光三身。
•修的差别
唯识在五道当中圆满三十七法,这些是独觉所没有,因此更为殊胜。
中观乘
1. 见
中观在本教中称作“雍仲森巴追枚”,意思是永恒离戏的力量。离于有无、明空、常断、生灭八边,所以叫离戏。中观乘分两个派别,自续派和应成派。
自续派为了了悟对外景象无实有或消除实有的戏轮,用实有的非单一非多元的方式使他们间接地认识到现象处是梦幻泡影。
应成派只是否定实有而并不肯定梦幻泡影,也就是不采取任何肯定的态度。应成派又分两种,灭相派和自然相派,他们承认以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的方法来了解世界万物。他们所认为的胜义谛是离于一切戏轮的,也就是如来境。他们认为外在显现的一切现象就是世俗谛,虽然显现但是无法细察。他们用消除一切戏轮的方式表达胜义谛。灭相派和自然相派对消除物体现象实有的方法都类似,可是灭除现象(灭相)的方式有所不同。
自然相派讲述和表现胜义的时候,不完全破除一切现象,比如不否定梦幻泡影的幻象,只是否定现象上的实有存在,现象的意识处存在。这时,用实有是一元或多元的方式成立了非实有,消除了实有的意识,因此不执着自我见解、不仇恨他人的见解、了悟无二、消除愚知,然后去除了三毒因此不进入轮回。因为不进入轮回而获得没有恶的人身,没有了恶的人身也就去除了不正确的五官感知,也因此没有了带有恶业的意识。那么,现在看起来非常逼真的花花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下只有把一切意识转化为智慧的无分别智。
灭相派认为一切景象哪怕是幻景都将灭除,这时候,量也变成了量自身的戏轮,因此消除了量。
灭相派用以下比喻的方式讲述他们的观点:
如果问:“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的意识,这个意识自身有没有显现黄色?”
灭相派答:“有。”
再问:“可是有没有黄色呢?”
灭相派答:“没有。”
灭相派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他们的幻象意识。
自然相派则认为景象在意识处是以幻景的方式产生。(并不否定幻象。)
2. 戒
身不行恶,言不绮语,心不恶意。身语意在吉祥日受戒。
3. 观修
一切诸法无实有离戏,因此无有境份 而能取无执无分别,犹如在天空般的无分别意识当中放下造作,在如是本质中如此安住,在无任何分别当中专心无动摇住于清明。在此境界中如果还有是否无思的概念也将变为分别意识,因此住于无所得空性中。
别人问:“你在平等住的时候有没有自相?如果有的话,那就变为实有的自明 ,因为有了显相。如果没有显相,那就变为了非意识。”
中观答:“在世俗意识中会存在自相,但在观修的时候不会产生自相,因为完全住于离戏。
4. 道
首先行十般若,达十地结果。行三种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和财布施,达第一至乐地。如此三持戒达第二无垢地。三种忍辱达第三光明地。三种精进达第四炽光地。三种禅定达第五祛过清静地。三种慈悲达第六增乐地。三种方便达第七无造作地。三种发愿达第八善智慧地。三种力量达第九了悟永恒地。三种智慧达第十妙法地。
布施与无上布施的差别是什么?布施等十般若具备圆满如是本性、对一切众生平等大遍及、自他无分别的本性离境增识,则称为无上。要知道对每一个般若都具备方便的助缘是很重要的。
十地名称的涵义是什么?因为初见本性时的快乐所以叫至乐地。因为无违反戒律的垢误所以叫无垢地。因为发誓忍辱的光烧毁烦恼所以叫光明地。因为消除了消除所以叫炽光地。因为禅定的力量消除彷徨的过错所以叫祛过清静地。因为明智现乐所以叫增乐地。因为无造作的方便所以叫无造作地。因为具备善智慧的发愿所以叫善智慧地。因为了悟本性无法被改变的力量所以叫了悟永恒地。因为犹如如来的智慧和事业所以叫妙法地。
然后积累二资粮。布施、持戒、忍辱具备的清静的助缘,变为福报资粮。其它的六个般若具备精进的助缘,变为智慧资粮。
最后是圆满十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5. 行
大慈悲行利益自他。四无量心与四聚 正行和唯识一样。
6. 果
果是雍仲智慧具光地。因此无增减变化所以称为雍仲,因为完全智慧庄严增长,因此称为智慧具光地。智慧有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无分别是了悟无相犹如天空一般的智慧,后得是了悟有相犹如八幻化一般的智慧。
如果问:“无分别中有无自悟意识?如果有的话,自悟意识则变为胜义;没有的话,意识流则断了无法离戏。”
中观回答:“自悟意识仅在世俗名言中存在,在平等住中不存在也无妨,因此也不存在不能离戏和自悟成为胜义的问题。
“无分别智与后得智直接领悟和间接推知,在后得当中直接领悟法幻化,在无分别智当中间接推知法界犹如天空。”
7. 与唯识乘的差别
有见、修、道三方面的差别。
唯识认为一切相都是意识处,没有任何离于意识的外相;一切聚于心,而心是正确的 。
中观说:“你们所谓的自悟意识是非实有的。如果你们不承认,那么这个自悟意识是真实存在还是推理存在的呢?如果说是真实存在,那是在世俗中真实存在还是在解脱修行中真实存在?
首先,自悟意识在世俗当中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在世俗中不能了悟到无二明胜义,所以感受不到自悟意识。如果在世俗中能够了悟胜义,那就随便都能了悟了。其次,自悟意识在解脱修行中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现在还没有产生瑜伽现识,否则就产生见道了 。但是如果没有产生瑜伽现识,当时就没有办法证明自悟意识,犹如没有兔子角就无法说明兔子角的窝一样。
“最后,推理也不可能成立。因为推理需要因缘关系,犹如火和烟一般,你们没有自悟成为胜义的任何因缘。
“总之前面已经讲述了我们的观点,就是意识处真实存在的障碍。如果感受外在各种现象的意识是真实胜义本质,你们不仅知道而且了悟,那么随便就可以达到胜义并且解脱了。感受现象的意识不是真实的本性,因为离于真实本性的一元或多元。”
中观又对唯识假相派说道:“你们认为意识处当中对各种现象的感受是假有,可是意识自己无二的本质是真实的。就这样,你们产生了幻化。一般来说,同样性质的事物,一个受到障碍,其它也都受到障碍。以此类推,产生各种现象的意识处假有,所以意识自己的无二本质也是假有的。因此,正确的无二就不成立了。
中观问:“你认为胜义意识跟佛的自明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的话,那么为了解脱的修行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唯识假相派说:“有差别。现在的意识是暂时带业的意识,而佛的智慧是无障的。”
中观问:“现在的无二意识和各种现象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的话,产生各种现象的意识处就无法了知现象。如果有关系的话,是同体相属还是彼身相属?如果是彼身相属的话,要么各种现象处将变为正确,要么意识将变为假有。如果是同体相属的话,各种现象处就变为正确的了。就这样,意识处仅是暂时的感受而已,并没有足够的道理把它说成胜义。
“就这样,见产生了差别,观修不可能没有差别。见是怎样的,就会以怎样的方式观修。唯识为了使意识处不变为造作而刻意地观修。我们无实有的如是本性在如此无造作的空性当中安住而非任何依靠。这就是观修的差别。
“唯识用五道的方式圆满二资粮。我们感受此道殊胜的十地,次第达到。就这样,道的差别自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
果乘
果乘有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和至顶大圆满。
为什么叫果乘?原因有四个:
一,为了达到快速结果,犹如很锋利的刀刃迅速割断一般,使快速达到结果。比如因乘需要五个无数劫和七个无数劫才能达到。果乘因为有结果的远近和高低的差别,所以叫果乘。
二,把结果借来作为道,不像因乘那样只是行于十般若,在此把自身观为本尊、空行或坛城,用巧妙的方法进行修行,因此叫果乘。
三,起名而修,比如蕴处非本尊、空行、坛城等结果,可是命名为以本尊、空行、坛城等而修行,也叫果乘,犹如蛋黄作为酥油来运用一般。
四,行结果——把该达到的结果变为道,本初以来因和果就是无二、无前后的,因此把结果变为道,了悟道和结果变为同时。
行部需要七世,事部需要五世,大圆满需要一世,到达圆满境界或者解脱。
果乘又分密外乘和里乘,密外乘分行部和事部。
行部
1. 见
观察内外一切各种景象的时候,把它们看作非存在任何真实、离于分别意识、视为无明处所空本性清静无垢。把愤怒视为清静意本尊,愚知视为清静身本尊,贪心视为清静语本尊。
2. 戒
三门七戒:意保持无分别和本尊相,语保持念真言和赞颂,身持戒秸除杀、盗、淫。
3. 观修
在世俗当中观想本尊相,在胜义当中修清静本性。
4. 道
在吉祥日期沐浴干净,摆好供品,念全真言。在所取能取的禅定当中安住,把智慧本尊视为自己所修的对境。
5. 行
用三力——见的力量、道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把三清静本性不仅自身修行,同时也给别人指导。方法是自他一切圆满。慈悲是用不同的替代物品给其它的生命以它们各自所适合的方式布施,使人类消除障碍和痛苦、其它无形生命也将满足。
6. 果
达到雍仲执有清静识,等于到达了如来十二地中的四地以下。
7. 与中观乘的差别
与中观有五个方面的差别。
1,见——三清静本性智慧无遮蔽,是中观没有的。
2,依靠的方式——智慧本尊,还有爱干净,是中观所没有的。
3,以修真言的方式而达到成就,是中观所没有的。
4,果——雍仲光,是中观所没有达到的。
5,别人问:修真言、供多玛和所达到的成就都是中观所没有的,那中观怎样积累资粮呢?答:中观用戒、定、慧来积累资粮。
事部
1. 见
把内情和外器的一切实有现象用意识的观察和禅定来驾驭,用明识和现量瑜伽观察并了悟负面、烦恼与无明,离于实有、了悟法性无分别。其力量展现加持力,具备清晰的四印、本尊身、本性的自体。
2. 戒
观本尊,敬上师,颂真言,做手印。
3. 观修
于五大雍仲处——身印雍仲处、语印文字雍仲处、意印手印雍仲处、坐莲花雍仲处、饰光雍仲处,具备不离于戒、成立业、不离于法、大身印等四圆满观修。
4. 道
物与条件、真言与禅定两者具备,修四印达到成就。
5. 行
用增、息、怀、诛 行自他圆满,大悲心利益众生、超度亡灵。
6. 果
达到如来宝光地至自明光地。
7. 与行部的差别
见的差别:行部只有清静三法性的见,而事部对诸法了悟无实有,并且无实有的加持力使一切现象显为本尊、坛城。
行为的差别:行部只有三力的行为,而事部用四事业——增、息、怀、诛和超度亡灵的事业来利益众生。
观修的差别:行部只是用胜义和世俗的方式来观修,而事部用五大雍仲处来观修。
结果的差别:行部只达到四地,而事部能达到五地到十二地之内。
里密与外密的差别
外密有行部和事部,里密有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和至顶大圆满。
为什么分里、外密法?由于在见、本尊、行、果四个方面的不同,所以分为里密和外密两种密法。
首先是见的不同。外密的见分别主观与客观,用意识对对境命名或设概念。内密的见离于观察对境,不分别里外、主客体,不分别被知和感知,了悟平等的大本性。
其次是在本尊方面的不同。外密把智慧本尊看为主人并去供养赞颂以使它满意,自己在本尊前遵守一定的戒律并承诺成就结果,因此外密仅仅从外在求成果。里密把本尊、坛城观成三尊,视自身与本尊无二,供养大本性,不从别处求成就结果,仅认为大本性就是一切成就的来源。
然后是在行为方面的不同。外密没能使用特别甘露,仅限于干净。里密用特别的方便和特别的甘露、无垢净的行为方便度。
最后是在结果方面的不同。外密从别处寻求结果,里密从自身大本性寻求结果。外密只能达到十二地之内,而里密能更进一步达到无比三地。
瑜伽部
1. 见
将方便与智、界与慧、胜义与世俗无二的大本性作为他们的见。一切自明本性、无穷力量展现的景象是方便,现象离于实有与方位是智。其中,存在着一切法的本质是界,认知诸法原始本性本初离于障碍是慧,任运七法是胜义,智慧景象、本尊坛城是世俗。就这样,一切命名都跟自身本性无二,因此叫大本性。
这里,胜义分三种——自然的胜义,智慧的胜义,结果的胜义。自然胜义是轮回与涅盘的一切法从本初不造作的本性状况。谁是自然的这种状况的感知者呢?是智慧胜义。一切法自然展现,而且一切法性和心性都能如此了悟,因此也叫自明本性。这样认识以后,景象和一切色为本尊身,一切空间和声音为本尊语,无二和概念的意识为本尊意。这样身、语、意无穷饰轮自无始以来任运,这就是结果胜义。
从结果胜义中可以再产生三种增上谛——增上世俗谛、增上胜义谛、增上无二谛,使得这个乘的胜义比其它乘的更为不同。为什么叫增上?其它乘所称为的胜义是无分别意识、无实有离戏。在这里的胜义是自然无造作、无有、非像、非非像的心性,显现为一切本性的本质现象,好比来自太阳的光芒,这也正是七法任运,因此更加为胜叫增上。为什么要特别讲到世俗呢?其它乘的世俗是假有的、不真实的、暂时存在的、暂时有作用的,总之把人们看到的这个世俗中的不加以分析的世间景象视为幻象。而在这个法当中,世俗中的这个世界是智慧力量所展现的自像,无始以来本尊、坛城均等地圆满,在这种自然的现象当中认为没有轮回的存在。
如果下面的乘有人问:“现在轮回就这样真实地展现,你们说不存在轮回,这不是矛盾吗?”
瑜伽部反问:“中观和唯识,你们不是也认为诸法无实有和仅以意念的感知方式存在吗?可是现在诸法的色不还是这样真实地存在着吗?因此不能够用这样不分本质和现象的方式来说明什么。”
又有人问:“你们认为的本初即如来也是矛盾的。”
瑜伽部答:“这样说来,唯识认为的意识感知、中观认为的空无实有,也是矛盾的。因此,虽然现在众生没有成佛,但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本性不是如来。就犹如现在显现的现象并不是无色、无实有,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本质是如此。
再问:“如果是本初是如来的话,那修道和修法还有什么必要呢?”
回答:“必要在于未了悟者需要了解,因此需要修道修法。就犹如你的空和意识感知没有被轮回众生了解到一样,又犹如一个王子还没有继承王位一样。”
什么是无二增上?瑜伽部以下的乘仅了解到片面的二谛,而内密认为无漏的本质产生各种现象,各种现象的展现中透露着无漏,也就是不存在分别的特质。因为不以任何角度来看问题,所以叫无二增上。
中观问:“那我们的观点不也是无二吗?!”
内密回答:“你们在表面上说有无二谛,最后在确定见的时候,不就是确定了离戏非实有的胜义谛吗?因此你们的见不仅跟无二是相反的、冲突的,而且把景象视为障碍、还要去对治分别意识。”
2. 戒
守根本戒和分支戒。根本戒是安住于平等性、观本尊、颂真言与做手印;把密法的同修视为兄弟般去关爱,不对不诚心者传授见行。
分支戒是用方便的法门不夺取五毒、五甘露、合度等来修行。
3. 观修
了悟平等性的见而不动摇,安住于无所得空、既不否定相也不跟随相。
4. 道
以特别的五甘露等六禅定方式进入自解道,依靠助修用脉、明点显为智慧坛城,进入方便道路。
5. 行
行增、息、怀、诛,利益自他一切众生,并且得度,圆满利生利己,也就是特别方便行为。消除亡者恶业,超度众生。
6. 果
达到无比三地的最初地——字法轮大功德地。
7. 与事部的差别
有八个方面的差别。见和行的差别在里密与外密的差别中已经讲过,果的差别不再赘述。
第四个方面,制的不同。外依靠供物、内依靠甘露、密依靠助修,这三个是外密所没有的。
第五个方面,戒的不同。根本戒和分支戒是外密所没有的。
第六个方面,事业的不同。供养大本性坛城,特别得度。
第七个方面,方法的不同。共与不共成就的道路及两种次第是外密所没有的。
第八个方面,坛城的不同。里外情器非夺而在大本性中自然清静。
无上瑜伽部
1. 见
在本性的无始、无遮蔽、无漏当中产生一切,是因清静界。在这种自然智慧力量当中现象自显,是果智慧坛城。就这样,心性界的因无始无生自然无所得,当中产生无穷力量和景象的结果,一切坛城和功德无始以来也包含在其中。因此,无需从外在寻找和观想,这一切无始以来也是无实有,住于本初任运本性。
下面其它乘说:“清静界的因是空,因此是空性禅定。果智慧坛城是一切相坛城,因此跟瑜伽部没有什么差别。而且你们把这两者看成是因果,这与唯识乘的实相派中的视一切意识处为一种实有而有因果关系派的观点有什么区别呢?”
无上瑜伽答:“看来你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我们所说的因清静界和果智慧坛城,两者是一体而显为两种分别而已,犹如来自太阳的光。你们所谓的空行禅定和一切相禅定完全是分别的。空性禅定不是一切相禅定,一切相禅定也不是空性禅定,犹如墙和帐篷的布一样。因此我们所谓的任运也在此体现。”
唯识说:“如果不是分别而是一体的话,那你们将没有升起次第而只有圆满次第。”
无上瑜伽答:“按你们唯识乘的方法来说,感受的即时瞬间的先后意识是因果关系。但是我们所谓的因果是,心性的界是一切的来源所以称为因,心性的力量自显为本尊坛城智慧所以称为果,不像你们所认为的因果是先后的关系。”
中观说:“其实你们所谓清静界正是胜义,因此它是无遮蔽空性。你们所谓的智慧坛城就是世俗,因此它就是在显现当中。”
无上瑜伽答:“非也。你们的世俗具备四种定义,胜义离戏接近涅槃,并且你们不承认胜义和世俗无二,也不承认胜义和世俗能够互相产生。
“如果你们那样承认的话,那么了知世俗物体的时候也就变为了知胜义,因为他们是无二的;在佛地也变为了存在具备四定义的世俗。而这些明显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所谓的清静界和智慧坛城不像你们那样是分别的实有物,而是一体界显为智慧,智慧在于界。”
2. 戒
守四戒。对境行戒——对境的事物不像因乘那样需要夺去;生慈悲戒——无偏见地慈悲圆满度化众生;慈悲对境戒——从菩萨到地狱众生任何因缘具备的对象都能去净化;法性无二戒——行如实法性本质无二。
3. 观修
在所了悟的见中安住,在观本尊、坛城、大手印等的时候不以因和缘来作为助缘,犹如清澈的天空当中升起日月般自然圆满地观修。
4. 道
不用像下面的乘一样需要刻意的因缘和合才能达到结果。本初如是,认出的当下犹如大海上的航船一般自然前行。
5. 行
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行为无碍,对任何事情自在而无造作。
6. 果
达到无比三地的第二地——无比智慧地。
7. 与瑜伽部的差别
有五种差别——见,戒,观修,行,果。
一,见的差别。瑜伽部的见是无二智慧方便的大本性,自明本性智慧和它无止的力量所展现的方便,达到五道中见道的当下就能了悟。无上瑜伽部的见是一切世界无始以来无障碍地遍及大明父,在此当下各自均住于空性时是大界增母;就这样,明包含着空,空包含着明,明不离于空,空不离于明;住于无二是大乐子。
瑜伽部说:“这样的话,你们的大明父和我们的方便没有什么差别,大界增母和我们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大乐子和我们的无二没有什么差别。”
无上瑜伽部说:“非也。你们把自明智慧视为空,把它的力量所展现的方便视为真相,从而掉入了智慧空边和方便非包含相边,因此你们的无二是两种缺陷的无二。我们所谓的清静大界增母是自然空性,所以没有掉入空边;大明父是住于智慧展现自明,所以没有掉入相边;非执着分别的两者因而住于大乐无二,不会进入两缺陷的边。你们的见只有在见道的时候才存在,而我们的见的源泉是从本初开始的,因此是无造作的。你们的见是造作的见。”
二,戒的差别。瑜伽部仅守根本戒和分支戒,而无上瑜伽部守特别的戒。
三,观修的差别。瑜伽部像爬台阶一样逐步观修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结果,需要依靠才能有结果。无上瑜伽部既不造作又不逐步观修,在了悟的当下犹如大海的航船般前行,本尊也不需要因缘造作去修行,可以像空中日月般展现。
四,行的差别。瑜伽部用增、息、怀、诛四道助修,超度亡灵。无上瑜伽部任何行为无碍而自在。
五,果的差别。瑜伽部只得到了无比三地的初地——字法轮大功德地,而无上瑜伽部达到了无比三地的二地——无比智慧地。
至顶大圆满
1. 见
至顶大圆满的见有三——原始、任运和本性。原始和任运作为根本无妨,不能作为两种独立的分别,但是把他们这样命名为两种也无妨。
自明智慧无遮蔽,涅盘与轮回中的一切诸法无不包括在自明智慧的精华当中。在心性的本质中非存在无明引导的幻化黑暗,犹如珠宝的岛上找不到普通的石头、月亮的表面看不到黑暗,太阳的温暖中非存在寒冷。就这样,一切诸法没有不包括在自明智慧的自显当中。
下面的乘质疑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现在的烦恼来源何处?”
大圆满回答:“来自无明。”
下面的乘又问:“无明来自何处?”
大圆满回答:“无明来自它的无明因,无明因的来源是无始的。”
下面的乘再问:“无明和智慧是分别的吧?”
大圆满回答:“如果无明当中没有智慧、智慧当中没有无明,犹如两个牛角般各异的话,那么众生的心流就会变成两个,并且修行变得无意义而永远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无明和智慧不可能是分别的。
“清静的自心当中是无碍的智慧,由于没有了悟到此而成为幻化无明。对此,用分别智慧了知境界并观修,因此显现为本性智慧。”
下面的乘反驳道:“这样的话就不是原始了,因为无明和智慧变为一体了;或者智慧成为了新生,因为了悟了才能从无明产生智慧,因此你们的自然智就不是原始了。”
大圆满回答:“无明引来的幻化烦恼不可能是智慧,如果你们认为还另有一个无明所引来的智慧的话,那就是现在的八识和五十九心以外的智慧了。如果你们如此认为的话,那就是幻景了而且不能称为里密,因为里密的道是自解烦恼而达到果,而你们是在夺道中了。
“如果你们认为无碍智是纯粹的、无明引来的幻景在智慧当中完全不存在的话,那么景象永远不可能存在,犹如兔子角一般的不存在。如果你们认为幻景虽然在无碍智上不存在但是产生也无妨的话,那就是说在无碍智上不存在的兔子角也可以存在了。
“如果虽然不在无碍智当中但仍然产生景象的话,清静因的如来也将会产生幻景而变为不清静、非解脱的一切法将永远是幻景不能够净化、而且佛陀讲授的一切法都变得毫无意义。”
就这样,原始并不是纯粹的见和学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幻化了。
有的乘认为一切轮回与涅盘法在法性的本质当中任运,并且分为法性任运和法任运两种。他们认为的法性任运,是指一切轮回涅槃诸法无造作地任运在法性无二自明精华之上,并有有漏、无漏、绝对无漏三种。他们肯定本性是物体的来源,认为是无漏的;否定物体是本性的来源,认为是有漏的;肯定本性是物体来源的绝对性,认为是绝对无漏的;否定物体是本性来源的绝对性,认为是有漏的。
他们认为的法任运是指,一切法不仅在法性上自然任运,而且也在物体上任运。可是大圆满认为,对石头这样的物体来说一切法任运有点过了。
大圆满说道:“法在法性无二本质精华上面任运,你们的见是这样的吗?你们所认为的法性和法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那么就像法是实有物体一般,法性也将变为物体;如果是完全分别的二,那么就不是任运了;如果是分别的二但同时可以任运的话,那木头也可以变为马了。”
大圆满接着说道:“如果在柱子上面一切法任运的话,那么柱子存在与否?如果存在,那么就变为了非法性,因此它的遍计实有了;如果自己不存在,那么任运的因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好像兔子角不存在,又怎么可能谈及它的颜色和形状呢?
大圆满再破除他们的法性和法的本质与力量具足而无融合的见。
他们说:“各法特征无融合、显现各种现象,而且在本性当中这一切具足。就好比人、马、鸟同时漂在一条河上,并没有融合而且分别存在着颜色、形象,可是他们就在一条河里。”
大圆满反驳道:“一个瓶子的明分 有没有在它的空分 上呢?如果法的明分上具备空分,那就不是无融合而且明空变为一体了。如果法的明分上不具备空分,那就不是具足的了。如果不具足的话,那在一个法上就不能叫明空无二了。
他们说:“对法性来说,本质与力量是具足而无融合;对法来说,本质与力量也是具足而无融合。”
大圆满反驳道:“照你们这么说,南边的山具足北边的山吗?如果具足,那么就不是无融合了;如果不具足,那么就不存在完全具足了。”
大圆满再破除他们的明空无二的见。
他们说:“明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明;明就是空,空就是明;明空同时是无二的。”
大圆满反驳道:“如果明空不二,那么现象世界毁坏的时候,外器坏于七火一水、内情生老病死,这一切灭的时候空也不就毁了吗、而且法性也讲变为物体了。或者犹如法性不灭一般,现象也讲变为永恒了。”
接着,大圆满破除他们的一切现象是自然智慧 力量的显现的见,说道:“你们所谓的这些现象是依缘还是不依缘而产生的?如果现象是依缘产生的,那么就不是由自然智慧直接产生的了。如果现象是不依缘产生的,那么轮回既可以变为实有也可以变为不实有 ,甚至清静因的如来也会变为轮回了 。”
智慧有真实智与普遍智,他们认为他们所谓的智慧是真实智。最后,大圆满为破除他们的这个见,说道:“如果你们的智慧是真实智,那它就变成是实有的;或者一切众生都在见道中了,因为这一切现象是真实智慧了;或者一切现象在佛地也变为真实存在、并变成遍计了。”
大圆满接着问:“你们认为这一切情器、本尊、空行、坛城是自然的还是真实的?”
他们回答:“是自然的。我们的色蕴真实显为息相本尊堪坚噶布和愤怒本尊司坚巴哇。”
大圆满说:“一个外道认为在泥巴还没有被雕塑出来之前就存在着明显的泥瓶子,你们能说这是正确吗?”
他们回答:“当然不正确。”
大圆满说:“那你们所说的堪坚噶布本尊不是就类似吗?”
他们回答:“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就显现堪坚噶布本尊。”
大圆满说:“那个外道也认为他们在做泥瓶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泥瓶子。如果是造完以后才显现泥瓶子的话,那就不要说泥巴就是泥瓶子。你们也是在观修的时候才显现本尊,因此也不要把色蕴说成是真实的堪坚噶布本尊。
“因此原始任运本性都不能称为纯粹,仅以命名则无妨。
“现在我们讲述我们的见的源泉是怎样的。我们的见是既非肯定亦非否定的本性,它不受任何外在对境相的障碍,因此不需要像独觉和中观乘的本初那样去掉任何东西;同时它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不需要像里密和外密那样需要获取什么;它是非真实存在的,因此不需要像人天乘那样去执着什么。
“它无因自然无缘无实有,无生自然;
“它无对境自明,自明光明自然;
“它本性无漏无坠断常二见,无二自然;
“它无夺取造作无执着腐蚀,大乐自然;
“它法性原始本质自然任运,无从他生结果自然;
“它无生光明的力量如无际晴空的太阳,无碍自然;
“它住于一切内容命名开始之前,大原始自然。
“就这样,它具备七自然本性,乃雍仲精华 孕育、 非权威如来所造、非智慧众生能改、非掉入轮回涅槃、非生、非掉入断常二见,是诸明如实尊。
“对于一切众生它无始以来存在,由于存在无了知而成为无明,犹如没有找到眼医的白内障患者由于缘而成为了瞎子。就这样,自然无生被意识观察的时候成为因缘;无分别本质被分别意识观察时产生概念并逐步加强、与无明他显意识观察相应时,当下产生即时缘 ;无实有色本是智慧的本质,被五官幻景意识缠缚成为增上缘 ;外相本是无尽,被幻景意识的对境摄入观察成为境缘。
“暂时的四缘幻化产生了轮回。心性的本质是非因缘而生、非任何物,然而在众生无了知的当下就产生了无明,无明将这一切‘无’视为‘有’而产生四缘。就这样,心的如实本性变为阿赖耶识、成为轮回的因缘,进而产生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的状况就是能取、所取不一致,犹如把一条绳子看成蛇一般,其结果是烦恼和远离快乐。于是,众生行愤怒、执着等五毒。就这样,为了把这些幻觉自然夺取、为了了悟本质而讲述的方法和幻化的过程,也将变为方便的教法。”
大圆满说:“幻化是本性的精华,因为心自然无生、犹如天空。如果你们认为心自然无生不成立,那自然心就变为了有生灭、就不是心性了,或者一切意识变为了断见、并且了悟自然心性也不能超脱于身。
“幻化是清静的心性,因为心性的力量在于无碍、犹如天空中展现的日月星辰。如果你们不认为如此,那么心之流就断掉了,因为力量发生了障碍,所以对于现在展现的一切现象来说你们的观点无法成立。
大圆满说:“幻化是如实法性,幻化在心性当中融解,犹如云在空中消散一般。”
其他乘说:“意识在本性当中融解,可是幻化不是法性也无妨。”
大圆满说:“那你们不是在说,云虽然在空中消散却依然能够障碍日月星辰吗?没有不纳入意识的幻化,犹如没有不纳入无常的实有。
“以上就是自然无生、无碍力量、意识在本性中融解的三种因。”
大圆满说:“前面所讲的四缘是遍计,因为意识把‘无’视为了‘有’,犹如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一般。如果你们不承认这个,那么你们的对境就变成实有的和永恒不灭的了。”
其他乘说:“即使我们把‘无’视为‘有’,但是四缘不是遍计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圆满说:“照你们的说法,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也不是幻象了。”
其他成乘问:“你们所谓的本初法身非缘非因生、本质无任何存在,是否是一个意识的对境?如果不是意识的对境,那么是谁发现它的无任何存在呢,或者它就是非存在了。如果是意识的对境,那么是第六意识心当下的对境、还是五官意识的对境?如果是第六意识心刹那间的对境,它的当下自身本质无存在;如果是五官意识对境,它也是无一存在。因此,它只有作为微细而深刻的境界时才是存在的对境,可这时候它既非一元又非多元存在,所以你所说的只是一个暂时命名而已,并不存在一个原始法性。”
大圆满回应:“我们是大圆满,大圆满犹如标准的大象形体,盲人无法了解到它的整体。注重观察外景的直接幻化颠倒意识对原始本性仅以名相来理解,是不正确的。
“大圆满没有任何夺取执着意识观察,由于人天乘非正确而执着,所以不能够观察了解到它;
“由于无障碍不夺的原因,唯识和中观用意识来定义存在,所以无法了解到它;
“由于无利益帮助和无存在的原因,唯识和两个外密、两个里密用意识来决定存在的正确性,所以也无法了解到它。
“就这样,正确的了悟无始以来无怀疑,自然法身的力量遍及,因此如实无造作性自然住于一切轮回涅盘、并且本质不落于轮回而且智慧自然遍及而非实有,除却纯粹自然没有任何无法与它比拟。无始以来一切法分别无混淆地住于它,对此用圆满来命名。
“如果还仍然认为它是真智慧、是一切法的本质、是分别无混淆唯一圆满,那说明你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到大圆满。”
2. 戒
本质无始以来无所戒、无碍任运、无戒律意识概念。住于纯粹自然本质戒,无始以来无戒而守戒。
3. 观修
法性无造作,心性亦如是无造作,无从他求自然住。意识不执着中间所产生的障碍、感受及任何自身经验征兆,要知这些仅是教法方便、心性明显。
4. 道
道自然任运无他求,犹如檀木一样一切功德由自身,经验感受无始圆满仅命名为道。
5. 行
无偏颇遍及,任何行无夺取,此大遍及是普贤如来行。
6. 果
达到无二雍仲明点地,对于所化众生来说达到一切至顶。
7. 与其他乘的差别
大圆满与其他乘有五个方面的差别。
一,见的差别:原始任运如是,此三法其他乘没有。
二,行的差别:普遍慈悲非夺取,其他乘所没有。
三,果的差别:其他乘没有了知到任运无造作。大圆满的果无二雍仲明点地、自身任运圆满,是其他乘所没有。
四,禅定力量的差别:无始圆满任运是其他乘所没有。
五,因的差别:自然无生力量无碍,本质意识自解,这是其他乘所没有的。
就这样,大圆满了悟心性如是本质。此外,见、修、果无须它处找寻,无始以来无分别具足,不需如其他乘向它处造作求结果。此法无边中二取、无始大遍及。
其他乘提问:“如果你的乘无任何取,就变成了外道。”
大圆满答:“大圆满里外无二,所以智慧无碍,不象外道只了解到无取空而没有了解智慧无碍、里外无二。
“此见在于任运,因为善恶无二;
“此见是离于对境,因为二取无分别;
“此法是非造作心,因此是夺取无分别;
“此法是原始本质,非任何存在而显现一切,犹如空中显现四大一般。”
其他乘对如此的至顶大圆满开始反驳。
•与唯识乘的辩论
首先唯识乘说道:“心中聚有一切法,任何它处不存在不属于心的对境;一切现象是意识处的景象,此意识是无因果的实有、认知现象的无二明识。除此以外,难道还有更高明的见吗?”
大圆满回答:“你们把一切里外造作聚于心中,并且把所聚的意识视为实有;你把心的本质作为实有,这只是你的幻觉,犹如把稻草人当作真人一般、或把海市蜃景的水当作真的水一般。
“我们所谓的心性是无碍、非任何存在的状况,原始清静光明,离一切观察,非任何存在而显现一切。因此我们所谓的心性正确而无幻觉,住于明空而非掉入明空边缘,犹如知道瓶子是瓶子一般。”
•与中观乘的辩论
中观问:“一切法都在胜义与世俗当中。在胜义中,心与外在各种现象如果不加以观察的话就显得比较可爱,它们是经不起观察的。在本性当中,里外一切现象原始清静、远离因果,从无生到无碍对境与心两者无实有,自然空性无相,息灭一切相犹如住于天空一般无法言语。除此以外,难道还有更高的法性吗?”
大圆满回答:“你们认为本性犹如天空并且在见中分胜义与世俗,这是一个分别的概念。天空平等容纳一切,但是你们的见非平等而狭窄,因此不仅你们的比喻有问题而且你们的内容也产生了问题。
“我们不分别胜义世俗,因此没有相对和大小分别;你们在世俗中分别对境与意识,而我们在世俗中也没有对境与意识的分别;你们无论如何都要认为存在二谛,而我们没有二谛的分别。”
中观又说:“我们的不共胜义的空性当中也没有二谛的分别。”
大圆满说:“这样的话,你们的空性是掉入空边的空性,或者是掉入外道的空性,因为没有自明的智慧。如果你们认为有自明智慧的话,那你们就不是中观而是唯识了。”
•与事部的辩论
事部说:“正确意识在观察各种现象的法的时候,消除了如实的意识而住于无相。虽然意识和现象无二,可是我们分为智慧本尊和誓言本尊,由主客的方式祈祷成就结果,并且直到成就结果为止都会按正法修行。除此以外,难道还有更高的见解吗?”
大圆满说:“你们认为的无二是非无二,因为当中存在着了知和被了知,犹如两个牛角一般地分别。你们分为两个本尊并且把他们看成主客。你们的果不是大本性因为是依他的。你们在胜义和世俗当中交替修行并且从它处求结果,就犹如不具因缘就不生结果一般。我们不分别,原始本性平等任运大遍及,犹如天空般遍及容纳,犹如雍仲无生灭,犹如檀木任运功德,无始远离像你们这样的造作意识。”
事部又说:“一切法住于平等大本性,如果了知无二时产生任何对境的景象和任何意识,无非是本尊坛城手印。如此,原始以来二资粮圆满,本初清静自然,方便的力量展现了相与手印,犹如太阳与太阳光、水与水中月、镜与镜中像、彩虹与幻景一般无分离。如是了悟的时候,行为无夺取、达到完全平等。除了这样无动摇无碍的行为,不可能有任何更高的见行了!”
这时大圆满说道:“你们的见行虽然是本性清静、自然无对境,可是还有对现象的认知概念,因此你们的自然清静无对境也就变为不清静和有对境了,犹如学狮子吼的驴不可能变成狮子一般,甚至于要变为犹如兔子角一般的断空了。你们观察真实现象时还有把它们看成实有的缺点,因为你们承认有空和相两者,犹如太阳被乌云遮蔽一般。你们还有造作的缺点,因为你们的行为是必须要执行的。就这样,你们的见行都存在着造作。
而我们住于无造作的雍仲,一切法的自然无始以来住于如是本性精华,此精华叫做无始远离造作的大明点。因为一切行为不拒也不取、不刻意造作任何,所以我们的见是非造作的如是本性精华,一切行为归于自然。我们的见是大普及明点,遍及一切远离概念,犹如芥菜籽被油遍及一般。我们把一切视为自然,因为为胜。”
•与无上瑜伽部的辩论
无上瑜伽部说:“我们的见是本性完全清静界。在非如是当中,智慧力量的各种显现为坛城。这些无生因里产生无碍结果、景象自显。就这样,对这些非造作非分别意识,一切功德无始任运自来,因果住于无始不二自性当中。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见了!”
大圆满答:“你们看起来无造作,但其实还有造作,因为还有因清静界和果智慧坛城景象。就这样,有了行动就必然有行动者,因此必然会存在造作。你们的禅定不是圆满的任运无造作,因此存在着分别相的造作、颜色和数目的造作、父母因果的造作、始终对境的造作、分别特质的造作、对本尊供养的造作。
“因为你们无了悟如是自性非存在计数、无了悟非一非多的禅定,所以你们用数目来规定、并且在无造作的法性中动摇。虽然是无分别观察意识,但是你们还会用特征去认知,比如将本尊与空行、主与客、肤色与手印等视为分别的实相。你们虽然没有像瑜伽部那样,可是还有坛城和做坛城,因此没有离开造作心、没有融入无造作界中,跟至顶大圆满的内容还有差别。你们所谓的无造作是具有造作的,因为你们具有因缘六造作、和遍计。为什么说遍计?因为虽然自然本性无实有,可是你们还视为各种实相。”
就这样,任何一个乘都没有达到大圆满的境界。
大圆满接着说:“由于没有了悟到如是本性,各自从自身的角度形成分别的观点,对此再用意识加以执着,因此叫做幻化。
“中观乘的修行是,用造作的方式把本来的不清静变为清静、把烦恼视为应被祛除的而智慧是祛除者,直到达到结果为止都会这样来修行。并且用次第来修道般若和地等,有着各种的造作。因此你们的这些修法是幻化无明,犹如总是跟一个恶人在讨论一般,放着正确的方法不用而去造作无用的。如果你们不承认这些,难道你们不就是用夺取的方法来达到如实本性吗?”
中观说:“夺取仅是世俗的方法而已。”
大圆满说:“这样的话,你们的如实本性就变为两个,二谛同时变为相同的了。”
中观说:“世俗不在如实本性上。”
大圆满说:“你们把本来没有的作为要祛除的,那么祛除者、四谛还有修道都有什么意义呢?”
中观说:“世俗仅是命名而已,是非实有的。”
大圆满说:“你们用非实有的修行怎能达到如实本性?因为它们二者是对立的,犹如炙热的火里不可能存在寒冷一般。”
大圆满又说:“事部也没能在无造作的心性中安住。为了到达平等本性,你们认为需要平等本性行 ,你们所认为的如实本性清静变成分别了意识,因为要同时具备见行,犹如魔术师和魔术一般。”
事部说:“虽然需要具备见行,可是不是分别意识也无妨。”
大圆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同时存在魔术和魔术师,但是没有魔术显现也无妨?”
事部:“如果存在魔术和魔术师,怎会不显现魔术呢?”
大圆满说:“这样的见行具备,怎能不变为分别意识呢?”
大圆满说:“无上瑜伽也没能在如是心性当中如此安住。为了熟悉清静平等本性,你们对如实本性在如此无忘中安住,所谓的平等本性变为了偏见。因为对如实本性还需要跟随着一个如此意识,所以就变成了分别的两者。”
观察量的辩论。
其他乘说道:“虽然没有如是安住,可是我们在根本的见上跟你们没有什么差别。”
大圆满说:“非也非也!中观的见是,在胜义的方式是正确、在世俗的方式是不正确的;瑜伽的见是,智慧空性是胜义、方便力量是世俗;无上瑜伽的见是,清静界是空,智慧坛城是相。这样的见变为分别的空性、变为分别的空相、变为分别的意识,因此掉入空相二边。”
这些是大圆满从高处往下看时发现的缺点。
大圆满的无造作心性是:诸法既是也非任何是 ,无任何依靠,遍及一切而没有中心。因此一切其他乘各自犯有造作的疾病而成为幻象。大圆满仅在如是本性中安住,因此命名为一切乘的至顶。
结语
这之前按经典的次第无差错地讲述了经部宝珠的涵义,结尾再以简单的方式讲述以下。
如来讲授正确心性、宣扬殊胜的因果业报法,因此叫如来王。如果问他是谁,就是白光佛辛拉俄嘎。他讲授了归纳为九种的不可思议的乘。一般来说,乘是无数的,数是无边的。他不可思议地讲述因果两乘、里外密三乘,因果大小两乘分为四,还有至顶一乘。从少在此分为九,从多在此纳入九;从下往上讲,一乘比一乘更为殊胜;从上往下讲,分辨它们的特征和缺陷。就这样,以一切乘的区分方式把雍仲佛法的精华在此讲述完毕。
此法是用什么方式讲授的呢?是用表示意的方式。是给谁讲的呢?是给化身佛辛饶如来。为什么要讲授?在南瞻部洲密法转轮地,白光佛辛拉俄嘎如来为了大小乘雍仲胜法的昌盛,为了法幢不落永远矗立,为了不同的众生得到净化解脱,而在此讲授九乘。
白光佛的十二段法在此已讲授完毕。化身佛辛饶如来在拉日蒋托山王顶给拉、本、刚三尊者等诸弟子讲授显密经典释量之王,要无差错地谨记,愿佛法昌盛!显密经典次第乘的释义化为九种镜子,已讲述完毕。
译师白若杂纳从象雄语译。后来,在桑耶也罢地被当时上西藏的三个卞叠 找到,并被隆敦俄巴大师得到。
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