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水月
今天讲第六位传承如来——把窿如来
第六位如来是白光佛的化身,为了引导三界有情众生达法性大乐的境界,化为把窿如来。把窿如来意受到了大悲赤心郎丹如来的自觉自现、不二的加持。把窿如来感受到一切外相,一切内相,一切显现,如水与水中月亮般的了悟。
我们前几讲从本初的等待,慈悲的出发、思议直指不可思、到见心、拥抱。
我们把这些串起来后,我们知道本初是什么。本初就是无造作的,没有刻意最原始的。慈悲的出发就是无造作里面的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慈悲地出发,它是一种能量。讲到这样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误解。这个能量是来自本初吗?这个能量是不是从本初里来的?本初是因,慈悲的这种能量是结果,是这种依赖关系吗?我们就会去这么思维。
因此我们又讲到见心,我们不要按平常的逻辑方式,认为任何存在都是由于某一种东西而来的,必须依赖于某种东西而产生。这就是我们相对外在世界里面的物体存在之间的关系,就因此这叫相对关系。相对关系是不确定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依赖性的。某种元素在变化,它也会随之变化。就因此在这里我们一直以来讲授的是一种绝对的,原始的,唯一的。
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见心,要去见它,我们不需要去别的地方去寻找,而是此时此刻,任何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见它。见谁呢?就是见这个起动的心,起动的这个思维,正在琢磨的这个意识,连续不断的这个妄念。我们要去见它,我们要去会它,这个时候去见心,去会这个意识,我们才知道它是依赖于某一种而产生的。我们去见它的时候,能看见它的依赖处吗?
见心的意识就是这样,我们要去除这种疑惑,依赖于这里面的因缘关系。我们才能知道,意识这个思维起动的时候,它不需要去依赖于任何,它会自然起动。我们又会想,那它的起动不就是跟前面我们的意识,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吗?那不就是指某一个业力或者思维吗?我们还是在妄念当中,我们这么思索下去,就是在妄念追妄念,永远没有尽头,妄念生妄念,妄念再生妄念……我们处在什么状态里?迂腐之见!我们不是见心,是我们迂腐之见,只是见了妄念,一连串的妄念。
因此我们不要再用推理性的思维去推理它了,而是直接去会它,会这个起动的意识思维,这就是见心的方式。可是这个方式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去用,不断地去感悟。这样我们才能熟悉这个非常陌生而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意念间隙,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慢慢地体会什么叫直接地会这个心。
有时候佛教也把它称之为观照或者反照,用我们的意识去照见它,反过来照它,而不是说去看它的元素和因缘。这样的时候我们才真的跟心会面了,跟心见面了。这时候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毫不犹豫地直接跟它会面,观照当下发生的状态,不需要任何掩盖的去加以说明。这里面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和逻辑关系,它就是你最亲身的体会——最纯朴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一个体会。就好比你穿一个粗糙或者柔软的衣服,让你说一下感受时,我们一般习惯性的想法是什么呢?我们会说:“挺软的挺舒服的。”这就是身体上直接的体会,棉的衣服柔软舒服,粗糙的衣服肯定会说:“这个挺剌人的。”这就是直接的体会。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于说到别的地方去,我们觉得只是说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老觉得不够,就因此粗糙的衣服或是柔软的衣服,我们用其他的方式再加以描述:“虽然是这样,可是它有很多好处,甚至可以对皮肤有很好的帮助。”等等。我们会加很多附加的说明,我们总是试着去加上各种各样的增值认识,觉得只是简单直接的表达和认识是不够的,惯于复杂的我们对于直接讲授最简单最直接的教法,反而觉得很难适应。我们总是对特别简单的一个事情,惯于用很多语言来描述,来展现给大家。
如来在不同层面的教法给予我们的指示是什么呢?思议直指你的不可思议。用很多四面八方的思议,各种手势来给你比划这个月亮。但我直接这么指向月亮有可能有些人觉得太没意思。我必须在说那个月亮的同时再做几种手势来代表,这样大家才会觉得很有力量。可是这样反而把指出月亮的方式复杂化了。我们不看月亮却总是琢磨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它是代表什么内容呢?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等等。
因此要让大家知道,各种思议是为了让我们准确能认识这个不可思议的心。看见它、感受它、去亲身体会它。只要你去做,只要你去见它的时候,它展现出来的就是空无一物。在西藏练习见心的人通常会把它比喻成风:“觉得好像飘了风似的,刚准备看它就没有了,刚准备看就没有了。”我觉得他们最起码能表述最真实的那种状态,跟汉地的弟子问的时候就很难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老琢磨着怎么描述它更好,更有诗意和内涵。这样就完了,就很困难。我们习惯性的思维,就是老想着装饰点什么好?我们其实就是在用各种方式直指那个没有装饰的东西,可是我们还是想装饰它。又有可能对我们来说,是需要更多丰富的思议理论来说明那个最简单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一直不断地在说?其实说的都是类似的东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说明,为的就是断除那种疑虑。如果不断除疑虑,去看这个心的时候,我们老是在看这个心的来源。我们不去看思维逻辑的下意识,而是理所当然的找它的来源认为它就是来自于业力,我们会这么去想。当我们真的去见它的时候,我们反而不确定;真的看到它最纯朴一面的时候,反而觉得不太适应。难怪我们很容易就陷进炒作里,本真的东西过于纯朴,而被炒作过的某种东西是最能陷进去,最能被接受的状态。难怪我们最喜欢包装很好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念里面,我们必须用很多的思议去突破它,很多的思议去直指它。
后面我们又讲到拥抱。拥抱什么呢?就是拥抱我们一直想除掉的,躲避的,非常不看好的,影响力很大的,对我们不断产生刺激和影响的这个情绪思维。我们尽一切办法去消除它。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在外在里消除我们的人事障碍,想尽一切办法在内在里消除我们的情绪障碍。我们认为念诵某一种真言,可以去除它,可以把障碍去除掉。当然了,念诵真言可以去除一些外在的障碍和内在的情绪障碍。应该也不能叫去除,而是我经常所说的软化,使我们的情绪没有那么激烈,开始软化。
真正的消除外在障碍,指的是从我们内在的软化到外在的转变,两者互相一起训练。外在对我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要产生的话,必须需要有内在的力量。能给自己留下元气,我们就可以自己把大事化小。如果我们的元气被外在的障碍征服了,元气不够的话,元气不够指的是什么呢?内在的情绪反应非常的强大,已经强大到被外在的障碍完全占据的时候。那时候就会小事变大,不会是大事化小。很小的事情会变得很大,然后我们的障碍会联绵不断,问题也会联绵不断,接二连三的引发出来。
因此我们经常要去学会拥抱情绪,拥抱思维,让它自我化解,让它自我回归。就像上节课讲的一样,如同太阳的光芒回归太阳一样,波浪回归大海一样,我们要拥抱。拥抱还是见心,还是要看它,看着它当下融化,看着它像风一般的飘走,看着它像云一样散开,看着它感受当下的蓝天,看着它住于当下的无痕迹状态。
我们真的感悟到它,千千万万的意识思维里感受到它的本质带有的空无一物——空是本空,无一物是本净,没有任何痕迹就是本净,本来就是如此。因此拥抱和见心这样的状态其实就是让我们试着直接的去感受它,而不是把它复杂化。
在今天的讲法里面,讲到把窿如来的感悟。感悟到什么?受到什么样的加持?是自觉自现,它是一种不二的境界。
这见心的意识与所见的意识,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吗?不是。因此他说自觉,自己感觉自己。而不是象我们所说的,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脸一样,认为必须有一个我在感觉另一个相,我和相是分开的。这是不对的。
大圆满的这种智慧法脉里面,他说自然智就是自觉的。意识情绪思维是空无一物的,那我们可以试着反过来去看看这个发现者,无非也就是空无一物,我们看着这个被发现的意识的时候,也是空无一物,展现都是类似的状态。
因此他说这种叫自然智,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只是我们俱生无明,起动妄念,随业力的支配,不断地流转轮回,没有看到它的原始状态——本空本净的状态。没有感受到它,我们甚至在稍许地去试着通过这些教法,用慧眼去感受它的时候,我们又嫌它太过朴素,嫌它过于简单。我们不敢相信,嫌它太纯朴,更不用说住在它的状态当中了。我们几乎没有去体会过它,因为我们没有在乎过它的状态,我们也不知道应该会有这么个特别的状态。因此我们的本空本净的空和我们期待的状态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修行变成了那样的一种期待状态,当我们看见了这种本质的时候,我们还是启动了另外一个期待。我们没有看到那个思量没有看到那个不可思议,思量反而启动了另外一个思量,思议反而又启动着另外一个思议。
其实它展现的是不动。它本质的本体展现是不动摇的:原始的纯净,无一物的状态。可是我们见心见它,见心见性的时候,我们仍然启动的还是思量,还是思,还是思,还是思……就因此我们说轮回过于强大,我们还是受业力支配,我们不肯待在原始本真的不动摇状态当中,我们还是宁愿动摇,宁愿启动轮回业力……
因此讲到把窿如来,对我们的展现叫自觉,这种自觉的空带有什么样的一种分呢?叫明分。明分可以朗照一切外相,为什么我们还会能听,能见,能受?因为我们具有本性光明,本性光明的一面叫明分,也就是我们的空的能量。它不是绝对的空,它不是断空,它是有作用的空。因此如来可以去普渡众生,他可以去讲法,他可以去跟人接触,而不是成佛了最后变成了绝对的空。听不到,看不见,没有明分的空那叫成佛吗?那是很高的境界吗?当然不是。
高的境界就是保持在空的一分,同时也展现明分的一面。他们展现的一切,知道一切的展现就是明分能量的展现。明分,空分,空的一分和明的一分。明的分就是明的一面。确切来说大圆满教法里面叫分,可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因此叫面也可以,可是说到面的时候它会有语言上的束缚。对于面,我们会有前面和后面的概念,可是他们是一样的,因此叫分,明分。
这时我们才可以真的体会到,水与水中的月亮般的那种感悟。水中的月亮是什么?我们用在心上,明分的光明能量用在眼睛上,就是能看见色相——用耳能听、用鼻能闻、用舌能尝、用在身上能触。可是它并不执著于这些实有,因为我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当时的缘起聚合而行成的,我执著于那个状态的话,等于是我把这些情绪又储存起来了。因此在面对这个状态的时候,应该犹如风过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一样。
我们一旦反应,思维和情绪就会跑出来,可是我们不执著于它的时候,它就能过去,如风过疏竹,雁过寒潭一般地让一切过去,而不留下任何的痕迹。为什么它能过去?因为这个情绪,产生的反应与思维,也是本性的能量,光明的能量。它是一种动力,它也是一种能量,在本质上我们根本就把它分不开,就好比像水里面的月亮一样,我们能看得见,可是你能把水和水中的月亮分开吗?分不开。
那你可以在这里面做文章吗?那肯定可以,在每一次月亮的变化中,你都可以给它谱写很多文章,对着它做很多的定义,然后起动爱憎取舍,然后我们开始对着它哭,对着它笑,对着它伤心痛苦,做这样的文章。但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抓一下这个水中的月亮,这个月亮其实就是水,它只是水的镜面,它这种镜的作用和能量的用处,使它外在展现了月亮,随缘朗照在这个镜面上而已。为什么叫随缘朗照?它并不指定说我专门映照月亮,随缘朗照空中的任何显现,空中的任何影子都可以照在那个镜面上。如此一般任何万有的存在,上至佛陀,下至渺小的蚁虫都可以展现在它的上面。
因此能展现,能照射,能把客观万有射取到明分上面,这就是它的能量。要不要给它做文章,那就是我们的事了。是住在原始的能量状态里,还是非要做文章不可,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要接受长期的训练,任何意识情绪烦恼,都可以回归本性。因为它是本性的能量,也是佛性能量的展现。好比我们抓不到水中的月亮一般,我们抓不到任何情绪,抓不到这个念。其实这个念和情绪思维,是跟佛性无二的,只是我们在后面给它做了很多文章,起动了妄念,追随了业力,被业力不断地推动、安排、左右着我们。
因此这种心性的状态,是我们需要长期训练的。在一点点的努力中某一天才能感悟到。如果我们没听到这样的教法,我们永远不能感悟。听到了就会受到影响,有一天绝对能体会到!每一个人,明心见性的人都是一样,并不会刚开始“咯噔”一下马上就顿悟了。那种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的可能性。然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一点点去了解,一点点去探索这个陌生的领域。试着去做、试着去了解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从坐修变成自然修,最后从自然修变成自在修!
原来我们讲过,坐修就是每天要求自己做一坐或是两坐,试着去做,去实现它。试着让自己住在任何意识思维、心念起动之后的无影无踪的状态中。起动我去看它时,无影无踪的当下;去见它时,像风一般吹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空无一物的状态当中。我每一次见它的时候,它展现了没有任何痕迹的蓝天当中的状态。这是一种比喻。
你只是住在当下里,不做任何其他意念起动的状态下,维持一点点,再维持一点点……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真的找到了那个根,而不仅仅是在静坐,不仅仅是止坐,不仅仅是阻止任何意念产生的坐——不是抗拒不是对立,而是在一切光明普照中,在一切的大慈大悲中。这时我们才会真的体会到,所谓的这个空分和明分是无二的、融合的。在这里面没有看不到,或者是分开这个是空的一面或是明净的一面。它就是一个原始的状态,不动摇不随境而分别的。分别了那就是我们对境的分别意识启动后,业力起动以后,才会随境而分别的。在它的本身的原始状态里面,是不会随境而分别的,它是不动摇的,它是无声的,它没有生过任何意识思维。因此说它是真性、绝对的真理,它不依赖于任何。因此说它的能量里面,光明的能量里面可以展现万有。这些万有并不是它生出来的,他们没有互相的依赖关系。因此它的这种能量、能展现的能量叫本然,本来如此。这种能量是他原始本有的,它就是佛性,是每一个众生都具备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们开始这种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熟悉也是非常重要的。按西藏的传统方式来说,这么深奥的教法,不具备极为有资质容器的弟子是不会传授的,并且只能是一对一的口传方式进行传授。上师不会对着大众讲授这些教法,因为这里面会产生很多误区。我们会感悟不到那个真实的本质,最后变得认为因果是不需要考虑的,或者什么善恶都是假的等等。我们只会片面的,以自己兴趣爱好和希望的方式来找出种种借口,然后按这个方式去走,去寻求心灵上的抚慰。
上师为什么不讲呢?并不是说这就是我的产权,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上师有这个专利,他是生怕我们对这个教法有误解,有错误的理解。心的本然就是一个抽象的,它是空的,可又不是绝对的空,它明亮的一面可以展现一切万有。它只是展现万有,而不执着,由于这种不执着,一切万有的展现是那么自然。
在慢慢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坐、二坐、三坐、的持续下去。这样要求自己的时候,这样一点点去做的时候,我们在过程当中,会自然、自在地娴熟起来。娴熟到最后我们可以达到自然修、自在修。不用再去刻意修练。任何意识思维、情绪业力起动的时候,它们都会回归大海,它们都会回归空明的本性中,然后我们会变得可爱、大度、自然、柔软而不僵硬。跟这样的人接触,每个人都会感觉很温暖,没有对立,没有刺,我们不用担忧。
可是我们总认为如果我们不思索我会怎么样呢?我不防着会被别人骗了,或者我不琢磨别人,会亏损的……防不胜防!都是聪明人,防不胜防!——自在才是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精神上获得成功,你在任何领域里都会成功。防守不是唯一的方法。
有哪位成功者能把自己的历史和他的这些理论延续到几千年以后?因此这足以证明佛陀和先驱们的成功!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影响、自己的作用、自己的才智、影响着在世的周边每一个人,不仅仅如此还再继续影响着历代几百年、几千年的人类。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还仍然在继续探索,一点点去研究、了解他们所传下的教法。不管经过多少曲折,多少风雨,他们还是仍然继续在影响着我们。不是他坚强,不是他伟大,不是他有力,而是他柔软、柔和。
今天简单的给大家做这样的讲法。祝大家扎西、扎西。
以下是上师带领上课的弟子打坐:
我们要见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稍微打坐一下。好,这时大家坐姿要正确。大家都坐好了,大家看这(上师手里拿了一个静物)问:“这是什么?”……然后我们往回看,心里想这是什么呢?…….看这个思维的心…….
“不要看这”(上师指的是他手里拿的静物)“这只是一个引导,真正看这是什么呢?这个当下的意识。我们一下子去看它的时候,然后琢磨的那个思维……”
往回看,往回看那个思维,我们眼睛能看见这个物、相。这个物是通过眼睛看见的,可是那个思维我们通过眼、耳、鼻、舌是看不见的。
因此我们 意要看意,心要看心……
“看见那个心了吗?看见了吗?……”
刚才我们课上讲的,我们看那个心的当下,没有痕迹的蓝天当中安住,无一物的本空当中安住……(这时上师在带领弟子进行打坐)……
任何再次起动的意念,我们要知道这个意念就是刚才那个空的能量,本空本净的能量。就因此我们再次去看它的时候,也是同样如此,它展现的无非就是本空本净的当下。出来一百个念头,我们以一百次的这个方式去观照它。以心照心,感悟不二之见!无二之见,自觉知,这样的时候起动任何意识,都可以回归那个本然,回归本空本净……
经常我们的气往上顶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就练习发出
“嗡” “嗡 ” “嗡 ” 让我们恢复比较平和的状态。
我们这样稍微练一下,(用唱音阶的方式)Do——Re——Mi——Do——
嗡——嗡——嗡——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