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象雄文明链
今天我们讲大圆满第九位如来:桑哇奴巴如来。
桑哇奴巴如来也是耳传的最后一位如来。桑哇奴巴如来的父亲是一位国王,名叫西瓦登,母亲名叫阿喜曾。他出生的时候具备各种相好,内在平静详和,展现略微的愤怒相,具备一切九乘的教法,秘密达有不忘总持。他在齐美祖培如来那里,意受到了不可思议之本性教法的加持。之后他将这些教法传授于天、龙、人三位菩萨。这一切传承、教言和本性称之为妙力的传承。
教言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就是普贤王如来一直延续到第九位如来的传承。教言是依据,如果没有依据,之后的来源、传承都会乱掉,不知道源头在哪里,它是怎么来的,就好比像一个人没有根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名字一样。教研教言不断以各种方式,各种角度、能量的妙力的传承延续下去。九位如来因为具备传承的延续,才可以感悟到相同的境界。
他们的这种体悟给我们展现了一切意识形态、思维的来源;一切理论、知识、意义的来源;一切思维根本乃至烦恼、逻辑、喜乐、痛苦的来源。它给我们做了一个交代,告诉我们在大圆满的传承里面,传授的是一种最原始根本的境界,让我们知道、了解情绪思维,以及一切造作思维的根源。这些起动的来源其实是一个纯净、深奥、美妙的状态。在这深奥、美妙的本界中,我们会产生轮回、烦恼,才可以觉悟,才可以与这些如来相应,才可以揭示迷或者悟的根源。迷也是从这里开始,从一步走错了开始轮回;悟也是从这里开始,是在这一步刚刚显现的时候就回归了本源。
因此,中阴的教法里会提到法性光芒,指的就是本初如来的这种境界,也就是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佛性。在我们的意识、五官这些定义理论回收的时候,五脏六腑也开始回归,开始化解。这样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意识和定义暂时也会回归。回归到什么地方呢?回归到本性和佛性中——刹那当中出现的原始、法性光芒,它以光芒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时候我们对教法略微熟悉的人,就会如同孩子投入母亲怀抱一样,我们可以毫无疑惑的跟它融合,投进母亲的怀抱。如果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话,法性光芒只会在一刹那间显现,然后还是和我们原来走错一步一样,继续我们原来不断积累起来的、厚厚的定义和认识。这个内在的心里活动又开始反映到外在,称之为中阴期间的意生身,也就是意念的身体。
这个意生身如果不仔细琢磨的话,它会觉得自己还没有死,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没有肉体的相,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太熟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继续展现多年以来乃至生生世世以来,不断给自己创造的意识心理活动。哪个比较强大,哪个就会占领主要地位来决定我们显现的世界,决定我们投胎的去处,决定我们在下一个投胎旅程中所具有的先天性。这个所谓的先天性,不是原来的本源,而是我们刚一出生带有的特点及性格。在中阴期间对业力的强弱,我们已经做过了一番竞争,取得了一些胜利,展现了一个景象:是恐怖的景象还是喜悦的景象?是执着的景象还是患得患失的景象?又或是愚痴的景象?愚痴的景象,就是对自己没有做过任何善恶和对错的分辨,在盲目当中过了一生,这就叫愚痴的景象。
因此我们投胎以后,这些景象又成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根本来源。这样就会出现非常不同的人格,他几乎不受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的影响,而独力吸取自身所喜爱、适应的理解方式来提取类似的信息,就好比屋里有画有音乐,有各种动植物和各种我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当大家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每一个人感兴趣的地方都不相同。
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要给刚满周岁的小孩抓周一样。在生活里面我们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习俗。没有想过其实这个习俗来自我们的文化,来自我们的信仰,来自我们祖辈的知识,和那个时期所具有的文化。在孩子没有形成任何概念、观点之前,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之前,让孩子来抓周,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能决定他的原始,决定他的先天的趋向,体现了他的先天元素。
因此这种不经意的习俗是来自我们的文化,不经意当中的这种习俗透露着:我们仍然被我们的文化所影响着。它超越了信仰,有没有信仰它都形成了一种习俗。因此我经常在想,这种意识形成的正念和信仰给予我们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有时候可能会刻意用信仰的方式去学习、训练,也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不去接受信仰。但是这个流传下来根深蒂固的习俗流是极为重要的,它决定着你的心态,决定着你遇到事物和问题时的反应。
有可能某一种习俗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事和问题是非常不幸而痛苦的。这个习俗告诉你:你是一个特别倒霉的人。我们就好像被原来的文化定了罪似的,觉得真的很倒霉很痛苦,这种痛苦也因此而更加深刻。以后我们会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时,把自己拿出来评判一番,判刑一次。这种文化不只是一代,是多少代以来慢慢对我们形成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了你的基础思维观点、感知世界的方式等等。
我们在这儿听法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有些地方听的懂,有些地方听不懂,但最起码可以给我们种下本性圆满的种子,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在不经意中品尝到这种状态。这些本性的妙力传承,给我们揭示着意念的本来面目与觉知。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感知,可是受到这样的延续性传承,让我们感觉很有来头。因为众生习惯于一种一二三四五的连续程序,佛法也就地取材做这样一个安排。
第二是耳传承。耳传承的来源有两大体系;一是齐美祖培如来,二是辛饶佛陀。今天我们先讲授的是齐美祖培如来的传承体系。
齐美祖培如来是耳传承与密法和大圆满法传承连接的主要如来。齐美祖培如来把这一切传受给新获得钦布。新获得钦布大师具备熟知九乘一切法的感悟。功钦顿珠去新获得钦布上师处请法。新获得钦布上师说:“因乘或者叫因法定义的这个教法,是讲究取舍的一个教法;密法二次第的这个教法推崇转化。”功钦顿珠认为这两种法都是事倍功半的教法,只有显密无二的大圆满教法才是真谛,才是究竟法。于是功钦顿珠请求上师说:“我就选择这个究竟法吧,希望您传授给我这个究竟法。”这时新获得钦布上师说到:“教法里面有些教法是知而放下的法;有些是知而备的法;还有是知而悟的法。这三种法你必须都要学会,为什么呢?众生各有不同,要求和理解的方式,层次不同,因此你要渡化众生,就必须要了解所有的法门,而不能仅选择一种,只选择最方便的、最好的。”上师说:“这定义的教法你要去了解、要知道,可是你可以放下;密法的这个二次第的教法你也要去了解知道,可是你可以把它识为幻化——如镜中的相,水中的月亮一般去看待;而真正的了悟,你可以在大圆满的无二境界当中去感悟。”
这两位上师的对话是非常意思的。新获得钦布上师给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解释了很多相对的世界和走入绝对的世界,以及怎样才能真的去除我们理解方式里面的迷惑。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定义,就无法产生更多的信念。我们会有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要去学佛呢?为什么要这么去看呢?为什么要忍辱、要宽容?为什么别人往你身上洒水,把你弄得一身湿的时候你还会那么高兴呢?为什么臭豆腐这么臭还是有人觉得很好吃,还是会吃得津津有味呢?为什么有些人在自己脸上割一个口子,还会觉得酷呢?我们有太多的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人性格是这样的呢?为什么那个人会变得那么讨厌呢?
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们在太多的为什么里面游荡着。我们不理解,不理解他人,不容纳社会,不接受各式各样的存在方式。我们一步步把自己慢慢地推向不容他的境地,就像一个只守护着自己领地,保护着自我的战士一般,不允许其它的进入。
而这个教法是要我们知道不要排斥任何其它。每种教法的存都有它的必要性,教法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它并不会像橱窗里展示的衣服,做宣传一般叫你多去尝试。而是因为众生有着太多的不同,才会有这么多种教法。不是哪个更好或是哪个略差一些,而是都需要。
我们要知道一切事物的定义,因此我们要去探索、去衡量自己,才可以感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识概念、物质价值。概念观点性的、物质价值性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和鼻子、耳朵去感知;可以用超声波的形式去感知;也可以用温度的方式去感知。而很多生命只可以拥有某一种感知,局限在某一种感知方式中。只有人类可以启用各种感知方式,所以我们才会说暇满难得的人身。
人可以创造科学,人可以创造很多不可思议、想象不到的事物,比如越过远洋的电话等等。这种科学发明都是怎么来的呢?都是经过对物质的判断,以及对存在的能量定义,进行了解、分析而产生的。定义是门逻辑学,符合逻辑才有定义,不符合逻辑它不能成为定义。在专业的佛学词里面,我们把它称之为法相或者叫性相——世界的性质,或者展现相的方式。
这些传承上师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去了解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知识世界的认识方式,可是你一定要学会放下!不要“着相”,不要执着定义,因为它不是绝对化的,它只是为了认知这个相对存在的世界而做出的相对定义而已。我们不去执着定义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密法。我们可以去用它。而我们一旦执着于定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密法,更不可能进入大圆满。
大圆满推崇的是超越平常的定义,超越理解,超越相对。在相对的逻辑思维感知方式里,永远不可能找到或者理解到大圆满的境界。因此如来既给我们解释了外世界的相对状态,又给我们讲授了超越的绝对,解释了这个世界从来源到回归,整个360度的世界,才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密法是一种能量,它来自信念,来自能量。可是如果我们寻找依赖的只是一种有限的能量,当我们去依赖这有限的能量的时候,我们这种索取、需求能量的要求都将成为了一个弊端,易变而不稳定。你看,地球就这样快被我们挖空了!我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物质上,完全寄托在权利上,完全寄托在外在现象上的时候注定会痛苦。我们的希望是永恒长久的、我们的要求是要有安全性的,而我们依赖的这个对象却是那么的不稳定不安全——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一会儿生老一会儿病死、一会儿秋冬一会又变春夏。注定我们是在不安全、易变的这个环境里去期待稳定和安全,注定我们只有失望。
其实我们不需要去放弃这些。如果想要拥有它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能量,正确的信念,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拥有者。它是一个条件,条件的感知者就是我们。就好比像我们吃饭一样,饭菜的味道是谁品尝出来的?是我们舌头的味觉。如果我们失去味觉的话,再好的饭菜对我们来说都一样的。相同,我们外在的条件如同我们日常要吃的饭菜一样,你能具备真正的能量去品尝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它的味道,哪怕只是吃了一点点布丁,也会品尝出它的美味,因为你在感知。
在感受外在条件与内在感知的配合下,我们才可以拥有健康。才会增加并且使我们的拥有更加丰富多彩。这并不是要告诫我们它会带来很多的弊端与痛苦,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它。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不用吃饭了。如同现在的健康饮食一样,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吃饭,而是要适当,要我们吃的健康而又有营养。外在的物质世界,我们要健康地拥有。这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感知力,这样我们才可以提升到密法中。我们可以去感知能量,可以去想象,也就是观想,观想那些先驱觉悟者、如来、白光佛。我们可以去祈祷,当我们祈祷的时候,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能量与白光佛相应;当有了相应,我们才可以与白光佛融合——没有相应就不可能有融合,如同木头和水一样,两个材质不同的东西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只有类似的材质才会产生相应。
观想一般都是来自密法,无论行部的观想也好,还是事部、瑜伽部的观想也好,一般来说观想都是这样的:从观想到相应,然后与之融合。这些以外的因乘是没有这两种次第的观想的。它是一些定义、逻辑、理论性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相对,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它就是一个相对与认知世界的一种定义。
密宗认为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的能量;我们可以在佛世界与众生世界中,寻找一种平衡的能量;我们可以去感应他们,使我们增加智慧,让我们感觉很有信心。我们可以去观想他的能量,能量的光芒撒在我们身上,然后当下我们感觉无比清静;当下我们感觉受到无比的鼓励与加持;当下我们感觉能量充满全身,使我们成就本尊不二。这种能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取之不尽。我们不需要害怕会不会被挖空,会不会有天用多了价钱会涨高。它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地在辅助我们,辅助我们的修行,辅助我们的生活,辅助我们的境界状态。
因此这些无法消除的、一直以来纠缠着我们的这些习气,在密法的观想中,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当中可以不断地被融化与转化。生起次第如同我们找到了助手,圆满次第让我们安住于本性,而不是主客二元关系当中。比如,我们在生起次第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起主客关系。我们是观想者,观想的对象是佛菩萨,观想他们给我们加持、能量的光芒。这里面的“不二”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观想刹那间自身也变成了佛菩萨、本尊的像,不仅如此当下我们的心理状态也是平静有利的状态。当你可以做到这样的观想的时候,它自然会影响到你的内在,而你的内在也会相对的变得比较平稳。
在浮躁当中我们是观想不出任何形象的,只有能观想的时候,外力影响你的内力,内力和外力结合变成了本尊与自己不二的状况。这样我们才能稍许地了解到密法。因此我们可以放着,放在那儿作为备用。我们并不会在学习大圆满以后就跟密法起了冲突:“你不可以去观想,你不可以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加持吗?”都不是。我们可以修习大圆满,同时可以在我们能量不够的时候,被烦恼和各种琐事牵绊冲突的时候,去求助、去观想。我们可以去相应,相应佛菩萨的力量。
圆满次第我们要住在什么地方呢?要住在大圆满的状态中,本性空、自性明的状态。一切意识显现外在的景象;定义回归本性的状态。因为他们都是本性、本初的显现,都是妙用戏舞,是能量。因此叫妙用——能量的展现,力量的展现。当我们抓着执着的相不让它回归的时候,这一切的背后就会很有程序、按部就班地陆续出来。因此我们愤怒起动了,贪婪起动了,执着嫉妒起动了。而后这一切反应又跟业力连接起来,连续不断地延续下去。因此圆满次第,特别是旧派宁玛和本教有类似的观点:圆满次第的安住就是以大圆满的见第为根本。
密法不可缺少的是大圆满的内在、内涵的见第。如果没有内在的见第,生起次第也好,圆满次第也好都会变成一种游戏。小孩子喜欢拿一大堆玩具来做游戏,而大人惯用幻想做游戏。他去观想祈求,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稍微舒服一点而已。
因此圆满次第显得非常重要。新获得钦布上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与建议:要放下定义,才能有机会进入大圆满的境界,才能真正了解它。
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1、用定义去感知世界,用定义去了知自己,用定义去做取舍、善恶,凡夫或者是圣贤;通过定义去实现相对的真理。可是在相对的真理中,如果我们不把执着放下的话,我们永远找不到、感受感悟不到绝对性的真理。只有我们放下才能感知。当太执着于逻辑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很难理解到另外的层面状态。在逻辑理论范畴里,有主体必定会有客体,有客体必定有主体,主客两者永远是相互的关系。因此定义都是建立在主客关系上,执着于定义你永远想象不到大圆满里所讲受的自我感知,自显。永远想象不到自显是什么样的,是谁自显了。
在定义的相对逻辑中,不可能只存在定义,而没有定义的对境。主体能感知主体自己,如果感知了就会有对境,有对境了肯定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定义和感知者、也就是下定义的这个人。有了这个感知者,才有可能对外界起名、分辨,对外界有所真正的认识,就因此他对万事万物做的定义,永远都是主客关系。
2、用大圆满的态度去感知世界。大圆满本不以主客观关系看待这一切,它的基础见第是不一样的,它超越了定义本身,超越了逻辑思维,超出了这些定义逻辑、理论,只有在一定程度我们放下这些定义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回归。回归没有定义之前的那个状态,回归没有主客之前的状态,回归没有分别之前、没有刻下任何记号之前的状态。
究竟真理、因乘定义法、密乘转化法,如来对这三种教法给予了我们革命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宗教性的,佛教性的,把它用在社会上它就是社会哲学,它揭开了一切定义与回归。定义得到回归,然后又循环出定义,又回归又循环……
周而复始,好比生老病死,好比大自然的循环规律,好比生物链一样。其实这就是灵魂的生命,它对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做了一个完整而又最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