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见地,融化,安住

第九讲 “见地 融化 安住”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大圆满里面关于空性的认识:大圆满对明的认识,对光的认识。我们以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讲授大圆满的空明无二,或者说是空明融合的这种见地。

这种见地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只是以不同的角度去讲授的时候,就会讲的非常得细致,为了让我们了解到所谓的空,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安静、平静而已。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安静和平静,虽然会暂时对我们起到一些作用,但它无法根治我们的习气,无法净化我们的业力。它只是仅仅让我们的心平静了一下,舒服了一阵,让我们在一小段时间里没有被烦恼或者情绪所干扰,会因此觉得有一点点收获和作用。可是我们的情绪仍然还是在那里;我们的习气还是会不断的干扰我们,不断的召唤我们。然后我们又会陷进习气中,又不断地制造它、强大它,膨胀它。

从开始轮回到现在为止,习气一直如此。因此大家一定要理解,空并不仅仅是一种安静,空并不仅仅是不思维。在其它的教法里面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方式,我们并不否定这些方式,因为它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大圆满教法里面的这个空——是绝对的净化,绝对的可以消除业力、净化习气;真正可以让我们从缠绕的习气里面解脱出来、分离出来的方式。更确切地说是可以把它融合进去,把习气融合在大圆满的见解里面,融合在我们新的本原里面。让一切习气在那个当下融化,让一切情绪在那个当下融化,将一切思维在那个当下融化。

它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见解——习气就是思维的一部分。

习气串起来成为了你对事物的整体思维、人生观点和理解方式。这些都是来自我们串起来,组合起来的习气。因此我们的动念就像是一个制片人,而习气则是我们的资料,我们不断的要把它编辑起来,让它变得更加合理化。好让我们有理由去理所当然的愤怒,好让我们实实在的感觉到讨厌,理所当然的认为贪念是合理的,傲慢是合理的,对立是合理的,嫉妒是合理的。

习气就是这样不断组合而形成,这些我们已经讲过千百次了。我觉得现在我们不是理论不够,也不是了解上不够,而是我们实践到生活当中就变成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修行不能用在生活当中,那我说修行就只是变成了一个饭后的甜点,不能起到真正的填饱作用,更不用说营养。

修行见证是什么呢?就是生活。生活是我们的修行最好的见证。

修行在生活中产生作用,可以使一个人在生活里变成一个大智慧的人,变成了一个很有把握、尺度的一个智慧的源泉。在完全的自信当中,可以面对一切。我们不需要恐惧失败,不需要去恐惧障碍,不需要恐惧不如意,我们也不需要攀缘一切所希望和期待的。那样才会产生真正的自在,当下一切事情都在你的掌控中。

可是无明不让我们这样看。无明是一个误解,无明是相反的一种观点,是跟事物本质的形式状态相反的一种观点。无明认为我们不担忧害怕的话,我们就会失去,生怕没有琢磨到某一个点而失去。我们认为只有攀缘和期待,才可以达到某一种目的。可是没有真地去想过,它给我们也会带来很多另外的一些障碍和烦恼。它会摧毁我们成功的元素;它会摧毁我们真正能够掌握社会和掌握自然,适应各种各样生活的能力;它会摧毁我们。可是我们恰恰认为它是我们最好的伴侣,我们一直以来培养持有保持着那样的状态。

大圆满其实就是一种教法,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我们要去做什么呢?就是要把它用在生活上面。每当我们要用在生活上面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知所措。因为一个是抓不住的精神根源,一个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它关系到了我们整个的柴米油盐,关系到我们认为稍纵即逝的物质世界。因此,这里面智慧显得极为重要。泛滥的无明成见在世界上多如牛毛,99%的观点都是一样的。就好比像批发市场里面的某一个物种,商品一样,种类繁多。如果保持那种思维观点继续下去的话——反面的无名思维。可以让我们达到某一种境界的话——人生的境界,生活的境界,成功的境界。那世界上99%的人应该会达到。因为对无明和烦恼来说,谁也不会比谁差多少。

你看,贪心谁也不会比谁少,怎么样都会有,甚至我们生活当中不差,乃至在佛法里面。寻求佛法精神层面的时候,我们的贪心仍然存在,仍然会很大。我们把这个贪心用在很多地方,就像调料一样用在生活上,用在各个层面上,甚至用在精神修行上、佛法信仰上面。贪心就像我们可以通用的盐巴,什么时候都要放一点,甚至把它加在佛法上。

无明是多么可怕,我们不知不觉地,甚至我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时候,也把贪心参与进来。因为我们跟它相处的太久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它就已经跟我们在一起了。我们没有发现它在局限着我们。由于无明,我们不能发现它的局限性,误以为它可以满足我们,误以为贪心可以使我们自己得到的更多,拥有的更多。于是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习惯地加上一点点贪心,最后贪心变成了我们的兴奋剂,变成了一种浓郁的味道。没有这种贪心的味道我们反而会觉得生活乏味。

如果让这种状态长期地培养下去的话,它会使我们变成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无法诊断,不知道怎么治疗,像是一种慢性绝症一样,一点点地折磨我们。因此佛法的教法里面不断地呼吁:愿众生从无明的黑暗当中苏醒过来。它说无明就像我们睡着了一样,在现实中不让我们看到它是梦境。我们乐在其中,非常认真的做着这个梦。无名的梦境和睡着的梦境有什么差别呢?睡着的时候一醒过来,我们就会觉得幸亏这只是个梦,我们不会当真,而无名的梦很难醒!

学了这么长时间,我觉得每一个人对佛法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感悟。当你因为无明在某一个观点上长期紧绷着你的神经的时候,突然的某一种教法、某一个我们长时间念颂的真言和经文,在不知不觉当中软化了我们的习气。又或许正好某一句话,某一个名言,让我们感觉轻松很多,放下很多。

你就苏醒了一个无明,醒过来了一点点。虽然我们暂时醒过来一下,可是仍然还有太多的无明在控制着我们。那是我们常年以来积累起来的私有家业。太多的无明随时都在控制着我们,随时都在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虽然我们希望快乐,虽然我们希望拥有更多,可是无明不让我们快乐,它让我们痛苦。它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拥有,它蒙蔽麻痹了我们一切想要努力得来的……它不让我们感觉到。

无明的黑暗如此地扣留着我们。苏醒过来需要极大的虔诚、对教法的信念,以及不断的落实。一点点地在生活当中去做实验。不要把贪心也加在这一点点的生活实验中。不要在修行中,总是没过几天就反省自己,我怎么还没走出来呢?佛法怎么还没对我产生作用呢?我们总是在期待,我们等不及服用一个疗程的处方,就觉得我怎么还没好呢?是否治愈不在于此,不要忘记你的病症有多严重,并且无明是一个慢性病,你要正确的用药,同样坚持长时间地服药。

还好我们的信仰不断地拉着我们;还好我们的信仰不断地敲醒我们;还好我们的信仰不断地在呼唤着我们。当我们极力拧巴、挣扎的时候,还会回过头去看望一下我们的信仰;在我们非常煎熬的当下,还能回忆起上师的某一些语言,某一个教法。因此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最起码我们抓住它,我们没有放弃。最起码说明我们还没有放弃治疗,我们没有绝望。没有绝望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所以我们不断地去讲授大圆满的教法,以各种方式去讲授,可是千万不要理解成大圆满里所谓的空是某一面、明是某一面、光是某一面,都不是。它只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的让我们了解空。因此我们尽可能地确切地、细微地描述它,好让我们在某一次、在某一个当下,在不思维的间隙,当下意识流过的这个间断当中觉察到它;好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回味。不然我们打坐打什么?我们安住是安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说我们在禅修,然后坐在那闭上眼睛。可你是在感受什么禅呢?完全不知道。就好比一个没有航线的船步入大海一样。它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向什么地方行驶,它只是行驶而已。注定这艘船永远不可能到达自己的终点。因为没有终点,它不知道我要去哪。

因此大圆满的教法是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目标的航线,虽然那是一个微妙的心里感知,甚至有时候不能用“知”来形容。因为它是离于知,它是要破知,化解知的一个方式。知是一种有主体的。知——我知道什么,我感受什么,我明白什么,我去品尝了什么,那就是知。可是大圆满的这种境界,当下的这种状态是没有知,没有感知,只有当下的状态。而它又不是没有知觉,又不是不明白,又不是没有感知,只是它没有建立起那种“知”的状态。

因此,在我们相对的世界里面,我们不断地讲授这样一个绝对原始的教法,好让我们在相对复杂的社会里面还有一个可以依靠,还有一个最后的,心里的一个底。不然的话,在生活里面相对的世界很容易迷茫,很容易走失。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可是过几天就改变了;我们一旦确定是这样的标准,过几年这个标准也立不住脚了。从仁慈、交流、社会观点,大到某一种主意认识,大的社会观念里面。你越弄明白这个社会的时候,就会让你越恐惧,越不踏实。你会觉得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像是在一个操控的机器里生活。你越是明白,越是成熟,年纪越是增长的时候,你就会越恐惧。所以有时候这种绝对真理是我们的底子,是我们最后的信念,最后的鼓励。它是让我们继续信仰、精神培养的理由,不放弃自己的理由,不让自己灰心的理由。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本性的了解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的航线和目标,它说明着哪怕我们只是打坐一分钟,一秒钟,都是在这个航线上。它不在于你坐的有多直立,不在于你坐的有多好,而在于你有没有在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航线上。如果没有正确的航线,我们就会产生执着,较真我是盘腿好还是散腿好?我这样手是不是要提高一点,还是往下一点?等等。我们会以这样更琐碎的方式去较真,去执着外在而失去了真正打坐的意义。

这种见地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现在我就简单的做一个总结。

见地是什么呢?就是空而没有任何物体可追寻的思维状态,或者说没有思维背后的任何思维。你要保持让自己完全地放松;在思维背后保持的当下,你不再做任何思维的时候,它就在空的状态;它并不是模糊的,它是明亮的状态;它既可以明亮外在的世界,明明了了,又可以处在空的状态;它可以在不加以建立知和主体的状态下,还能明明了了的感知这个空。

你可以试着让自己的眼睛转动一下,眼睛并不会粘上任何你周围人、事和物。你五官的任何感受都不会在其他地方,它只是像弥漫的空气一般,完全融合于世界、融合于自然。它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更不在你的肚子里。在我们讲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要听,而且自己要保持那种状态跟它对上,一定要学会跟它对,而不是用我们原来的习惯性去听,只是听。因为它不是知识,它不是某一个手段,它更不是谋略。所以听是绝对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听到这样的教法时,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那种状态。让每一个字语跟我们的状态对上,尽可能地试着跟它对上。比如说刚才所谓的这种空,它不是我们认为的空,它不在你给它起的名字或者我们的认识对象里。什么叫认识对象?就是我们在这样的状态时,不断的起动一种意念,告诉自己这就是空,这就是空。你一旦启动意念,对准它是空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空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掺杂了你的意识,掺进来一个东西。进来了谁?进了思,进来一个念头,进来一个观点,因此它就已经不再是空了。就好比说我们经常去一个房子,说这是空房子,可是当你这么说时自己已经走进去了,所以它就已经不再是空房子了。因此我们尽可能的别让自己进去,然后说这是空房子。

一个念、思想,只要对它做任何分析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空了;你启动任何念头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空了。如果要保持那种原始的空,那就是要脱离任何标准定义、思维,不启动意念。这就是原始的空,原始空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自身里。它比世界还早,它比我们所纠缠的事情还要早,它比我们所担忧的这一切事情和让我们急躁、烦乱不安的这一切事情都还要早。它有史以来就在那里。

因此在它的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得荒谬儿戏。我们只有住在那个本性中,你才会发现,一切不就是儿戏吗?不就是玩笑,折腾自己吗?千万别说谁不让我好过了;就是你自己不让自己好过;千万别说谁不让我舒服了,是你自己不让自己舒服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任何事、任何物可以真的让你不舒服,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只有你自己才能让你自己不舒服,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一丁点的事情就可以让你不舒服了。为什么像我的上师那样伟大的人,哪怕是在监狱里面也可以很舒服地度过呢?按理来说应该不舒服啊?可是他就是可以自在地相处。因为如果你想给自己宽容和净化的话,哪怕是最恶劣的条件或环境下,哪怕是被人折磨或歧视的状态下,你都可以让自己安然自在。

而如果你不想让自己自在的话,不需要去监狱或者被别人折腾折磨。只要一句话,一个脸色,就足以让你不舒服了。甚至咳嗽一下都可以让你很不爽快。在无明的催促下,所谓要强调、推崇坚强的这个社会里,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训练成如此脆弱不堪一击的一群人,这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大圆满的教法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保持本自空,明亮外向,明明了了空的状态,它不需要建立起一个反知的意识。我们是一个生命,你不需要建立起一个主体,可是它仍然可以去明明了了。

可是我们对这个思路没有什么研究,没有真的去跟它碰触过,我们更习惯于一种主体建立下才可以认为要抓住的空。所以我们会觉得如果我们不建立起某一个主体,或者建立起可抓住的某一种意识的话,我们不甘愿住在那个空里。因为我们生怕会吃亏,我们生怕没有抓住,我们生怕没有住在那个状态里。

因此对大圆满的见地,对空和明的这种状态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这是第一步。不然的话,虽然看起来我们是在打坐,但其实只是不思维。可是不思维是没有内涵的。只要你不感悟空性的真实含义——自然智,它没有办法让你在打坐中获得正确的收益。你没有对空性真正地了悟和认识,就没有办法示现赤裸本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它说世界是梦幻泡影,它说的梦幻泡影指的是说无明制造下的梦幻泡影。

我们要学会住在并保持那种本初的状态。它不是简单的空;它不是没有任何思维单纯的空;它也不是我们去抓住了一个空。“这是空的,这是空,这是空。……”不断地去念颂空,而抓住的空。其实我们没有抓住空,反而抓住的是一个意识,念头,思维。因此大圆满的见地必须建立在这样的一种无造作的基础上,这样我们一下坐就能知道我们没有偏离空明不二、无造作的航线。

第二步是融化。融化是什么呢?

在你打坐时,当你稍坐一会,你的内在开始受到干扰。是谁会干扰你?干扰你的甚至是我们认为的某一种修行和见解。因为我们总是要不断去加强、澄清它的存才,抓住它然后不断地对号入座,必须对号如座。正是这种不断地去校对、修正它的这种意识,不断地会入侵我们。当然我们还会有一些别的意识:回忆、计划也会突然地干扰我们。因此干扰意识无非就是我们在很认真的时候,特别认真的时候,这个意识必须要与我们的当下感受对齐。这就是过于认真而形成的意识干扰。这就会偏离本性。

外在的干扰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我们思维上的掉举后,心开始浮走,根本已经不在修行的状态当中。它跟着谁走了?跟着未来的计划和担忧走了、跟着过去的回忆走了。这样的时候,在大圆满教法里面给我们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融化。为什么它不说要去掉或者拒绝那个意识,为什么它不说你可以在一刹那当中,用思维去想象观想某一个本尊、佛菩萨?它说的是我们要融化它,怎么才能融化?不是拿一个东西去融化它,而是我们的意识。这时候能对我们的意识做到不加以任何的分析,只是我们反过来释放它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当下前面你思考了多长时间的这个意识已经回归了。它已经没有任何总结,它留下来的除了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因此任何意识产生的时候,你只要回归,你只要去看着它的时候,它只会展现它的本性,它只会化为本性。当下融化在本性的空,无任何意识状态的明了的空的感受里面。不加以区分彼此高低大小,不加以区分各种认知。任何意识我们都可以让它融化,甚至我们可以去锻炼。当某一个意识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去拒绝不去排斥。我们可以去看这个意识,就好比雪花飘落在空中时,在没有落地上之前就已经融化在空气当中一样,或者一滴雨水进入大海里面,融化成为大海的一部分一样。

当我们看着这意识的时候,我们恍过神的时候,发现这个意识就已经开始融化了。或者我们去刻意地想象某一个观点意识、刻意想象以后,我们再去观察它,我们去观察它的当下,它就已经融化了。那个当下就已经是空而明的状态。

因此有第三步。第三步要做什么?就是要安住在不做任何造作的状态当中,安住在融化的当下中。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三个步骤:见地、融化、安住。

见地是根本,是基础,我们要去打坐的时候,对打坐的认识——安静中具有对本性的空明不二,它不仅仅是安静是静坐。可是这个认识的状态是什么呢?没有任何认知意识的感受。它是一种生命的体会,而不是一种主体的认知,不是对它进行标签式的一种认识。甚至我们可以说是享受本质的状态。然后毫无疑问地我们会有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各种事情、声音和意识会干扰我们。这时候我们就让它融化,展现当下。最后我们安住和保持这种状态,当下的这种状态当中。

一个人能不能脱离习气,业力,就看他对这种当下的状态保持了多少熟悉,而不是说你明白了知道了就行,要看你对它的熟悉程度。你对它的熟悉程度越高,对它的熟悉程度越长,保持那样的状态越加熟悉的时候,你就离觉悟越来越近了;你就离自在越来越近了;你对心性的了解就越来越透彻了。

我们就是需要花时间去修,花时间经常保持警觉地去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修。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理智的让自己先安顿下来,然后再用我们的修行,让它融化。这时当外在事物的影响产生的时候,它就会起到极大的影响力,它不让我们再次坠入无明当中——无明就是纠结、烦恼、纠缠……它们都是无明的产物。

当我们对它越加熟悉的时候,我们的习气,一切都会融化,都会回归,都会回归到我们的本初空性。当我们越加对它熟悉的时候,赤裸裸的本性就会展现的非常的明了。这时候我们才真地能放下对外在的事,外在的人所给予我们的干扰。然后就是成为一个解脱、觉悟的人。最起码可以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感悟,是对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没有延续、加强我们的习气;没有使我们的习气顽固到最后不能化解为止。

如果我们被自己培养成为怎样都不能化解的状态,那我们就如同得了绝症的人很难治愈了。那我们吃什么美味佳肴它也不会让我们吸收和消化,因为我们胃已经到了晚期。一生得来的东西它不让我们好好感受,你眼睛看哪都不顺眼了,最后味觉上吃什么也都不香了,感觉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都不舒服了。我们的一生,千万不要最后追求来的只是这么一个晚期癌症。

因此从普贤王如来到现在为止,诸位传承的上师、伟大的成就者,一直到我的上师为止,他们的愿望都是这样,他们的呼吁和期待无非也就是这样。我觉得这就是包含着一切智慧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