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赚钱与修行

孜珠.丁真俄色活佛开示

2008年9月29日于杭州


  问题:我们都是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商学院教育我们以盈利为目的,活佛教育我们是另外一种思想境界,追求完美,从善。如果本源的问题不解决,再怎么操作也不行,请教活佛,这个中间有没有平衡的办法,还是说根本就没有平衡的办法,那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放下屠刀了。我四年前曾去过柏林寺,碰到一位大师讲了两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修行有两种,一种是向内,不断的静思,不断的向内,实际这个世界是镜象的,内有多深,多宽,外就有一个相对的,多远多宽。他说你们向外的探索,向宇宙的探索和我们坐在这向内的深思,实际上是一致的。当时我听了以后觉得,我还是先选择向外探索吧。但是现在感觉这里头有一些冲突,这个冲突怎么来解决,希望活佛能给我们一个明示,是不是先做坏人再做善人呢,还是干脆现在就直接做善人?


丁真活佛开示

  (笑)看来我们得解决一下,这个很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可能我讲了很多,但是还有某一方面没有太讲清楚。你刚才所说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世俗的社会当中,你不能完全以精神为主。在我的《九乘》讲授出来以后,大家突然觉得不可思议:几千年前还有这样一个思维!他们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唯物、唯心、超越、圆融,才发现佛教既不是唯物,又不是唯心,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种文化,它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它这里有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唯识乘、中观乘,还有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九个。它所展现出来的非常不可思议,大家才发现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因此刚才这个问题我也非常赞同,有些可能没有太明确说出来的,必须有这样的机会把它讲述出来。

  在这个社会当中如果能够完全唯心的话,那我们怎么吃饭呢?怎么使家庭或者单位,让它们更好一点呢?因此不是说完全地唯心;然后,完全唯物的话,那也不能达到。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训练这个样子,如果是完全的唯物,我们就付出,整个我的生命就付出去了,没有达到我的效果,真正感受到的效果,我们在以完全物质的态度、物质化的方式去思考。因此我们就要有一个中观,不能以完全物质来思考,为什么呢?因为物质并不能解决我们的一切;也不能完全以精神方式去思考,为什么呢?精神也并不能解决我的一切:我就想着想着这就是一个大金疙瘩或者大钻石,你去想一百年它也变不成钻石。

  就这样,我们要变成一种相配合的状态。比如说我们在这样一个工作繁忙的状况当中,因为身心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怎样使自己的身心变成健康和一种平和状态呢?如果我们的身心不能达到健康的话,那我拥有什么东西都不能让我得到帮助。如果我们身心不能健康的话,那我有可能思维里面永远不能放下愤怒,永远不能放下贪嗔痴慢妒。我也经常说,正常的贪嗔痴慢妒每个人都会存在,我们把它看成是正常的;而贪嗔痴慢妒过于了之后就变成毒素了,就好比像吃药一样,吃医生说的量,我们吃很正常,是良药,如果过了那就变成毒了,甚至吃了有可能会晕过去了,吃得太过了。

  因此我所说的虔诚,它就是对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并不是指的一个圆满的、就像佛一样,并不是。我们讲的就是自己的目标,哪怕是你明年想赚多少钱也好,这可能就是你的目标;你明年想变成一个什么博士或者什么硕士,也有可能是你的目标,或者你想明年把公司要变成什么样、后年想变成什么样那也是目标。我们为什么这么去讲呢,它就说的是目标,我们怎么去建立起来目标。如果你对它没有虔诚,你怎么可能达到那个目标呢?因此有些方面我可能没有明讲,没有太仔细的去把它讲出来。目标是什么,并不一定是刚才我们所谓的某一种心理上、境界上的,这个目标完全可以有很多种。

  在达到它的时候,在很多时候并不完全达到了,有可能只是达到一个暂时的状况。比如说你在完全自私自利的状况下,不能说达不到,可是达到的东西是暂时的。

  而当你的身语意里面带有很多非常宽阔的状况的时候,你的任何事情都会变成一种非常平衡的状况。

  我是在前面有些地方还没有太清楚地去讲,而这个必须要做一个解释;不然的话,我们有可能像你说的那样,我们的目标看上去都是得要象佛一样,定那样的目标,往那个方向走,那有可能我们今天讲的很多东西就不能变成我们重要的作用。